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主指周礼),它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礼仪。题解:克服、约束自己的歪思邪想,让思想走上正轨,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回归到(周)礼的要求,以达到“仁”的境界。重要词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回归于礼天下归仁焉:赞许;请问其目:条目周监于二代:通“鉴”,借鉴郁郁乎文哉:完美孔子谓季氏:评价天下有道:政治清明;必也正名乎:纠正名分野哉,由也:粗鲁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行君道。下同信如君不君:诚然,这里表假设吾得而食诸:之乎合音;而好犯上者,鲜矣:少曾是以为孝乎:乃,竟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期可已矣:一周年;食旨不甘:美味;人而不仁:如果通假字:监通鉴:借鉴;希通稀:稀少;错通措:放置;女通汝:你;弟通悌;与通欤词类活用:觚不觚:名词作动词,像觚。必也正名乎:使动,使名正,纠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第二个“君”、“臣”、“子”均为名词动用食夫稻,衣夫锦:均作动词。文言句式主谓倒置: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有是哉,子之迂也!野哉,由也!总结:感叹句中,主谓倒置便于表达感叹语气。宾语前置子将奚先?为“先奚”未之有也。为“未有之也”玉帛云乎哉?为“云玉帛乎哉”状语后置:八佾舞于庭:于庭舞八佾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于父母之怀免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予也于其父母有三年之爱成语: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2-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何为仁:•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具体做法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孝弟,仁之本;本立而道生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可见,“礼”本身是情理兼顾的,只不过要求用理性调节情感欲望,使其不像脱缰野马一样失去约束罢了。•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3-14子曰:“周监(1)于二代(2),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孔了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但这不是绝对的。在前面的篇章里,孔子就提出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都应有所损益。7.5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自称他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古代文化的重任。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礼的崇拜和拥护。3-1孔子谓季氏(1),“八佾舞于庭,是可忍(2),孰不可忍也!”•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6-25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评析」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周鼎铸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饕餮:饕为贪财,餮为贪吃。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古时一种恶兽,有首无身,性贪婪而好食,令人惧而生威,镌之器皿以登君王将相之堂。早期被人把此纹饰作为戒贪禁欲的意思。秦源黑陶影雕觚造型,给人凝重神秘的感觉,是身份地位及王权的象征。图案采用商周最流行的饕餮纹样,双目圆睁,鼻与身脊相通,眼角长而上延,卷曲似尾。和黑陶工艺互相结合,使本来阴森狰狞的氛围中,隐隐渗出几缕华丽庄重的美!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人和这种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它。中国古代工匠构思巧妙、独具匠心,把民族精神及思想融合在精美的瓶型中!秦源饕餮觚:线条流畅,上中下各部位协调美观充分体现中庸中和对称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又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并作为一种分析框架应用到各个领域。老师致不思上进者•上课不听,作业乱做,蓬头垢面,眼睛血红,人不像人!•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白天睡觉,晚上出洞,鬼不像鬼!•断送青春,尚不怜,父母白头,葬送前程,必将恨,悔不当初!•觚不觚,觚哉!觚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长此以往,必将自食其果!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1)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②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③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④不议。”•【注释】(1)礼乐征伐:指制作礼乐及发令征伐的权力。•②希:同,‘稀,很少。•③陪臣:大夫的家臣。•④庶人:老百姓。•“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为何要推行“仁”和“礼”:•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吴从周。”•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候出。”总之,一句话: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孔子所处的现实又“礼崩乐坏”。所以他要恢复周礼。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朝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法规。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资料•季氏,春秋末期鲁国的新兴贵族,也称季孙氏。当时,鲁国季、孟、叔(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世代为卿,权重势大;尤其是季氏,好几代都操纵着政权,国君实际上已在他们的控制之下。鲁昭公曾被他们打败,逃往齐国;鲁哀公也被他们打得逃往卫国、邹国和越国;到鲁悼公,更几乎只挂个“国君”的空名了•至于“八佾舞于庭”而激起孔子愤怒的这个季氏,究竟是季氏的哪一代?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和《汉书·刘向传》载,季氏可能是昭公、定公时的季平子,即季孙如意。他不仅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甚至自比天子。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只有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故意打破老规矩,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所以孔子谈到季氏时,就愤怒地说:“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探究二: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如何做呢?•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所以,名分不仅仅是一个”名”的问题.而是有实在的内容。名不正所导致的,往往是实不正。尤其是在政治舞台上,名分更是举足轻重:官位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实权。•名正言顺,事情才办得成。如果你要从政做官、可千方不要忘了圣人的经验之谈。12.11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②,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①齐景公:名杵臼,继齐庄公后继位,公元前547年至公元前490年在位。•②君君:前一个“君”字为名词,后一个“君”字为动词,以下“臣臣,父父,子子”用法相同。读:12.11君君:做君主的要像个君主。君不君.臣焉不君其君臣臣:做臣子的要像个臣子。臣不臣.父父:做父亲的要像个父亲。父不父.子焉不父其父子子:做子女的要像个子女。子不子.故人不独子其子诸:之乎,语气助词.粟(sù)《论语》:信如君不君。(诚然,表假设)《兰亭集序》:信可乐也。(实在)《论语》: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随意,随便)•一句话概括,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也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中庸》里面所说的“君子素其位而行”。所以,这段话其实还是借用蔡志忠先生的那几句话来翻译最为生动而传神:“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禅学季刊》)第七期)•蔡先生是漫画家,所以说得幽默。其实,这段话不过是说,只要人人安分守己,本色当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发展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在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致心于当下,这样国家整体才会文明昌盛。否则,领导不知体恤下属,部下不能忠于职守,父母不能尽教养之责,子女不知孝顺,各人务心于私利,那么社会家庭的本分又由谁来做呢?要义:要各守本分不然的话,上司不像个上司,下级不像个下级,父亲不像个父亲,儿子不像个儿子。教师去卖布,文盲来教书,屠夫来治病,医生去杀猪;或者,“党政工青妇,一起来出书”,工农商学兵,都去做生意。那岂不会乱套了吗?•曾几何时,我们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非常陈腐,尤其是在70年代的“批孔”运动中,简直觉得是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反动理论,应该批倒批臭再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现在看来其实不然,它里面所包含的社会学、政治学内容实在是很深刻、很有道理的。所谓“甘做革命螺丝钉”的精神,不也就是做什么就要像什么的精神吗?探究三: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
本文标题:《克己复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05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