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羌族—川北群山之中的云朵上的民族历史民俗文化语言音乐舞蹈服饰一、远古时期的先羌族群二、羌族的诞生三、传说时代的羌族四、夏商周时期的羌族五、古代羌族(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六、近代羌族(略)历史先羌族群距今十万年左右,远古的东非人群开始走出非洲大陆,向欧洲以及中东、东南亚地区迁徙。其中最早走出非洲的一支大约在距今五六万年前进入并逗留在中南半岛一带。随着末冰期一个回暖期的到来。他们开始进入中国大陆。远古先民进入中国大致有两个通道、三条分化路线,其中一支绕过老挝的崇山峻岭和北部湾,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海岸线往东北进行。形成百越族群。顺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以及伊洛瓦底江进入云贵高原西侧并继续向北跋涉的人群在中途发生分裂,其中一支沿长江向东,在洞庭湖一带形成苗瑶族群;而另外一支以小石器文化趋势或特征的人群则继续北上,最后到达渭河流域及黄河中上游盆地,他们被后人称为先羌族群,即今天汉藏语系各民族的共同祖源。远古人类羌族的诞生(1)羌文化的萌芽作物的种植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人类掌握自己命运的开始,它对远古的文明的发展,现在社会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定居的出现,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导致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的扩张和人口密度的增加。遗传学研究进一步指出,“在中国半数以上的男性Y染色体可以回到同一个记忆,说明在10000年前,这里(中国)发生了大规模的人口膨胀。”仰韶文化遗址的广泛分布以及影响正好说明农业以及定居给人类带来的曙光与福音,同时也与先羌族群的分裂埋下深重的危机。羌族的诞生(2)距今7000~6000年,仰韶文化早期,先羌族群开始分裂,分别向西向东发展,其余留在黄河中上游盆地地区。向西延续了仰韶文化并发展成为马家窑文化,以及宗日文化,这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古代羌族文化(萌芽)。仰韶时期的陶罐杯口红陶尖底瓶双耳陶罐羌族的诞生(3)羌族的诞生——从农耕到游牧的嬗变。在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走到了历史的拐点。一方面,其定居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到了顶峰阶段;另方面开始了一种与农业生产、生活背道而驰的方以牧业为主的新生产、生活方式。人们“不愿养猪,而养更多的羊,不愿拥有太多、太大的陶器,而偏好小件的随身饰物。”传说时代的羌族(1)羌的名义:东汉许慎《说文·羊部》中说:“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族的畜牧业生产水平,为世人所知,古代羌族在生产方面最大的成就,便是驯养野兽成为家畜。驯养的羊、牛、犬、马成功之早,远远超出世界其他民族。羊是羌族驯养成功最早的家畜。羌人以羊皮、羊毛为衣,以羊肉、羊油、羊血为食品,以自然脱水的羊粪为春冬季节取暖来源,视羊为连接人神鬼三界的信使。羊成为区别奇特民族的标志性符号。由于羊与羌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羌人从古至今都供奉羊神,并将起作为众牲畜之神的代表加以祭祀。传说时代的羌族(2)“羌”字最迟可能形成于夏代晚期。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即羌字。最古老的羌传说时代的羌族(3)炎帝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约四千多年前生于姜水之岸(今陕西宝鸡一带)。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这才有了今天的炎黄子孙。炎帝姓姜。相传他牛头人身,是以羊为的氏族首领,就是现在的羌族。炎帝塑像夏商时期的羌族(1)夏代的羌族“禹传子家天下。”大禹作为夏朝的建立者,开启了中国几千年王朝统治的先河。禹、夏与羌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禹生石纽,为羌人”大禹雕像商代的羌族商是我国古代东方的一个民族,属于东夷民族集团的一支。夏王朝传至夏桀时,“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公元前16世纪,商汤败桀与鸣条,汤行天子之位,代夏而成天下共主。生活在夏王朝管辖地区的羌人迫于政权更替,成为商朝的臣民。羌商的战争到商代中晚期,甲骨卜辞反映出商代的边患与征伐方向相对集中在西方和西北方,主要方国有羌方、周方等。商朝对羌方用兵缘缘超过其他方国。从《史记》可知,周武王手中的兵力有48900人。商王朝还动用其他诸侯国的兵力,联合对付羌族。商朝凡有人祭的资料的甲骨共1350片,在被残杀的14197人中,用钱达到7750人,占到人祭总数的一半以上。周代的羌族周代所谓华夏之族,本以姬、姜、子三姓为中心。姜和姬是基于羌族氏族婚配传统发展起来的,并长期互为婚配,所以从源头上讲,姜和姬文化上具有共同的渊源关系。周之始祖名弃,为姜原所生。在周朝建立后不久,为嘉勉姜羌的贡献,大肆分封姜、羌姓诸侯。同时周王室非常难注重与姜羌姻亲关系延续与质量。在此姻亲关系上建立起来的姜姬联盟也就构成华夏民族的核心,也就是通常所讲的“炎黄”部分。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秦与羌族春秋、战国时期,羌人的生存、发展状况与秦国息息相关,而秦国的发展壮大也与羌族为主体的西戎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秦厉公至秦惠公期间,因为“国家内忧,未遑外事”,羌人赢得近百年的相对和平发展时期。所以,“羌之兴盛,从此起也”。到了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秦国重拾对羌人的强硬的政策和军事打击高压态势。这是一些羌族部落以南边为突破口,开始大规模迁徙。(夏商周之后民国之前)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2)在这一时期的羌人,被历代王朝压迫、征服、屠杀·····1、两汉王朝对羌族的统治2、西汉王朝对羌族地区的征服3、羌族反抗两汉统治的斗争4、三国时期地方割据政权对羌族的争夺5、魏国统治下的羌族6、蜀国统治下的羌族7、西晋时期的统治和羌人的斗争8、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前凉、前赵、后赵、前秦、夏国、南梁西秦、吐谷浑、仇池国、后凉、北凉、西凉、北魏、西魏、)统治下的羌人汉归义羌长印西夏王元昊西夏文知足常乐羌女送行图封建王朝时期的羌族9、唐王朝在羌族地区的建置10、吐蕃对征服苏毗、羊同、白兰等诸羌国11、唐、蕃对吐谷浑及羌人的争夺12、唐、蕃之争中的党项13、唐、蕃对岷江上游及周边地区的争夺14、五代十国时期的羌族(党项)15、前后蜀时期岷江、涪江上游地区的羌族16、宋代的羌族17、元代的羌族18、明清时期的羌族(土司制度)近代羌族近代羌族主要聚居地在陕西省略阳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绵阳市平武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甘肃南部、四川西南、云南部分地区,现有人口约32万人左右。