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小学科学--《弹力》教学设计-韦杰
弹力教学内容: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4课《弹力》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2)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2、能力培养目标(1)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弹性,感受弹力的存在;(2)能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弹性,知道弹力是如何产生的。教学难点:知道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教学准备:1.教师用具:课件、羊角球、泡沫板、松紧带、烧瓶、玻璃管、弹弓等。2.分组材料:弹簧、皮筋、海绵、尺子、橡皮、橡皮泥、蜡烛、玻璃、活动记录单。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式学习设计理念:“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本课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科学民主、情感积极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在玩中学习。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游戏感知1、谈话。2、游戏:玩羊角球学生观察羊角球的形状有什么变化。交流自己的发现。3、归纳:羊角球受到力时,形状改变,而去掉力后,羊角球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教学设计意图】通过玩羊角球、观察羊角球的变化,初步感知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二、实验探究,认识弹性1、出示分组材料:弹簧、皮筋、海绵、尺子、橡皮、橡皮泥、蜡烛、玻璃。2、问:这些物体中,哪些物体会出现像羊角球一样的现象?一边试一边把它找出来。3、分组动手实验,并填写活动记录单。活动记录单玩这些物体,会出现像羊角球一样现象的记√。弹簧皮筋玻璃尺子海绵蜡烛橡皮泥橡皮4、各组完成后,先在组内交流,有不同意见的进行讨论。汇报:会出现像羊角球一样现象的物体是:弹簧、皮筋、尺子、海绵、橡皮。5、归纳:这些物体,受到力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力后,又能恢复原样,这种性质叫做弹性。6、举例: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有弹性?【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找像羊角球一样现象的物体,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亲身体验物体的弹性,从而归纳出弹性的概念,并通过举例,加深对弹性的认识。7、认识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出示泡沫板,演示它具有弹性。再演示将泡沫板折断,思考:为什么去掉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出示松紧带,让两个学生向两头拉,演示松紧带具有弹性。问:如果不停的向外拉,会怎样?发现: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超出它的限度就不能恢复原状了。【教学设计意图】利用两个有结构的材料——泡沫板和松紧带,通过学生的演示实验,引导他们从实验现象中领悟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超出物体弹性的限度,物体就不能恢复原状了。8、认识物体都有弹性。问:橡皮泥、蜡烛、玻璃这些物体有弹性吗?出示烧瓶和玻璃管装置,问:用力挤压烧瓶,烧瓶的形状改变了没有?分组实验:用力挤压烧瓶,观察液面的变化。得出:玻璃也有弹性。推想:橡皮泥和蜡烛有没有弹性?归纳:物体都具有弹性,有些容易观察到物体形状的改变,有些不易观察到。【教学设计意图】玻璃发生形变的现象是很难观察到的,巧妙的利用烧瓶和玻璃管装置,让学生观察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过程,为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供事实证据。三、亲身体验,感受弹力1、出示弹弓,请学生上来玩一玩。根据玩弹弓,提出科学问题。2、猜测:是什么力量让子弹射出去的?3、动手操作,感受弹力:用手把两根橡皮筋尽量的拉开,再慢慢的去掉力,有什么感觉?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股力量描述出来。5、汇报展示。6、给这个力取个名字。(板书:弹力)7、解释:是什么力量让子弹射出去的?【教学设计意图】由玩弹弓,引出一个科学问题:是什么力量让子弹射出去的?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猜测问题、操作感受、表达描述的过程中,认识弹力。四、拓展应用1、课件出示弹力运用的视频,学生找出其中弹力的运用。2、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弹力。【教学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弹力》教学设计-韦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93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