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七章公共政策执行•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意义、特点与模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特点和意义•1,含义:指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2,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第一,目标的导向性•第二,内容的务实性•第三,行为的能动性•第四,手段的权威性2•3,公共政策执行的作用•第一,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第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第三,是制定后继政策的基本依据3•二,政策执行的发展路径•1,向前推进策略。自上而下的策略•2,自下而上的策略。注重和政策执行者得互动,放权,灵活处理。•3,是一种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路径综合起来的模式。4•3,中国经验–“上下来去”模式•第一,政策执行是一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第二,政策执行是一个“实验推广”的过程•第三,政策执行是一个“执行—总结过程”5•四,西方的理论模型•1,过程模型:史密斯•2,互适模型:麦克拉夫林•3,循环模型:雷恩,拉宾诺维茨•4,博弈模型:巴达客•5,系统模型:霍恩—米特尔•6,综合模型:梅兹曼尼安6•第二节,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执行力•一,政策执行机关的特性•1,执行性。是最主要、最核心的特性•2,服务性。•3,权威性。•4,法制性。7•二,下级行政人员的执行行为•1,是政策执行的主体行为。•2,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特征。•3,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途径。8•三,公共政策的执行力•1,含义:是指政策有效执行的程度。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力。•2,影响公共政策执行力的因素•第一,执行者因素。•第二,资源因素。•第三,工具因素。•第四,环境因素。9•三,创新提升公共政策执行力的机制•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优化公民的参与机制;构建激励价值。•3,构建政策执行的共享机制。(协调市场、市场和第三部门的关系。做到:构建信息沟通机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完善执行监督机制)•4.完善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10•第三节,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1,政策本身•第一,政策的合理性•第二,政策的具体性(可操作性)•第三,政策的稳定性,112,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组织政策执行人员利益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能力因素组织结构的合理性权责明确12•3,政策对象•第一,政策的规定性。•第二,受动性•第三,主观差异性。•4,环境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13•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1,含义: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14•2,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第一,象征性政策执行•第二,附加式政策执行•第三,残缺式政策执行•第四,替代式政策执行•第五,观望式政策执行•第六,照搬式政策执行•第七,规避式政策执行15•二,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1,主管原因•第一,执行者自身的利益因素•第二,执行者的素质缺陷•第三,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第四,政策执行的宣传缺陷。(过度宣传、宣传不足、宣传不实)16•三,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1,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成本—收益分析•2,加强公共政策的认知力度•3,努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素质•4,加强政策执行的控制和监督•5,加强政策执行的创新机制17•第五节,公共政策的无效执行和有效执行•一,政策失灵与公共政策的无效执行•1,含义:指政策执行以后,政策不一定总是能产生政策主体所希望的结果。•2,分类。P34918•3,政策无效执行的原因•第一,执行机制和执行者的素质缺陷•第二,政策执行原则把握不好•第三,利益群体或者压力集团的影响•第四,政策执行环境的影响•第五,目标群体的不配合或者抵触19•二,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及其机制•1,原则•第一,忠实原则。(基本原则)•第二,民主原则•第三,法治原则•第四,创新原则20•2,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机制•第一,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第二,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第三,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21第八章,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督•第一节,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主体与类型•一,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指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价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以判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22•二,公共政策评估的目的和作用•1,目的•积极目的:纠偏、改善技术、为配置资源提供依据、为继续执行政策提供依据•消极目的:炫耀工作成绩、夸大工作难度、规避责任、批评政策以达到改变政策的目的23•2,公共政策评估的作用•第一,政策评估是获取政策运行可靠有效信息的需要•第二,是进行政策调整和提出政策建议的重要依据。(政策接续、政策革新、政策终结)•第三,是检验政策结果的必要途径•第四,是重新配置政策工具和政策资源的基本前提。•第五,是构建良好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第六,是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必要保证。24•三,政策评估的主体•1,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表现P359•2,专业机构和人员•3,大众传播媒介25•四,公共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政策运行机构和人员的自己评估、政府专职评估机构的评估•外部评估:受委托评估、不受委托评估•3,预评估、过程评估和记过评估•4,单一政策评估和复合政策评估26•五,公共政策评估的内容•1,政策成本评估•2,政策需求评估•3,政策效益评估•4,政策过程评估•5,政策影响评估•6,政策价值评估27•第二节,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与影响因素•一,公共政策的评估过程•1,评估筹划•第一,明确评估目的•第二,选定评估对象•第三,制定评估计划•第四,明确评估条件•2,评估实施•3,评估总结28•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1,事实标准的内容•第一,政策效率。投入和产出比•第二,政策效益。