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课件语文版
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16·铜仁)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B.万钟于我何加.焉加:虚报C.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从前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得到C【解析】A.卑鄙:低微鄙陋;B.加:增加,指带来好处;D.通“德”,感德。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所欲有甚于.生者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受任于败军之.际C.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先帝不以.臣卑鄙D.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B【解析】A.介词,比/介词,在;B.助词,的;C.介词,用/介词,因为;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段选自课文《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乙文段选自课文《出师表》,作者诸葛亮。B.甲文段中作者认为当面临生死抉择时,“义”比“生”更重要。乙文段中作者简要讲述自己的生平,意在追叙先帝的知遇之恩。C.两文段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甲文段行文气势充沛,雄辩滔滔;乙文段质朴恳切,感人肺腑。D.甲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乙文段可以作为一个事实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两文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解析】乙文段只是追述先帝知遇之恩,表达效犬马之劳的忠心。并没有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D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仅是贤能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不丢掉罢了。(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二、(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B.相委.而去委:托付C.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D.客.此客:客居(寓居)B【解析】委:丢下,抛弃。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去后乃.至乃.不知有汉B.下车引之.肉食者谋之.C.惟.长堤一痕惟.吾德馨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C【解析】A.才/竟然;B.指元方/指这件事;C.只;D.顺承连词/转折连词。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的结尾,虽寥寥数语,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B.甲文的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C.乙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D.乙文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解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C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5.友人、“亭中二人”都具有直率诚恳的性格特点,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简析。示例:友人因太丘“舍去”,当即生气怒骂,心直口快;但经元方辩驳后,他惭愧并“引之”示好,个性率真,态度诚恳。“亭中二人”与“我”萍水相逢,当即视同知己,“大喜”,拉余“同饮”,率真恳切,溢于言表。三、(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北斗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互相通达D.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邀请B【解析】斗:像北斗七星那样。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同“乃记之而去”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D.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伤仲永》)D【解析】D项与题干中的“之”均为代词,它。A.助词,的;B.助词,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3.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从侧面加以烘托,突出潭水的清澈。B.从乙文“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不希望外人打扰这里的生活。C.甲乙两文都写作者仕途上遭受挫折,抒发的思想感情是一样的。D.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第②段侧重于描写,乙文第②段侧重于叙述。【解析】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并不一致:甲文表达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C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述,祖先为了逃避秦朝时的战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5.甲乙文段中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甲体现了作者被贬谪后怀才不遇的孤凄悲凉之情。乙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四、(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D【解析】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代奏乐的声音。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门人然.烛来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何陋之.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A【解析】A项均为介词,在。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通“燃”,点燃;C.就/就是;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它。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错纵横,_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4.【甲】文作者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等苦闷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借景抒情的手法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五、(中考改造)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桃花源记》)【乙】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节选自《满井游记》)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冻风时作.(起,刮起)B.高柳夹.堤(在两旁)C.泉而茗.者(煮茶,喝茶)D.屋舍俨然..(隐蔽性好)D【解析】俨然:整齐的样子。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忘路之.远近称善者久之.B.屋舍俨然.然.则何时而乐耶C.于.是冰皮始解太守与客来饮于.此D.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为.何若人C【解析】C项“于”都翻译为“在”。A.的/音节助词,无意义;B.……的样子/这样;D.被/是。3.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甲】通过渔人的所见桃林、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B.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写,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C.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D.【甲】【乙】两文都属于游
本文标题:中考语文总复习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二讲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课件语文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0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