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复习《马说》(韩愈)“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说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始作《马说》。写作背景字词伯乐()辱()骈()槽枥()一食()粟()一石()食马者()不外见()邪()lèrǔpiáncáolìshísùdànsìxiànyé自主复习: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韩愈退之唐代散文文起八代之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尽粟一石:()()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⑥虽有千里之能:()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⑧安求其能千里也:()重点词语释义即使只是两马并驾吃有时候通“饲”喂虽然尚且等同怎么按要求回答问题•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合作探究•1、理解字句的含义,突出重点的字词句。•2、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翻译课文)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食量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3、结合课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主旨:其真不知马也。5、本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任用人才的人(圣明的君主)。千里马:比喻人才。6、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采用什么写法,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拓展提高相互合作,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重点句子翻译等文言现象。•通假字: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食:通“饲”,喂见:通“现”,表现材:通“才”,才能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一词多义才能,能力能够驱使,动词马鞭助词“的”代词,指“千里马”助词,无意义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不译•吃,动词•通“饲”喂养,动词•难道(表反问)•恐怕(表推测)一词多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骈死于槽枥之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吃一顿有时有吃尽一石粮食。听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4、对于人才的发现,古今一个不变的道理是什么?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特长,并能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才能被人发现,受到重视,从而成名。5、对于“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中所包含的观念,你有什么看法?我们该如何做?在当代,我们不能坐待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现在有些人只会埋怨别人不了解自己,埋怨领导不重视自己,幻想有朝一日遇见伯乐,一举成名,这是不现实的。年轻人既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有抢抓机遇的观念,这样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先行一步,增大成功的希望。6.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社会更需要那些德才兼备,有胆有有识且敢于自荐,勇于自荐,善于自荐的人才,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腾飞,处处充满竞争的时代,人才的选拔利用尤为关键,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识别人才,并给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空间。作为人才要练好本领,抢抓机遇,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达标检测•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4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卞和泣玉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翻译: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厉王使玉人相之()(1)指能日行千里的马(2)鉴别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
本文标题:复习课《马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5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