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医学试题/课件 > 第八章--情绪生理学
第八章情绪生理学情绪过程包括主观的心里体验和客观外在的身体反应。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体验和身体反应的脑机制。第一节愤怒、恐惧和快乐的机制一、恐惧1.杏仁核在恐惧情绪中的作用结构:是由多个神经核团组成的复合体,可以分成三个组:基底外侧核、皮质内侧核和中央核。这些神经核团与下丘脑、丘脑、海马和新皮质都有双向联系。1)与恐惧、焦虑情绪有关,杏仁核的损伤,选择性地导致动物与人的恐惧情绪的丧失。相反刺激人的杏仁核可以引起焦虑和恐惧。(2)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外侧杏仁核能诱发攻击行为。损毁杏仁核使凶猛的动物变得温顺。领头猴的杏仁核受损后,很快就失去它的特权地位,对于下属猴的叛逆行为无动于衷,不再施加它原有的威力。(3)情绪处理的“短路”机制视觉信号经视网膜到达丘脑,在此被转换成脑的神经信号。除绝大多数信息到达视觉皮质,还有一小束神经纤维直接传向杏仁核。这条小而短的“胡同”使杏仁核能够直接获取感觉信息,抢先一步(可能不太准确)的情绪反应,这或许使为什么人们会出现情绪战胜理智的原因。听觉信息通道也显示了,杏仁核诱发情绪的反应的机制。(4)杏仁核与条件恐惧2.大脑皮层在恐惧情绪中的作用岛叶皮层前部、内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前部、眶额皮层等部位可能参与恐惧性情绪活动.恐怖症的夸大恐惧反应与大脑皮层抑制能力的降低有关二、愤怒与攻击(一)脑机制是下丘脑、杏仁核、前额皮层1.愤怒和攻击的脑机制(1)下丘脑简述什么是假怒,证明了什么?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实验证明只要手术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恐惧与逃避行为。根据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2.杏仁核杏仁核的活动与攻击行为有关,主要表现为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内侧核对猎食性攻击行为就有抑制作用。3.扣带回与Papen情绪环路帕帕兹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扣带回和隔区边缘系统在体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切除猴的扣带回,它的情感反应会变得迟顿,对周围的许多变化都表现得十分淡漠。隔区对情绪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调节作用,损毁隔区引起抑制的解除,动物变得异常凶猛、易激惹。4.额叶皮层(二)愤怒和攻击的生化物质1.雄性激素动物与人类研究表明,雄性激素在攻击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胚胎期受到雄性激素影响的雌性锯齿类动物的攻击行为也会增加。在人类攻击性研究中,男性的攻击性比女性强(阉割、被试体内注射睾丸酮)2.5-羟色胺脑内5-羟色胺系统活动水平低的动物,攻击性强,人类也是如此。中枢5-HT功能低下可能是攻击与暴力行为者的生物学基础。三、愉快与奖赏脑内的奖赏系统、眶额皮层、纹状体与愉快情绪活动有关1.奖励中枢与脑内自我刺激(1)奖励中枢和惩罚中枢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扎克布森和汤尔可逊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用电极刺激病人下丘脑的有关部位。人们惊讶地看到被刺激的病人面带微笑,表示感觉良好。当然此结果尚不能充分证明在人脑中存在“快乐中枢“(2)脑内自我刺激的情绪效应1954年,美国加州工学院年轻的生物学家欧兹及米勒在老鼠丘脑下部的不同区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老鼠只要压杠杆,电源即刻接通,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电刺激。实验结果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老鼠不仅很快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下丘脑的刺激,而且老鼠按压杠杆的频率每小时可达到8000多次,并能持续15—20小时,直至筋疲力尽、过度疲劳而倒下。老鼠为什么这么疯狂地压杠杆?这种行为能引起老鼠的快乐和满足吗?实验二:把电极放在隔区或前脑内侧束(脑干到下丘脑的一根很大的神经束)时,大鼠以每小时2000次左右、猴子以每小时8000次左右的频率按动杠杆,以获得电刺激。