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地位: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辞令,记事精确简洁;写人简婉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解题郑伯克段于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今有“攻克”、“攻无不克”等用法。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在鄢地。介词结构后置句。•遂()恶()寤()生•亟()请虢()叔•祭()仲不暱()•廪()延自毙()•巖()邑百雉()•寘()姜氏于城颍()•繄()我独无阙()地•泄泄()施()及庄公•永锡()尔类wùwùqìguózhàinìlǐnbìyánzhìzhìyǐngyījuéyìyìcìsuì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介词结构后置),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于是讨厌他。偏爱共叔段,希望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介词结构后置),武公不同意。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等到庄公即位,(武姜)为他(共叔段)请求封地制。庄公说:“制,险峻地方,东虢君死在那里(兼词,介-代),其他的城邑唯命是听。”姜请求京,(庄公)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说:“(邑的)都城如果超过三百丈,是国家的祸害啊。先王的制度是:大邑的都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邑的都城……小邑的都城……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如今京不合法度,不符合先王的制度,君王你将会受不了\对它失去控制的。”庄公说:“姜氏想要它,怎么能避开这个祸害呢?”(祭仲)回答道:“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宾语前置。之,提宾标志)不如早点给他安排一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滋长蔓延,蔓延了就很难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无法清除,何况是君王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干不正义的事情一定会自趋灭亡,您姑且等着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不久,这是一个表时间过去的词。既而,常一起连用。鄙:边邑,这是它的本意。“鄙人”、“鄙意”、“鄙见”,谦词,它的词义是从本义边邑引申而来的。在古代,边邑的人比都城的人地位、见识都要差一些,所以发展出这样的引申义。贰:两属,原臣属于郑庄公,现要臣属于共叔段。•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两属(两个君主)的情况,您将对他怎么办?要是想把国家让给太叔,我就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想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生二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庄公说:“不用,他将自己赶上(灾难)。”太叔又收取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封地扩张)一直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啦!(再让他)土地广大,将会得到民众。”庄公说:“对君不义,对兄不亲,土地广大也将要崩溃。”•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太叔修缮城池,聚集民众,整理盔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偷袭郑国国都。•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京邑的百姓背叛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又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五月辛丑那天,太叔离开郑国逃亡到共国。•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记载说:“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段。”因为共叔段的行为不像个弟弟,因此不称他作“弟”;兄弟俩如同是两个君主,因此称郑庄公打败共叔段为“克”;称兄长为“郑伯”,是讥讽做兄长的对弟弟有失教导:这就是说,(采取欲擒故纵、养成其恶而加害共叔段是)郑庄公的本意。《春秋》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隐含责难郑庄公逼走共叔段的意思。•“春秋笔法”含蓄委婉表达褒贬意见•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于是庄公把姜氏放逐(安置)到临颍,并(顺承)对她发誓说:“咱们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了。”但不久就对自己说的话感到后悔。(为之悔,意动用法。)•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颖考叔担任颖谷管理疆界的官职,听说这件事,就进献礼物给庄公。庄公赏赐他吃饭,他吃时把肉放在一边不吃。•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庄公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回答说:“小人家中有老母,我的食物她都吃过,但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食,•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翳我独无?”请允许我把这些肉送给她。”庄公道:“你有母亲可以送,(翳,语助词,感慨)唯独我没有!”•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颖考叔说:“冒昧地问您说的是什么意思?”庄公告诉他缘故,并且告诉他自己很后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颍考叔回答说:“君王忧虑什么呢?(宾前)如果掘地道直到见到泉水,挖地道(名作动)(而,顺承)后和母亲相见,难道有谁能说不对吗?”•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庄公听从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时作诗道:“大隧道之中,(其,指示代词,这)真是乐融融!”姜氏走出来赋诗:“大隧道之外,(同上)心情多畅快!”•遂为母子如初。于是变成(表现出)母子二人和好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之,无实义)君子道:颍考叔,纯厚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推广到庄公。《诗经》说:“孝子的孝心不会穷尽,长久地赐予你同类的人”大概是说这种情况吧。姜氏之过•罪状(偏私):•(1)、“亟请于武公”。•(2)、请京。规模不符合制度。•(3)、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违礼干政共叔段之过•1、请京。按照先王之制,不合乎法度。•2、收贰——“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3、袭郑——“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义不暱郑伯之过•首先来看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这个事情。郑伯说了哪三句话。•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再看共叔段扩张势力时,郑伯说了哪两句话。•公曰:“无庸,将自及。”•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从这五句话里,揣摩一下郑伯的心理。•纵弟不爱内容讨论•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为母不慈,为弟不悌,为兄不爱。讨论回答:作者将各色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加以刻画,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刻画其性格。1.郑庄公有哪些性格特征?2.共叔段有何性格特征?3.姜氏有何性格特征?4.颍考叔有何性格特征?人物的性格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共叔段:贪婪狂妄、恃宠而骄、愚昧无知姜氏:偏心狭隘、自私昏聩颖考叔:纯孝热心、聪明机敏思考•母子两人最后和好如初,庄公的表现是真孝还是假孝?•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认为庄公是真孝•第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只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在这时颍考叔又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甚至可以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一词多义•1虚词•(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于之”的合意,在那里)•C君何患焉•(焉,呢,语气词)•D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形容词尾)•(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B为人所讥•(介词,被)•C何辞为•(句末语气词)•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3)诸•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B公伐诸鄢•(之于)(4)爱其母其,人称代词,他的。其是之谓乎?其,表揣测语气,大概。其谁曰不然。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实词•(1)国•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2)遗•A请以遗之•(赠送)•B养虎遗患•(遗留)•(3)厌•A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4)爱•A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吝惜)练习•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寤生(wù)祭仲(zhài)共叔段(gòng)缮甲兵(shàn)••B.廪延(lǐn)滋蔓(màn)城颍(yǐng)繄我独无(yì)••C.百雉(zhì)自毙(bì)泄泄(yì)不义不暱(nì)••D.亟请(jí)虢叔(guó)遂恶之(wù)具卒乘(shèng)C•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著。•C.《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B•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堪:受得了•B.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缮:修整•C.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施:施行•D.夫人将启之。•启:(为之)开(门)C•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姜氏欲之,焉辟害?•B.尔有母遗,繄我独无!•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D.谓之京城大叔B•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姜氏何厌之有!•B君何患焉?•C其是之谓乎!•D颍考叔,纯孝也.D•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庄公寤生,惊姜氏•B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C今京不度•D亟请于武公D
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05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