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赤兔胭脂兽——吕布、关羽乌骓马——项羽的卢马——刘备白龙马——唐僧历史上的名马马说韩愈一、文体回顾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马”、“论马”、“谈马”。二、作家作品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首。2.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文集》。三、读“马”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品“马”2.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并通译全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转折即使只是辱没在结构助词,的在用句末语气助词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有时吃完(形容词作动词)通”饲”,喂它,代词表顺承这虽然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美好的素质通“现”,表现犹,尚且同样怎么它句末语气助词,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鞭子打(名词作动词)它表转折它正确的方法竭尽按照通晓音节助词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修饰面对表诘问,难道句末语气助词,吗表推测语气,大概句末语气助词,吧五、赏“马”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2、文章题目为《马说》,文章除了写马,还写到了哪两类人物?伯乐食马者3、这两类人对待千里马的态度如何?在他们手下千里马受到的待遇有何不同?食马者: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一食或尽粟一石。愤怒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无奈、愤慨、嘲讽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惋惜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伤心流泪,并且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仰头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六、悟“马”1、作者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2、写了一群怎样的人?3、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韩愈三岁而孤,由嫂抚养,刻苦好学。及长,尽通六经百家之学。贞元八年进士,曾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官。因关中大旱,上疏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得罪权贵,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上书谏阻迎佛骨,触怒宪宗,几乎被杀,乃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生平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马说》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玄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创作背景千里马——怀才不遇的人(自比)伯乐——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不识人才的统治者写法——托物寓意本文通过叙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痛斥了当时的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重用人才,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对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发现和重用。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主旨归纳七、拓展延伸参见思考探究四
本文标题:马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98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