如果,把电极置于丘脑处,允许动物在48,一共有4只大白鼠进行实验,结果有3只在连续48小时之内以高频率按动杠杆,几乎一点也未休息;另一只鼠则以每小时高于2000次的频率按杠杆并持续了26小时,由于过度疲劳而倒下,当它醒来后立即仍以高频率按动杠杆,直到48小时。实验三:这种现象从另外的实验中也得到了证明:一般说来,母鼠在刚刚分娩之后对仔鼠是极其关心的,如果把仔鼠从其身边移走,它会立即将仔鼠移回身边,就是使用带电的栅板也阻止不了它的这种本能行为。但是,如果给这些母鼠创设有可以进行脑内自我刺激的条件时,它们却可以丢掉叽叽叫的仔鼠不管而去按动杠杆;也有的母鼠仅把仔鼠移至杠杆附近偶尔舐一下但并不去喂它们。自我刺激行为是否产生某种愉快感或满足感,最初20年的研究资料似乎支持这种设想。因为性欲、食欲水平、即驱力状态与自我刺激反应率之间有着一致性关系。一些生理心理学家努力寻求一些脑结构的自我刺激分别与食物、水和性满足之间的关系。脑的自我电刺激行为模式很难形成记忆,很快消退,只隔一个晚间,动物就忘记了自我刺激的感受,次日又须重新在实验箱内再次注入脑内刺激,以得到新的体验后才能连续按压杠杆。这些事实使人怀疑是否能用奖励、愉快等情感体验的概念去解释自我刺激现象。近些年来,更多的生理学家和生理心理学家们认为,脑结构的电刺激可以作为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强化因素。换言之,脑的自我电刺激可以易化给定环境条件下出现的行为模式,为什么脑的电刺激会有强化效应呢?这对当代生理心理学仍是不解之谜,虽然已有许多理论设想,但仍不十分确切。2.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与愉快情绪3.基底神经节与愉快情绪4.眶额皮层影响焦虑的激素-----去甲肾上腺素促进产生恐怖情的激素。有些人站在高处生畏,见到生人害怕,这种现象可能与他们体内存在的特定激素有关。一种由15个氨基酸组成的和恐怖有关的肽。情绪压抑与肾上腺素。70年代人们对情绪压抑与肾上腺皮质机能的变化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研究者大都发现,当一个人感觉到周围环境对他发生威胁的时候,便通过脑刺激肾上腺皮质使之功能改变。通常这种对人具有威胁性的条件会促进明显的情绪压抑。有人把心理压抑和肾上腺机能变化的关系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有一组重要的脑调节机构对肾上腺起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脑结构来实现的。第二,当有机体知觉到周围环境对他发生威胁时,经常可以观察到此人的血浆和尿中肾上腺分泌激素的增加。第三,个体体验到的压抑程度与激素浓度上升的倾向性之间成正相关。第四,无论是在正常情况下,还是处于困难、干扰的情况之中,肾上腺激素水平的波动因人而异,即都存在着个别差异。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对心理压抑的差别敏感性问题。第二节情绪的生理反应一、情绪生理反应的表现(一)情绪的生理反应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测定,发现情绪的生理反应按生理系统来划分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的变化和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能的变化、内脏功能变化三个方面。1.躯体运动和表情肌的活动情绪活动常伴随有躯体运动的变化:动物愤怒时有挣扎和张牙舞爪的动作;人在悲愤时捶胸顿足,高兴时捧腹大笑。人类面部的表情肌特别发达,不同的情绪状态往往伴随有不同的表情肌的活动。额肌:惊讶时额肌收缩使额部皮肤产生横纹,并上提眼睑使眼睁开。口三角肌:悲伤、不满、愤怒时口三角肌收缩使口角下垂。颧肌和笑肌:人呈现微笑、喜悦时,颧肌和笑肌收缩牵拉口角向外方。2、激素的变化情绪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变化,表现为某些激素分泌量的增加,而且,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例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加压素等在应激状态下的分泌量均高于正常水平。有人研究了运动员参赛期间的体内肾上腺素的变化,发现赛后运动员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几乎比赛前没有训练时增加1倍3、内脏功能的变化二、情绪生理反应的测定项目心率、血压、血容量、肌电、脑电和皮肤电在情绪过程中除了伴随有上述六个方面的身体反应外,还有一些次要的身体反应,它们与情绪也有很大关系,因而在情绪生理反应的测定过程中也常常对它们进行测定或测量。