羌族民俗1、羌族建筑2、崇拜3、羌族服饰3、羌族节庆羌族建筑之碉楼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一般多建于村寨住房旁。碉楼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形状有四角、六角、八角几种形式,有的高达十三四层。碉楼的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建筑稳固牢靠,经久不衰。碉楼羌族建筑之平顶房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此外羌族地区山高水险,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创造了索挢(绳挢)。两岸建石砌的洞门,门内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挂胳膊般粗的竹绳,少则数根,多则数10根。竹索上铺木板,两旁设高出挢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古老的桃坪羌寨白石崇拜自然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民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除此之外,羌民信仰的神灵还有火神、地界神、六畜神、门神、仓神、碉堡神等等。另外,羌族各村寨还有彼此不同的地方神。这些地方神又有正邪之分,对正神祈其保佑,对邪神则请“释比”作法驱除。神圣的白石祖先崇拜羌族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对本家族祖先、人类祖先、男性主宰神、女性主宰神的崇拜。本民族英雄和有功于民者,亦作为神来膜拜,如建筑神、战争指示神、石匠神、木匠神、龙山太子等。另外,羌族地区还存在原始宗教的动物崇拜和图腾崇拜的遗风。如对羊、猴、龙的崇拜。羌族的祭祀仪式中以祭天神最为频繁,以祭山神最为隆重。每天早晨和黄昏,羌民都要在屋顶供奉天神的塔里燃烧柏树枝以表示崇敬。若遇年节或灾祸频繁,此举更甚。祭祀山神的活动通常在村寨附近山上的神林中进行。天神、山神皆以白石为代表,祭祀时间各地不同,一般在农历、四月、十月,一年1-2次。正月是岁首,四月播种,十月牧收,所以都带着祈祷和还原的目的。释比羌族宗教仪式执行者羌语称作“释比”、“许”等,是不脱离生产的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只限于男性担任,在羌族社会中有较高的地位。诸如祭山、还愿、治病、驱鬼、安神、除秽、招魂、消灾,以及对死人的卜地、安葬和超度,婚嫁时的择期、敬神和祝福等活动均由其主持。释比的学习全靠口传心授,学徒须懂得经典、咒语,具备一定社会历史知识和经验,其法术包括预卜、送鬼、踩红锅、踩铧头,其法器有羊皮鼓、猴头、神杖、痛锣、令牌、骨卦等。解放前,释比在羌区尚存很多,他们掌握着本民族最传统的文化。解放后,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从事释比的人越见稀少,释比文化在逐步走向消亡。释比释比法术(炒油锅)上刀山踩铧脚踩烧红的铁铧羌语支语言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借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语种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献和著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语支的说法。羌语支语言全部分布在我国境内,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它们是,羌语、普米语、木雅(古称“弥药”)语、嘉绒语、尔龚语(道孚语)、扎语(扎坝、扎巴语)、却隅语、贵琼语(鱼通语)、尔苏语(栗苏语、多续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拉乌戎语和西夏语(文献语言)。羌语支本身可以分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语支的影响大,后者受彝语支的影响大。有些学者认为嘉绒语应属藏语支,还有些学者认为西夏语应属彝语支。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复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卷舌、鼻化,但很少有松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范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词汇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传统节日羌族的传统节日就是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根据地方的不同,又有“羌历新年”、“过小年”、“丰收节”、“还原节”等多种叫法,但名称不同,内容却完全一样,都以庆祝丰收和感恩还愿为主要内容,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持续三至五天。传统节日祭山会,这是羌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这是一种祈祝丰年的活动,到了这天,每家每户的房顶上插着杉树枝,室内的神龛上挂着剪纸花,点燃松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时,宰羊作祭品,巫师敲着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诗。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祈求年景丰收祭山会羌族歌舞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亦不行”。羌族音乐原始古朴,属我国民族调式,以五声、六声为主。五声音阶的歌曲包括有以宫、商、角、徵、羽5个音作为调式主音(起讫音)的5种调式。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五声式音阶,如徵羽、变宫、商、清角,以及宫、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声音阶在羌族民间歌曲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在使用由徵、羽、宫、商角和徵、羽、宫、商、清角两种五声调式音阶的交替而形成的六声音阶歌曲中,角声
本文标题:羌族简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01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