•第三,政策影响•第四,回应性•2,技术标准的内容•多样化、系统化、数量化29•3,价值标准的内容•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社会公正•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30•三,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1,政策信息、资料•2,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3,政策目标•4,政策的沉淀成本。(即前期投入发挥作用的问题)•5,政策评估方式、方法和规范31•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1,定量分析•2,定性分析32•第四节,公共政策监控•一,公共政策监控的含义、类型与功能•1,含义:是指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进行,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质量,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和政策绩效的提高,必须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监督和控制。•①政策监控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大众传媒、利益集团及政党和公民。•②政策监控客体:是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包括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以及承担各项功能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③政策监控目的。•④政策监控过程33•2,政策监控的类型•①,根据监控时间:预监控、过程监控、结果监控•②,根据经常性:经常性监控、引发性监控•③,根据参与程度:单方面监控和抗辩性监控34•3,政策监控的功能•①保证政策制定合法化、科学化和民主化。•②保证政策内容尽可能广泛地综合各种利益要求,使之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保证政策贯彻落实,尽可能地避免政策过程中发生对政策误解、曲解、滥用、消极抵制甚至反抗。•④及时准确、真实地发现政策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以便及时地实现政策的调整、完善或者终结。35•二,公共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1,内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第一,自上而下的监控•第二,自下而上的监控•2,外部政策监控机制的构成•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团、大众传播媒介、公民36•三,公共政策监控的过程•1,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监控•2,对公共政策执行过程的监控•3,对公共政策评估过程的监控•4,对公共政策调整的监控37第九章,公共政策的稳定、变动与终结•第一节,公共政策的稳定与变动•一,公共政策的稳定与维持•1,公共政策稳定的内涵:现行政策在收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影响下,仍然保持其既定的目标,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施。•政策稳定是相对的,表现在:•从时间看:政策稳定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从空间看,政策稳定是局部性与全局性的统一38•2,政策稳定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第二,有利于贯彻落实执政者或者决策者的意志和决定。•第三,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可预见性,提高政策结果。•第四,有利于降低政府的成本•消极意义:39•3,政策稳定的动力因素•第一,决策主体和决策网络的相对稳定•第二,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第三,政策本身的稳定(政策目标的长期性、政策的有效性、政策的合法性、修改的复杂性、接续政策的失败、政策终结的失败)•第四,政策环境的稳定。40•四,政策维持•1,政策主体的政策维持•第一,保持政策主体的稳定•第二,保持政策主体对政策目标一致和一贯的认同•第三,保持政策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第四,建立完善的政策体制和机制41•2,政策客体的政策维持•第一,具体的界定政策问题•第二,扩大政策受益群体或者政策认同群体的范围•第三,积极推动政策观望群个体的转化•第四,减少政策受损群体或者抵触群体的数量42•3,政策环境的创设•4,提高政策绩效•5,政策的法制化43•二,公共政策的变动与创新•1,公共政策变动的含义:•是政策系统的一种常态表现,一种适应性是政策系统对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的变革。•2,公共政策变动的原因•第一,决策者的变动;第二,政策环境的变化;第三,政策资源的限制;第四,政策的失效或者低效;第五,政策的合法性受到质疑44•三,公共政策变动的类型•四,公共政策变动的模式了解45•五,公共政策的创新•1,含义:是公共政策主体根据政策环境的变化的需求,主动改革现存政策要素的组合形态或者功能,创造新政策的行为和过程•2,动力•内部动力:政策主体的变革意愿;政策本身的需求•外部动力:经济制度的创新、民众诉求、地区矛盾、世界竞争46•第二节,公共政策的调整与接续•一,公共政策调整的含义和内容•1,含义:在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和监控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合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的变化的部分、进行的增删、修正和更新。•政策调整的特征:渐进性、局部性、动态性47•2,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第一,政策目标调整•第二,政策方案调整•第三,政策措施调整(方案的具体做法)•第四,政策关系调整•第五,政策主客体调整48•二,公共政策调整的形式、程序和原则•1,形式•第一,政策的增删•第二,政策的修正•第三,政策的更新49•2,政策调整的程序•第一,重新界定问题•第二,提出调整方案•第三,选择调整方案•第四,执行调整决定50•3,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则•第一,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渐进调适的原则•第三,追踪反馈的原则51•三,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和作用•1,公共政策调整的原因•第一,利益刚性的原则•第二,现行政策的制约•第三,公共意志的趋中•第四,变革成本的约束•第五,人类理性的局限•第六,社会稳定的需要52•2,政策调整的作用•第一,及时纠偏,预防失误•第二,协调关系,有序运行•第三,发展完善,保持稳定53•四,公共政策的接续•1,含义:探讨的是调整后的新政策与原政策的延续性关系,是一种渐进性和连续性的政策变动。•2,政策接续的意义•第一,有利于保持政策稳定•第二,有利于政策变动的实现•第三,有利于或者社会对政策的认同54•3,政策接续的形式和途径•形式:线性接续、政策合并、政策分解、政策部分终结、非线性接续•途径:•第一,具体的界定政策目标•第二,推行政策目标的管理•第三,加强政策过程评估•第四,政策目标的制度化和法制化55•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终结•一,公共政策终结的含义、对象和方式•1,含义:是指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之后,通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者无效的政策的行为。•2,对象:•第一,功能;第二,组织;第三,政策
本文标题:公共政策执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7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