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戏鲁迅主备人:侯作珍审核人:罗传亮聂振万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学会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3.学习成功的景物描写。4..培养学生热爱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完成目标1、2一、导入示标:播放歌曲《童年》,由对自己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读完课文后,多媒体展示生字词,并指名读出这些字词,有读错的,集体纠正)2.谈初读感受:教师活动:读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也可以说说你对文章哪个地方有疑惑。学生活动:谈初读感受及疑惑。(估计学生能谈出初读的感受,例如:(1)感受到了迅哥自由快乐的童年;(2)感受到童真童趣;(3)感受到平桥村老人孩子朴实、真诚的感情。……至于疑惑,估计学生一般对课文的结尾表示疑惑:“为什么再也没有迟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教师过渡: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谈出这么深刻的感受,真为你们高兴!大家很善于思考,你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会很好地解决这些疑惑。三、精读文本,把握人物形象。1.熟悉情节:教师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课文的主要情节。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回答,其他学生补充。(1)钓虾放牛的乡村生活。(2)看戏前的波折。(3)夜航去看戏途中。(4)赵庄看戏。(5)看戏后归航偷豆。(6)六一公公送豆。2.把握人物:教师活动: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人,并说明原因。用“我喜欢——,因为他……”的句式。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默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划出对他的语言、动作描写,并在文白处写出自己喜欢他的原因。教师巡回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品读文本。5分钟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例如:生:我最喜欢双喜,因为他聪明伶俐,细致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这些特点呢?生:(1)当“我”看不成戏急的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能举出“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2)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3)他能拿主意,当老旦唱戏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厌倦又不好说回去时,又是他提议回家;(4)回家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咒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桂生:在看戏时殷勤的为我卖豆浆,舀水,热情朴实友好。阿发:回家的路上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多么憨厚无私!学生交流完后,教师小结: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好,有着纯真的童心。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分析:对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怪“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偷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后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3、在细节中品味人物:如:“我们已经点开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中的“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的颇为详细,显示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能干的品格,以及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4..再让同学们找出其他细节描写的地方,并分析人物的特点。5.大家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群人物形象呢?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以肯定,主要是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四、教师小结: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怀。本文就是描写作者幼年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让我们感悟到了平桥村老人孩子的淳朴和真诚,这份感情犹如一杯香醇的美酒,越品越香,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3板书设计:社戏鲁迅双喜:聪明伶俐细致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像个小领袖桂生:热情朴实友好阿发:憨厚无私六一公公:淳朴乡民的形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目标3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听写生字、生词。2.与学生一起完成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二、欣赏景物描写:1、导语:本文除了向我们展示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景物描写也极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学生活动:划出景物描写的段落或句子,并有感情的朗读出来。2、指名朗读11、12段,并出示思考题:说说景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学生在听读中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有说不完整的地方,其他小组补充。如果答不上来,教师适时点拨,如:写景主要从感觉入手来写,那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入手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及体会景物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归纳: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夏夜行船这一优美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作者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加强了表达效果。