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知识链接国土整治的主要课题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等石灰岩地区,由于土层薄,再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陡坡的开垦等人为原因,在多雨的条代件下,土层被流水冲蚀(水土流失),使有的地方表土层被完全侵蚀而裸露出基岩,土地生产力极低,像沙漠一样植物不能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石漠化,即石质荒漠化。其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广西、贵州、云南石漠化地区约有400万人饮水难。贵州是石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份。【活动·探究】喀斯特石漠化石漠化是土地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区),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造成土壤被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无土、无水、无林)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灾害多发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1.石漠化主要分布地区中国的石漠化灾害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重庆和广东8个省(区、市),并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石漠化与“喀斯特贫困”石漠化的演变2、石质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原因.过度樵采、滥砍滥伐,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过度开垦(陡坡开荒)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过度放牧人为原因地形:地形崎岖,坡度陡峻,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发育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多暴雨,对山体冲刷严重土层:山坡土层浅薄,抗侵蚀能力弱④植被:植被覆盖率低3.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贵州经济与生态的头号杀手”◎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两江中下游的生态安全◎造成土地、生物资源丧失、干旱缺水,侵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加剧贫困问题•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有山无水)•千里苗疆,难寻一寸沃土(有地无土)贵州其原因是喀斯特地貌区多岩溶洞穴、漏斗等,地表水容易漏入地下,流入地下暗河;而且地表植被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低,地表水容易流失。4、石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措施①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保护和恢复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移民②转变生产生活方式;③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解决农村能源需求问题推广省柴灶,营造薪炭林。④加强对缓冲区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影响因素具体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开挖露天煤矿等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一)位置和范围秦岭和长城之间,乌鞘岭和太行山脉之间过渡地带特征: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①地貌特征: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二、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②脆弱的生态系统:一、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二、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二)水土流失地理背景:(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它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2)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④开矿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其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下所示: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多年的探索,三大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小流域:是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是黄土高原泥沙产生和输水输沙的源头。红漠化红色荒漠是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红壤(红色砂岩)分布区,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雨水冲刷和流水冲蚀作用,使裸露的红壤成片成块地流失,导致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而不能生长植物,称之为红色荒漠。如湖南、江西分布广泛。(一)“红色荒漠”(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形成原因自然原因1.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坡度大;地表疏松2.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量大,地表侵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加重了水土流失人多地少→开荒种地能源短缺→砍伐森林开采矿产资源强取耕地和柴薪★水土流失严重仅次于黄土高原经济损失比黄土高原大①单位土地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多石质山地,土层薄,破坏后很难恢复③本区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1)、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加大荒山半荒山绿化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2).解决能源需求问题推广生活用煤推广节能技术:节能灶.发展沼气,营造速生薪炭林发展小水电(3).矿区开展土地复垦用材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经济用林和毛竹(幼林地可间种人工牧草)果园和人工草地鱼塘农田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千烟洲立体农业(4)、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比较以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差异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自然原因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地表的起伏有利于流水冲刷,降水量大且时间长人为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开矿、毁林开荒)人类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樵采)整治措施黄土高原不如南方水热条件好,又处于过渡地带,需实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等工程措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好,其有效措施是以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兴建小水电站,大办沼气等(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才是能封住山林的基本保障)思考分析比较“红色荒漠”与新疆荒漠化的原因有何异同?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次生盐渍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黄河河套地区、西北内陆(绿洲、灌溉区)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小面积分布。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另一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则洼地水份蒸发后,即留下盐份,也形成盐碱地.(2)人为原因:引起的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高,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②修建蓄水工程(渗漏严重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地盐碱化。(1)自然原因:地势低洼,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地区;排水不畅,频繁的旱涝灾害;土层疏松气候变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影响水盐运动(地形和气候因素导致的地下水位变化)。③施肥盲目生产者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利润,没有根据来实施肥,化肥施用量过大,致使大量的盐分离子不能被作物有效吸收而残留在土壤中,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次生盐碱化的危害:土地生产力下降,耕地减少土壤板结,含盐量高,土壤肥力下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土壤盐碱化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引淡淋盐;井灌井排;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农田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开挖排碱水沟。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一、改良水利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几个关键管理入手。二、改良农业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操作,加强农业管理,尽量合理化种植。三、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者是种植牧草、绿肥、造林,尽可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四、化学改良采用化学改良的方法,见效相对较快,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化学改良主要采用施入石膏、磷石膏、亚硫酸钙等化学物质来进行改良。①条件:华北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至渤海之滨地势更为低洼。②问题:冬春干旱,夏秋多雨。使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春季气温回升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在低洼地或排水不畅地,会出现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又常在洼地排水不畅,洪涝灾害,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灾害更加严重。水盐运动: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雨水对土壤冲刷大,将盐分冲入土壤深处;春秋季降水相对少,盐分随水分蒸发又回到土壤表层,而冬季降水少,蒸发弱,因此盐分相对稳定。③治理:中低产田——治洼治水华北平原中低产田的整治:中低产田的治理:低湿地(低洼地)——鱼塘—台田模式鱼塘—台田模式在洼地“挖泥为塘,堆泥为基”,塘中养鱼,基上发展种植林果业,立体开发。•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脱盐•以治水为中心。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抽取地下水、补充淡水)、覆盖(抑制水分蒸发)、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巩固水盐调节效果)等。种植耐盐碱的植物◆盐碱化的治理措施——脱盐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生物措施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土地脱盐抽取盐水补充淡水咸水淡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水分蒸发反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营造防护林带,果与椿、棉间作等巩固水盐调节效果冻融荒漠化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冻融荒漠化是在气候变异以及人为活动的作用下,使高海拔地区多年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层厚度增大,地表岩土的冻土地质地貌过程得到强化,造成植被衰退、土壤退化、地表裸露化、破碎化的土地退化过程。冻融荒漠化是中国冷高原所特有的荒漠化类型。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甘肃的少数高山区及横断山脉北侧的四川巴塘、得荣、乡城等县的金沙江及其支流流域上游有零星分布,但面积不太。图下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2分)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2分)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处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分)(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2分)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分)(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2分)侵蚀路基(和路肩);(2分)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2分)影响运行列车安全。(1分)(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2分)(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2分)设置石(草)方格沙障。(2分)(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本文标题:荒漠化类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99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