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目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里写到:“我的爷爷退休了,生活多么愉快!我天天学习,多累啊!晚上十点多钟才上床睡觉,连玩的时间也没有。我现在退休该有多好啊!”另一个小孩则写到:“我想当一个发明家,发明一个作业机,咔咔咔地为我做作业,这样我就可以玩了。”你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也有“种瓜得豆”的现象,那么,教育中存在“种瓜得豆”的现象吗?请举例。教育有没有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马克思:“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家长给孩子取名字寄托着对孩子的希望和培养方向、目的。•如,刘翔。•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为提高自己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某中学校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管是为了不管。第二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二、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一、教育目的的确立二、教育目的的分类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历史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三、全面发展的教育四、教育目的的实现----素质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的含义•什么是目的?•所谓“目的”是人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设定。•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它根本不同于动物的本能的生命活动。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广义的教育目的:培养人的总目标,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它是关系到把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养的根本问题•狭义的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一般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及其相关概念•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方针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对各自培养的人有具体的质量规格或特殊要求。•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实现。•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要达到的要求和产生变化的结果。层级陈述名称制定者特点举例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学科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二级培养目标三级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目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二、教育目的的功能•(一)激励功能•(二)指导功能•(三)评价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一、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受教者身心发展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二、教育目的的分类•(一)教育目的的不同分类•1.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依据分类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指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2.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1)个人本位论首先,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其次,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这种理论的观点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2)社会本位论首先,个人的一切发展依赖于社会;其次,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再次,以对社会功能的好坏来作为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这种理论的观点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也都有片面过激的一面。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个性化,认为教育应着力于增进个体的价值和能动性。一般说来,社会活力与社会的进步和繁荣有赖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分析但也应看到能动性与随意性、创造性与破坏性的区别,看到个性跟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进步趋势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如果不加限制地抽象笼统地提倡人的个性化,有可能驱使人们无节制地追逐个人的利益,使个人自身丧失主体性,沦为个人需要和利益的奴隶。”社会本位论者强调个体的社会化,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任何社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延续和繁荣,都会对其社会成员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规范,使它们认同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但也应看到,以社会规范个性跟压制个性是不同的,培养个体的整体意识跟把个体消融于整体之中是不同的,对社会的凝聚力跟对社会的消极适应是不同的。社会本位论恰恰忽视了这些差别,他们主张的社会化不是跟个性化统一的社会化,而是非个性化的社会化。从根本和普遍的意义上讲,其实并没有必要把人的个性化跟人的社会化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而应使二者尽可能达到某种统一,当然,这种统一应该是历史的具体的统一,而不是超历史的、抽象的和一成不变的统一。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斯宾塞看来,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3)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斯宾塞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这是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出发点。斯宾塞提出带有功利色彩的所谓“个人完满生活准备”说的教育目的论,其出发点为“个人生活”,只是在个人生活中注入社会内容。教育适应生活说代表人物: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为未来生活的准备。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适应生活说杜威著名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即生活他认为,一旦把教育看作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必然要教以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而忽视儿童此时此刻的兴趣与需要,把儿童置于被动地位。教育就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教育即生长学校必须呈现现实的生活。学校应当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种雏形的状态。学校生活作为简化的社会生活,就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随着儿童的成长,再从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学校即社会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3.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分类应然的目的实然的目的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二)教育目的科学分类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的关系,并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人的劳动能力来说明人的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统一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一定社会关系中来说明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不仅包括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发展,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最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全人类解放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指个人能力和精神的全面发展,而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应该以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作为基础,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体现社会目的,也要体现个人目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辩证统一,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扩展内容现代教育目的价值观的转变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大教育目的倾向。但他们都没把人作为主体来培养,也没有发挥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转变一:由“客体论”向“主体论”转变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培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培养变革社会、推动社会的主体人,必须实行以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14~16世纪,西欧文艺复兴运动启蒙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从此,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个人的主体精神,但这种主体性具有“个人主义”和“占有性”的特征。转变二:“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随着人们对传统的人性和理性教育的反思,教育应从培养孤立的个人主体转变为培养类主体,从发展占有性个人主体向共存的类主体转变。这样的类主体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它不只是以个人发展为目的,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为目的。第二,类主体教育作为面向个人主体的教育,它发展的不只是“颈部以上”的认知方面,而是人的完整人格——真善美的统一,它发展的不是以征服占有为目的的个人主体性,而是人的“共存”或“交互”主体性。我国教育价值取向中存在的偏差——中西方比较教育价值与教育观中国西方社会利益个体发展培养精英面向大众注重系统知识关注生活经验强调稳定追求变化计划,大纲跑道,共同建构教育内容与教材中国西方学科中心经验中心系统与规范解决问题原理、经典的知识应用、现代化的内容繁,难,窄,旧简,浅,宽,新概念,法则,练习经验,思考,应用注重结论,获得知识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教学与学习方式中国西方听讲与接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记忆与模仿理解与创造书本知识实践活动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教育考试与评价制度中国西方标准化答案鼓励个人思考书面测验论文,答辩,制作知识,技能,技巧参与,多样化,创新被动评价自我反思区分排名,推动学习淡化区别,个人隐私总结重人与社会的协调,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本文标题:3第二章-教育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4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