夏夜行船:主要从感觉入手,从视觉角度写色彩,如碧绿的豆麦、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从听觉角度写声响,如:婉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笑声;从嗅觉角度写气味,如豆麦、水草的清香。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更有情。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衬托出“我”去看戏时愉快而急切的心情。3、齐读11、12自然段,并加以体会。4、总结景物描写的方法;(板书)(1)视觉(2)嗅觉(3)听觉(4)触觉(5)运用修辞。5、学生用此方法分析第22、23自然段,然后全班交流、评价。三、质疑解答:预设:学生可能提出质疑的地方:1、“偷”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在本文中,:偷豆为何写得情趣盎然呢?2、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是普通的豆,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教师导学:第1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2)他们“偷”的是谁家的豆?(3)他们是怎么“偷”的?(4)他们是怎么预防“偷”的秘密被发现的,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归纳1:“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归纳2:所谓“那夜似的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四、学生自由选择片段,有感情的朗读。五、课堂小结:童年,是一幅迷人的画,勾勒出多少动人的故事;童年,是一曲悠扬的短笛,奏出了多少美丽的心情;童年,是一束美丽的茉莉,儿时的欢笑像茉莉花儿散发出来的醉人的芳香。六.布置作业:1,必做题:背诵11、12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2、选做题:写一个童年的片段,用到本文的写作手法。(运用语言、动作刻画人物;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板书设计:景物描写的方法:1.视觉角度写色彩。2.嗅觉角度写气味。3.听觉角度写声响。4.触觉角度。5.运用修辞。作用:烘托人物心情1、社戏(2课时)鲁迅主备人:郝斌中学初二李振敏审核人:葛晓燕【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识记词语,背诵积累优美语段;2、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作者一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体味少年时代的快乐与浪漫;(重点)3、赏析细致逼真、生动形象的人物和景物描写,理解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的作用。(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初步了解孩子们看社戏的感受。【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出示文题,出示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请学生来回顾介绍。(1)鲁迅原名、家乡(2)评价:文思革(3)代表作品、学过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起头儿背诵名段“不必说……”)3、教师解题,简介写作背景:社戏是什么?有学生可以找到注释,读出来。老师再出示图片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师: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课文体裁:小说,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文中的“我”——迅哥儿,是根据童年“鲁迅”的经历而虚构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惮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楫潺潺撮纠葛怠慢朦胧竹篙2.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理清文章结构。问题设计: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1—4段)——(2)看戏中(5—30段)——(3)看戏后(3l——49段)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师生讨论解决以下问题:1、同学们,你认为自己童年时代做过的最有趣的事情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课文中也写到了一些农村孩子的童年趣事,找找看?学生可以找到第一部分阅读并纷纷站起来交流。师:掘蚯蚓钓虾,放牛,这些都有趣,是“我”称平桥村为乐土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我”最喜欢的,最喜欢的是什么?——齐读第四段第一句“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2、我和一群小伙伴还真的看社戏去了,看到的社戏演了些什么?好看吗?从文中找出一个可以体现“我”的感受的词语。这是一台怎样的社戏?请同学们找到相应段落仔细阅读,思考。——学生可以找到并阅读14-21段,5分钟后交流,能依次说出戏演的内容、出场的角色,找出“扫兴”这一评价性词语,得知想看的戏没看到,不想看到的角色却出场,想喝豆浆也没有卖的,小伙伴们都打呵欠、喃喃地骂,那夜的社戏不好看。“这是怎样的一台社戏”这一问,很多学生会回答“枯燥无味的”、“令人失望的”“扫兴的”等,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却说“那夜似的好戏”,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四:课堂小结:平桥村,在我是乐土,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在你心中,是否也有着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一直活泼泼的存留在自己童年的记忆中?下课后互相分享一下吧。五:作业设计:1、练会生字,准备听写。(必做)2、反复阅读课文,勾画各种描写的语句,并思考其表现作用。(选做)板书设计:社戏鲁迅看戏前(1-4)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中(5-30)扫兴——好戏?看戏后(31-49)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法;简要分析六一公公、双喜、阿发等人的性格特征,归纳文章主旨,体会农民及孩子们的优秀品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听写生字。二、导入设计:迅哥儿看了“第一盼望的”社戏,竟然打起了呵欠,大家扫兴而归,但是文末却写道“那夜似的好戏”,同学们思考过这是为什么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三、研读课文:1、围绕着看社戏这一情节,迅哥儿和他的小伙伴们前前后后还发生了哪些事?找出对应段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们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互助,最后课堂回答。——看戏前的小波折(5—9)月夜航船(10—13)归航偷豆(22—30)六一公公送豆(31-39)2、请同学们细读这几组段落,看看作者对这几个情节的记述中,分别侧重哪方面内
本文标题:《社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44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