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摘要:作为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与人文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日益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担忧和反思。为此,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和人文既有现阶段对立的一面,也有别人本源和终极意义上的一致性的一面。理清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分裂对立的负面影响,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他文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人文主义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事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这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失败了。与此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求”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是有局限的。于是,出现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即科学主义的人文化,通俗地说,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视为人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在科学主义影响下,人文主义思潮渗透着科学主义思潮,即人文主义的科学化,通俗地说,人文主义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且以科学的标准来努力改造自己。由上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人是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本,也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从而改变生存环境和条件提升人本身的。“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两种历史都因为人的参与而相互有意义。人参与两种历史的创造过程是通过实践完成的,正是由于实践人类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成为两大文明的重要表征。那怎样才能突破科学与人文对立关系呢?实践超越是突破科学与人文对立关系的现实途径。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关系还要回到马克思。马克思深刻地把握住了人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社会及其历史这一人的真正现实,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科学与人文统一的基础。他们从唯物史观的高度不仅把科学看作生产力,而且把科学与具体的经济制度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考察,从人类全部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关系上去理解和把握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正确指出了科学与人文统一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活动中。在他们看来,人类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这样,整个世界由“自然和历史”两方面构成,而实践既是构成自然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将它们连结起来的桥梁。正是在实践中,自然和历史被赋予了对立统一的关系,使历史“自然化”,使自然“历史化”。所以,“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实践这种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能够并且必然改变科学与人文的对立,主要在于?一是实践体现了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的统一。萨顿指出:“无论科学活动的成果会是多么抽象,它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的满怀激情的活动。”马克思也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活动集中反映了人作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和人类“生命活动的性质”。人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达到自由本性的自我确证、自我展现和自我追寻。二是实践实现了主观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的统一。人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人的目的和需要是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动力,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把自己的目的、需要运用到客体对象上去,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新的有用客体。自然是一种客观规律性存在,具有因果性。而作为实践的科学活动是人目的实现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主观目的性与客观因果性达到了契合和统一。三是实践达到了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物的尺度,即外部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事实判断的基本前提;人的尺度,即人的知识、情感与意志,是人对事物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的主要依据。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一方面要受到物的外在尺度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受到人的内在尺度的制约。自然科学,主要依据物的尺度,确保合规律性,体现了人类科学活动中求真的向度;人文科学,主要依据人的尺度,确保合目的性,体现了人类科学活动中求善和求美的向度。?在实践中生成的社会,是人类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结果,是人化的自然,也是现实与理想、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体,它既有源于自然的自然物质性、客观因果性,又有源于人的生命和精神需要与追求的人文价值性、主观目的性,高度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所以,要正确解决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用实践的观点才能卓有成效地把握人类社会独特的存在和本质。只有全面地考察自然物质性和人文价值性、客观因果性和主观目的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才能真正达到对科学和人文的互为中介、互相贯通并融合。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6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