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我们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并研究其策略。一、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意义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并迅速传播,加之新教材的使用、“普九”教育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新形势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共性,而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处于和教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学生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如何讲学生就如何记。学生掌握了老师讲的知识,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形成了“老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对立性”,对立的双方很难交流,老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心理健康教师很少考虑,因此师生关系较为疏远,甚至关系紧张,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本的改变、实验教科书的试行、新的教育内容的注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均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发展,并不断深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的迅猛发展,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已超过老师。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今天的教师不能再用传统“教”教材的方式来面对信息来源广阔、思维方式灵活的学生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动力。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经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都是片面的,都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由它的需要和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而且也是教师彰显自我人格魅力的需要所在。二、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阐述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再存在。现在我国学者在自己平时教育实践过程中和在对国内外教育研究借鉴上总结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本人认为,现今的师生关系的确有很大缺憾,师生关系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以学生为本,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彼此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运用于课堂建立在平时。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爱学生,能像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相信教师,师生间才能存在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努力。同时也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是教科书的解说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树立以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与学校的发展,它将不再以把人管住、管牢为主要目标,而是“人为本”重视激励管理对象的创造力为价值取向,它将不再拘泥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而是强调合作,不断推陈出新,它将不再把校内各类组织凝固化,而是以“学习型”组织的原则构建学校管理系统,使之更有张力,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样存在师生交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由老师取决。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儒雅的修养、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和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1、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最重要的角色。实践工作表明,通常情况下学生心里会自觉不自觉地与老师产生一道不易逾越的鸿沟。通俗地说,学生对对老师存在畏怯心理。有很多老师认为这点很重要,否则就没有威信,管不住这生龙活虎的几十号人。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发展学生个性。这就要求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思想和独立行为,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充分尊重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个人情感意愿,不要在他人面前把学生像猴子般戏弄。只有给学生以尊重,才能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班级得以有效管理的源泉。有一位校长教育他的员工时说了一段很实在的话:“不要不爱优生,将来他们很可能是科学家;也不要忽视中等生,以后他们将和你们现在一样;更不要歧视差生调皮学生,未来的企业家将是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是我们教育者的职责。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其次,常作心理暗示。经常暗示学生的能力,肯定学生成绩,会增强学生的自信,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我们都熟悉罗森塔尔效应。他利用名人效应,暗示不同层次的几十个学生将成为伟人,结果这些学生得到暗示,信心大增,学习效果明显比同层次好。再次,注重特长展演。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展示学生各方面成果、作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还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任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抛头露脸的机会,这样也能增强学生自信。注重师生交流,重优淡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他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标。所以对学生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抱怨。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说话、交流,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谈论学生必须淡化其缺点,注重其优点,哪怕有一丝令人满意都要明示赞许。世界上有哪一棵生长在阴暗角落的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再有,学校应有苦难体验课堂。经历苦难越多,自身承受力就越强,人就越自信。日本中小学有定期的越野拉练,美国有荒野训练(让手无寸铁的中小学生独自在荒野过夜)。最后,教师应多提供生活楷模,尤其是缺陷人物的成功范例,好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对生活充满自信。众所周知,自信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身体、心理、人格等诸多方面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让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是需要环境的,是需要老师精心呵护的。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和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学生普遍是家里的中心。普遍缺乏挫折教育。一点小小的挫折有时也会摧毁年幼学生心中很不巩固的自信心。如果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便很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这对学生成长非常不利。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和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开展民主式教学师与生都是自然人,都是普通公民,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讲,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贵贱之分。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生不同角色的定位是影响师生平等的重要原因。师道尊严文化传统中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老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期待。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社会生活经验,恪守各种道德规范,社会寄予教师文化化和社会化的角色。这时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或代言人,那么教学过程实质就成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最后形成师生交往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在知识、道德和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正好是学生的欠缺之处。因此,教师的认识、权威、态度等在师生交往中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结果:教师把其知识或人格旨趣与意愿单向地施予学生,学生往往屈于教师的权威而成为受动一方。不平等的交往实际上很难有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另外,师生交往双方如果主要面对的是静止的知识,缺乏探究真理的运动过程,师生交往就不会通过教学而得到拓展和深化。因此,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近、热爱、关心学生;课堂上是师生,下课后是朋友。这种观念是与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所不同的一种新型的思想观念,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不以盛气凌人的姿态把自己的意志不顾学生感受地强加给学生,而是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走向学生,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权,努力去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条件,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课堂交往中民主关系的基础是师生互爱和理解,爱和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早在《礼记·学记》中,古人就曾提出过“教学相长”的观点。《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课堂交往中,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并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研讨。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尽管我反对你的这一看法,但我将捍卫你发表这一看法的权利”其次是要允许学生提出错误观点,当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时,教师不能讽刺和打击,要以平等民主的心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也应认识到“老师不一定永远都是正确的”。特别是教师自己感知到自己的错
本文标题: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5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