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代的谏官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历史上唐太宗以虚怀纳谏著称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一生上书言事,200多次,所言多被太宗采纳。何为谏官“谏”字包含多重意蕴,而要义在“直言以劝正”。《说文解字》中说:“谏,证也。从言柬声。”所以,“谏”的基本内涵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谏官之“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各类人提意见,而是针对君主,“谏朝政之得失”。故谏官就是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的名论;《白虎通·谏诤》论及朝廷职官时说,“设辅弼,置谏官”,谏官被看作是与左丞右相同等重要的帝王羽翼。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御史监察系统谏官言谏制度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先秦:司过之士保氏大谏秦:谏议大夫汉:谏(议)大夫宋:设谏院宋:设谏院元:御史明:给事中清:如明代谏官的特点谏官言者无罪谏官,是专司谏诤之职的,国家设立谏官的目谏的,就是让他讲话,所以谏官是言者无罪的,讲错了也不要紧,所谓谏言不咎,谏官不罪。官卑秩微,任选青年谏官不罪或者言者无罪,这只是一种礼法制度,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种道德规范。要每一个封建皇帝都遵循礼法,谈何容易?因此在选用谏官时,往往需要选用那些敢说直话不怕杀头的年轻人,同时官卑秩微。谏官的特点谏言不露封建时代的皇帝绝没有让人当众批评的勇气,也没有将缺点错误公开的胆魄和胸怀,因而就出现了一项制度,这就是“谏言不露”、“谏书人莫窥”。谏官言事要“密陈其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按照礼法,谏官是言者无罪的,但不遵守制度的皇帝却是大有人在,于是就形成了谏官最重要的职业道德,这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当然,这种道德的指导思想又是“忠君”,正所谓“忠臣不避重诛”。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的谏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89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