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校本课程开发课题论证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论证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求物质资源配置的均衡,以体现教育的公平,更要求实现各个学校的特色均衡发展。而均衡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要实行学生充满特色与个性的发展就必须改革当前的课程设置及实施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大课程支柱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的平台,课程超市优化了校本课程的实施。1.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学生每日都在接受着来自社会、网络、电视等多方位多渠道的影响,加之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强烈地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就现行课程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学校有敏锐的课程开发意识,在完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学的同时,开发和实施特色的学校课程,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2.符合我校“灵动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深化实施的要求自2013年以来,我校实施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在学校“水育文化”系统理念下着力为学生打造“选择灵活、思维灵敏、手脚灵巧”的“灵动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验,积极探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学校在充分发掘了学科优势和学校的传统资源基础上,本着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原则,对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度开发。我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社团活动三大板块。我们立足校本,充分发掘教师的多元潜能和特长,联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最喜欢做的事”为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细究我们当前整个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缺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的课程。二是缺乏选择性的课程。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真正要支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必须要有选择性的课程,学生有什么需要,就可以选择什么课程。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设置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构建的组合课程,特别是针对学习的主体——学生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外研究现状:“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来的,八九十年代才在一些西方国家有所发展,像美国等国家的中小学校几乎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大多是校本课程。随着课程权力的下放,课程体制的弹性化、灵活化,开发校本课程已成为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流之一。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给予了我们许多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国内研究现状:“校本课程”是“学校本位经营”理念在课程开发中的体现,它要求课程的决策与研制重心从学者专家及行政人员手中下放至学校,使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改变以往按部就班被动执行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本位经营”的管理方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策略,而学校的课程也呈现出“必修、选修、活动”或“必修、活动、环境”等形式的“三大板块面貌”。随着自上而下的课程“研究—开发—推广”模式的突破,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部分学校尝试校本课程的开发,并提出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具备的条件: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建立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改变了课程管理政策上国家过于集中的管理方式。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国内进行的相关改革首先提到的是江苏省锡山中学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出发;萧山地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或从本土资源出发或以学校的优势项目,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二)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强调行动与研究过程的课程建设专业活动,其目标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来满足学校、教师与学生需求的一种课程开发活动。我国部分学者和实际教育工作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学校要真正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课程开发上下功夫。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在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灵动课堂”具有鲜明本土化的课程新模式。它相对于学校传统课程具有广纳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课程涉猎比较广泛;学校、教师、学生根据所需自主开发、建设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这样的学习模式适应了学校的实际,教师的实际,学生的实际。其对教育的评价标准认为教育的最高质量既不在于分数,也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生长和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在于使每一个体达成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由于适应了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使得学生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形成特长,而它们的这种发展极易形成学校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推动了学校的均衡发展。教师由于需要因材施教,需要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不断地反思教学,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一)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1.“灵动课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能生成拥有丰富多样的课程,以充分满足学生具体学习需要。可以有效地解决“只有共性、缺乏个性”的课程体系所造成的“千校一面”的现象。开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可选择性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2.小学阶段选课制的实践研究能够为其他学校开展学生选课活动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模板。(二)理论价值:本研究将拓展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新模式,研究结果将对小学阶段如何进行选修课的管理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本研究对学制管理的探索将有助于丰富我国当前中小学校本课程管理理论,增进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理解。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人力保障:课题组成员有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研究的丰富经验,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积淀并注意吸收最新教育研究信息,多次承担国家、省、市以及区级科研课题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加之我们长期工作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对目前中小学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深切的感受,能够捕捉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与校内外教师一起开展合作研究,力争形成优势互补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充分发挥各自的理论优势和实践专长,以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准和实践效力。2.组织保障:课题组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专家型、研究型的校长亲自参加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保证。以科研室为基础,将教务处、德育处组织起来,建立相互合作的研究组织,以调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群体研究的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与实施。3.物力保障:学校将为课题的开展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教育环境、资料信息、实验研究对象等。4.财力保障:课题组每年将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将自行筹集一定的经费,包括聘请专家课题研究、设备、研究资料、教学资料、会议费等,并在校内为实验教师立项提供一定的经费资助。【参考文献】[1]王守纪.重视选择学会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02,(4):30-32.[2]石鸥.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J].中国教育学刊,2003,(2):1-5.[3]杨启亮.特色均衡:欠发达地区课程变革路径的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2-206.
本文标题:校本课程开发课题论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2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