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教师进修学校郭燕萍课程改革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1、课程内涵的丰富2、课程理念的演进3、课程制度的变迁。今天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课程;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三、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创新)一、什么是课程(一)对课程的日常理解与分析最为典型的理解有三种:一是将课程理解为学科;二是将课程理解为教材;三是将课程理解为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课程理解为教材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课程理解与认识。(为什么)可从二方面分析1、从课程编制的逻辑顺序来:(核心)2、从课程资源看: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大纲的缺陷:一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主要是从教育者(包括教师)的角度对教学的范围、教学的是科目、教学的进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作出的规定和要求,是以教为主线对课程操作规程和操作要点的一种描述,体现的是一种“教的过程”与“教的结果”的统一。二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成和产生的是一种标准化、齐步走、大一统的教学,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甚至不同学生的实际,就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三是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还只是一种抽象的课程要领,观念形态的课程概念,书面的课程概念,强调控制的课程概念,不是真实的具体的、多样的、活生生的课程概念。(二)对课程的新的理解首先要有一种广义的课程概念,一种大课程概念。既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既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既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要有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A2、要有弘扬人文的课程文化观。A3、要有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观。A4、要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A5、要有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观。Aa要有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历史上较有代表性的课程价值取向有:1、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2、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3、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智力训练说,人格发展论,协调发展说)现代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人发展。所谓全人发展是指人的整个身心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有弘扬人文的课程文化观。即课程要以科学为基础,以人的解放和完善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沟通。也就是说,课程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应关注人的精神、人生价值、道德判断,思维方式和文化习俗等。要有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观。即教学不只是忠实的执行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内容不断创新、开发以及课件资源的持续生成、转化过程,是一种非预设性的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课程,是一种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补充资料:课堂是生成的。教师和学生同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要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课程是由“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应注意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拓展与延伸,开发和开放课程资源,让那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中与学生有关的问题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权力分享的课程政策观即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类课程形态与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使地方和学校具有明确的课程权力。长期以来,课程权力过于集中,我们的课程计划过于统一,我们的课程体系过于刚性,带来了基础教育的诸多不适应:一是课程缺少对不同地区的适应性,形成全国性的大一统格局;二是课程缺少对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适应性,形成了千校一面、千师一面的格局,形成了教师被动实施、忠实执行课程的操作取向;三是缺少学生的适应性,形成千生一面的格局。A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二)“回归生活世界”(三)“综合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四)师生是课程的创造者。(五)学校是课程改革、科学研究的中心。(六)教学是对话、交流与知识建构的活动(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sj.39.net/dx/151212/4742514.html://sj.39.net/dx/151213/4742638.html://sj.39.net/dx/151213/4742644.html://sj.39.net/dx/151214/4742966.html://sj.39.net/dx/151215/4744818.html://sj.39.net/dx/151215/4744825.html://sj.39.net/dx/151216/4745507.html://sj.39.net/dx/151216/4745509.html://sj.39.net/dx/151217/4745936.html://sj.39.net/dx/151218/4746480.html台湾课程目标——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队合作;——促进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增进规划、组织与实践知能;——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激发主动探索与研究的精神;——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002年日本课程改革指导思想突出了四个方面::◆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整合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事例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拓展的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灵活的课程设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多元的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分散的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简评课程目标P6-10现代课程目标较好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重视与关注。一是力图体现知情意行的均衡发展;二是鲜明地体现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三是体现了一种能力主义的课程价值观;四是表达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终极关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课程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例1:澳大利亚的中学教育通过两种办法来满足学生的多样性。一是必修课程的分层次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满足不同方向的学习需要。幻灯片10例2: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构建了“套餐式”学校课程结构,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A2、课程实施:提倡一种教与学的“新文化观念”。所谓“新”就是一种围绕着学的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以学习为核心构建的教育制度与课程体系。3、课程评价:发展性的、多元化的、主体性的评价例: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a晋元高级中学,每个学生的课程套餐分三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实行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生可以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A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征:◇课程是从部分到整体的,重视的是基本技能;◇非常重视严格遵循固定的课程;◇课堂活动十分依赖于课本和练习本;◇学生是“白板”,教师在上面可以刻上任何信息;◇教师普遍相信说教的方法,向学生传播信息;◇教师以正确答案验证学生的学习:学生心目中,上学就是学习“老师告诉他们的东西”◇学生学习的评估与教学是分离的,几乎完全是通过考试来评估◇学生的学习主要是独自学习。传统的教学程式:·铺垫——强力度3分钟·导入——高速度2分钟·新授——大密度15分钟·巩固——多角度10分钟·作业——重效度8分钟·小结——抓重点2分钟知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智慧如何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重构课堂教学★注重整体性教学:即新知识的教学不能孤立进行应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观念进行整体考虑。神速数学学习法创始人潘石音认为:教学应首先给学生整棵大树,然后再顺着树逐步详细地了解每片树叶。★重视了解学生的问题,把学生看成是思想家,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普遍相信互动的方式,重视为学生创设环境。1)有情趣的导课;2)有未解的内容;3)有交流的互动;4)有感悟的环节;5)有起伏的流程;6)有余味的结课★提倡体验性教学,通过讨论、反思、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例1: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提倡自主创新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二)“回归生活世界”1、中美夏令营的启示2、回归“生活世界”是当代课程发展的潮流德国杰出思想家胡塞尔曾说:“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物,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人在科学世界里获得的理智方面的发展,只有回溯到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才能被赋予其人生的意义,并且只有回溯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性才能作为理性而显现出来。纯粹的科学世界,除了抽象的、以客观‘真’为目的的概念、命题和逻辑推演外,它无法再为人的生长提供别的东西。只有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发展的基本需要。生活世界为人成为‘人’提供了全部共同的、基本的要素。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重要报告,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认为教育并非要被动适应社会生活,它要对社会进行“主体参与式”的回归,通过培养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判断力而对社会进行批判与超越。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
本文标题:新课改的理念与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