情绪过程中次要身体反应的测定包括:呼吸的频率和周期、局部体温和全身体温、唾液的分泌量及其化学成分,瞳孔的大小、胃肠收缩活动。此外,还常常测定情绪过程中的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变化。三、情绪的生理反应与测谎情绪的生理反应及其测定问题的研究在许多实践领域中得到了应用,测谎就是这种应用的一个方面。说谎心理体验最深的是恐惧——担心露出破绽使自己的谎言被戳穿。假如对某些词的反应有差错或表情不自然而露出破绽,就会危及自己的生命或失去自由。于是他会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波动。然而,这种隐瞒和异常克制的本身就是一种恐惧情绪表现,必然伴随着某些生理方面的反应,通过仪器测定和记录能够被观察出来。古代人们已经开始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谎,那时由于不了解说谎同生理活动的关系,也没有先进的仪器,因而在技术上往往带有宗教迷信色彩。但在某些测谎方法中也体现了心理学的原理。根据情绪的生理反应进行测谎在中世纪已被采用。19世纪末,出现了测谎的仪器。1875年意大利学者莫索开始研究惧怕时心跳和呼吸的变化,设计了记录肌肉收缩的肌功描记器以及各种类型的血管容积描记器来记录血容量和脉容量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美国测谎权威拉森在加州大学医学院当学生时曾用呼吸计和血压计侦破了一个警察花费三、四个月也未破获的女大学生宿舍失窃案。拉森发现,有一个嫌疑对象的呼吸不自然,好象故意屏住气息似的,心跳幅度明显下降,接着心率、血压和血容量突然明显升高。四、情绪生理反应与身心疾病(一)心身疾病的种类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它的起因、发展和治疗均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焦虑、紧张、恐惧、仇恨、愤怒、抑郁等情绪状态往往引起高血压。目前人们一般把心理疾病分为三类,即植物性神经系统障碍、代谢和内分泌障碍以及过敏性疾病。1.心理生理的皮肤病:包括神经性皮肤病、变位性皮肤病、湿疹,粉刺和荨麻疹等。2.心理生理的骨骼肌肉疾病:背痛,肌肉痉挛、紧张性头痛以及某些关节炎病。3.心理生理的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换气过度、再发性支气管炎。4.心理生理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偏头痛、阵发性心动过速、血管痉挛5.心理生理的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指血液和淋巴病。6.心理生理的消化系统疾病:胃溃疡、慢性胃炎、粘液性结肠炎。7.心理生理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失调、尿频、经前紧张、性欲减退。8.心理生理的内分泌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及其它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内分泌障碍。9.心理生理的特殊感官障碍:慢性结膜炎等。10.其它:情绪因素引起的神经系统障碍等。一般说来,心身疾病的临床特点常常是有阶段性的,症状的高潮期过后接着便是症状的减轻乃至消失,并且,症状出现和消失的次数与患者所体验到的心理紧张量有对应关系。但是,象高血压、溃疡病等,对于某些患者来说也可能纯粹是由于器质性原因造成的,与心理因素没有多大关系。(二)心理因素的致病机制许多心理因素如人格、认识特点都与心身疾病有关,但情绪因素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马尔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论强调焦虑和恐惧的重要性。他认为,恐惧经常地阻止着有机体的行为表现从而起疾病。例如,儿童因与成人分离而产生的恐惧和哭喊会导致气喘病;依赖性和焦虑之间的冲突会产生溃疡病。马尔的理论是用狗、猴及学生所做的研究为根据的。他把那些为准备考试而学习到深夜的学生同那些不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比较,发现“焦虑组”比“非焦虑组”有更多的盐酸分泌。布雷迪对“执行操作”的猴子进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197
本文标题:第八章--情绪生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42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