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简答:原始教育形态的特点:1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2教育具有原始性3教育具有同一性简答:学校是怎样产生的?1生产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现实条件简答: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垄断,具有阶级性等级性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保守性4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和死机,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但未形成体系选择:我国最早专科学校东汉鸿都门学西欧最早雅典弦琴学校选择:1763普鲁士“强迫教育法令”说明现代教育走上大众化简: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简答: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2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宣传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速度和规模3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对教育内容、手段、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简答: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完善2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变化4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变革简答:教育对文化作用:保存、传递、交流、融合、创造、更新简答: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同伴群体影响;师生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简答:学生文化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互补性;多样性;生成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具有能动作用(表现: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简答:个体身心发展规律:1不均衡性2顺序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男女差别;身心所有构成方面)5互补性(心里和生理机能)影响因素:遗传素质、成熟机制(格塞尔)、环境(墨子、荀子)、个体主观能动性简答:遗传的影响:1前提,提供可能性2遗传的差异有一定影响3作用不能夸大简答: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照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尤其是基础教育即时和延时价值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章教育目的广义: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教育目的作用:导向;协调;激励;评价层次结构: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2人们的教育理想3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理论基础(凯洛夫【教育学】我国第一部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文化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论述: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在三个方面: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论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全面发展的教育3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4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第五章学生与教师学生的本质属性:1现实社会的人2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3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对待儿童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尊重儿童尊严;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无歧视学生合法权利: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人格尊严权),受教育权教师职业的性质:1专门性职业,是专业人员2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使命是教书育人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人类文化传递者2人类灵魂工程师3示范者4管理者5父母与朋友6研究者)教师职业专业化条件:专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人格特征;职业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活动观);教育能力(选择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组织管理、交往能力);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教师人格特征:积极乐观情绪;豁达开朗心胸;坚忍不拔意志;广泛的兴趣论述: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内涵: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论述:一、师生在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1教育内容角度,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目的又是教育成功的条件3指导学生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三、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1树立教育民主思想2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1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喜悦3完善个性和个人魅力第六章课程课程始于英国斯宾塞。根据课程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根据组织核心: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杜威)、综合课程根据课程表现形式:显现、隐性(贾克森【教室的生活】)制约课程因素:社会、知识、儿童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社会、学科的研究课改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美国泰勒):1确定教育目标2选择经验3组织经验4评价结果课程文件三层次: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计划三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简答:设计教学计划时,应注意的要求:1分析学校教育教学目标,考虑中小学教育性质及任务队课程的要求2研究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3调查了解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4分析比较研究国外相关教学计划5研究课程设置,这是主体。简答:教科书编写:1内容上,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范围来确定教材的基本框架2编制形式上,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选择适当方法3注意研究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4设计编写配套的参考资料5教材版式、印刷等技术问题符合卫生学、美学、心理学的要求。简答:课程实施结构:1安排课程表2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学习特点4选择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简答:影响课程实施因素:1课程计划的特点2教师特征(参与、态度、能力、与其他参与者的交流与合作)3学校特点4校外环境课程评价功能:诊断、修正、决策简答:新一轮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不断提高3促进课程发展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简答:新一轮课改的思路:1课程功能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2课程结构: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到九年一贯3课程内容:侧重书本知识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4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5课程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能力6课程管理:管理过于集中到三级课程管理简答:我国课改趋势: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2课程综合化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4课程个性化、多样化5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七章教学教学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论述:教学过程: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交往性)简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的统一(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观点)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论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地位,应发挥主导者作用2学生是教学过程主体,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简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五阶段):1激发学生兴趣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教学原则乌申斯基前苏联“教育学之父”(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简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践经验及个性特点中学常见教学方法:语言传授:讲授、谈话、讨论学生直观感知:演示、实验、参观学生独立获取:练习、读书指导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1发现教学美布鲁纳2程序教学美斯金纳3范例教学德瓦根舍因4暗示教学保加利亚卢扎诺夫程序教学:(教材载体:机器、课本式、计算机辅助)(结构形式:直线式斯金纳、分支式克洛德)教学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简答:课的基本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简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填: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即测验或考试。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型、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简答: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班级授课制存在明显的不足,如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3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理论脱离实际道尔顿制:帕克赫斯第九章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德育的意义: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简答:德育目标: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确定德育内容依据:1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2学生的年龄特征3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中学德育的内容: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健康道德教育:道德知识教育、审美情操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活动过程,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协调发展的过程。简答: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正面教育、知行统一、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因材施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论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1尊重、信赖、爱护学生2根据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的、序列化的德育要求3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选择: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德育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陶冶法4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选:说服法:讲解法、谈话、讨论、阅读指导运用时注意的: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简答:榜样法: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2榜样要可靠真实,有导向性3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4教育者的形象
本文标题: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7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