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27-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第1部分必考部分必修1~3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点27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第1步分层理解教材夯实基础突破疑难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先秦时期(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称,故经商的人被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①________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②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官府2.秦汉至隋唐(1)秦汉: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限制。(2)隋唐: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___________相继问世。时间地点飞钱3.宋元时期(1)两宋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③出现纸币“___________”。(2)元朝:元朝交通发达,___________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交子大都4.明清时期(1)城镇商业空前繁荣。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2)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3)出现了___________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地域性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时期时间、空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________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________或市长,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民居市令时期时间、空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城市中_____和____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_______”更加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坊市草市2.城市的发展(1)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2)南方:___________、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三、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___________,专管对外贸易。广州市舶使(3)两宋:海外贸易发达,__________________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4)元朝:___________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①政策:实行海禁和“___________”政策。②概况: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_________一处对外通商。海外贸易税收泉州闭关锁国广州2.特点(1)形式:以官方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至明清时期萎缩。古代商业发展的“三先”“三后”解读:从秦汉以来,中国逐步确立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它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之上,政府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艰难,直到隋唐尤其是宋以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理学兴起。(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之下。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都会大量兴起。(2)两宋时期,中国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发展到新的水平,对两宋文学、艺术的发展繁荣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繁荣经历了两大阶段:从周到唐的严格限制阶段和宋至明清的放松限制阶段。城市的发展与当时的商业是联系在一起的,商业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辅相成。[重点理解]1.中国古代的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为“贝”。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四大货币体系分别由刀、铲、纺轮等劳动生产工具演化而来,由此可见劳动工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20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圆形方孔铜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沿用了两千多年。唐代的“开元通宝”,开创了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由于国内及外贸交易的日益发达,铜钱短缺的形势加剧,这样,汇兑业务的雏形“飞钱”便应运而生了。“飞钱”不是自由流通的货币,只是兑换货币时的一种凭证。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出现了纸币。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系。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明清时期,区域性长途贸易的发展,铜钱的币值较小,携带不方便。张居正改革后,实行一条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赋税和官员军队的粮饷统一使用白银,而恰好欧洲从美洲掠夺的白银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使中国选用白银做流通货币成为了可能。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四大特点(1)前期以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4)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跟进题组]1.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地区,永乐年间该地区乡村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材料反映了()A.明朝地方行政机构有所发展B.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C.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D.江南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影响不大C解析:依据题中各地的乡村集市(墟市)从明朝初期到明朝中期数量增加很多可知,明朝中后期农村商业发展迅速,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题文中没有体现。2.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在江南地区出现儒贾、贾儒。儒贾相通的社会趋势的出现说明()A.印刷术的进步促进商业繁荣B.经济发展加快了社会阶层流动C.商人成为儒学的主要传播者D.富家子弟厌恶科举弃儒从商B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提取题干信息“明代”“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儒贾相通”,由此可见,明朝出现了很多具有儒学者与商人双重身份的人。印刷术的进步对此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儒学者和商人身份的相通与互换,体现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这是明朝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学的传播,故C项错误;厌恶科举弃儒与“材料中儒贾相通”不符,故D项错误。第2步多维探重难研习史料拓展升华主题:戴着镣铐舞蹈——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1.史料探史——市的变迁史料一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隋书·令狐熙传》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隋书·令狐熙传》史料二(东京)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史料解读史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禁止居民沿街开设店铺,城市内划定专门的交易场所为“市”;“市”由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史料二体现了宋代商业的发展——夜市的繁荣,反映了宋代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宽。探究综合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市”的基本形态及演变趋势。答案:“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交易活动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或城郊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它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2.图片证史——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图1唐朝的长安城布局图2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图片解读唐长安城中宫殿建立在城市北方,处于首位,象征着王室的权威;街道分明,市、坊分工。北宋的东京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墙,皇城居中象征着权力集中,出现了晓市、夜市。论从史出(1)在政治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皇权至上、权力集中的政治理念。(2)在城市商业活动方面,唐代坊市严格限制,宋代商业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这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削弱,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3.归纳总结——古代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1)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宋代打破坊市界限,且出现晓市、夜市。(3)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现相应变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本文标题:高考全国卷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课件:考点27-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00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