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大气和地壳的运动参考资料
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状况,各层次不尽相同,有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有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温度的垂直变化状况又决定了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一、对流层1.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低纬厚度约17~18千米;中纬厚度约10~12千米;高纬厚度约8~9千米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二、平流层1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高度为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2.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三、高层大气1.有自平流层顶至2000~3000千米高空2.特点: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高空有电离层,有利于无线电通讯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先观看两段视频人类活动不断地影响自然环境,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健康。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生产活动方式比较简单、规模比较小时,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不大。产业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环境,特别是生态系统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煤炭、钢铁、石油、化学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和工矿区不断出现,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等有机合成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噪声等严重污染环境而形成公害。作用形式作用特点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被削弱的辐射形成的自然现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较大尘埃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夏季晴朗的白天比多云的白天气温高散射作用选择性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晴朗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傍晚仍明亮吸收作用选择性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紫外线、红外线1、保温作用的原理2、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大气上界地面地面地面增温射向宇宙空间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吸收大气反射散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短波辐射,其余均为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地球表面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运动过程,而推动这些过程的能量泉源,便是太阳能。物体中的带电粒子在原子或分子中的震动可以产生电磁波。太阳能便是以辐射的形式从太阳传播到地球上的。所谓的辐射就是以各式各样的电磁波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其传播速度等于光速,且传播不须介质。日常生活中可感受到的就如当我们坐在火炉边,可以感受到火焰给我们的温暖,这就是辐射能的作用。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约从0.4-0.76μm;可见光经三棱镜分光后成为一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称为光谱。在可见光范围之外的光谱使人眼所看不到的,但可用仪器测量出来。气象学所着重研究的是太阳,地球和大气的热辐射,其波长范围大概在0.15-120μm,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大约是0.15-4μm,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3-120μm。因此气象学上习惯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而把地面及大气的辐射称为长波辐射。太阳为一个炽热的气态球体,其表面温度为6,000K左右,而内部的温度据估计则高达40,000,000K她不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散光与热,总称为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太阳辐射是非常巨大的,其他的能量来源与太阳辐射能相比,均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都直接或间接的依靠太阳辐射的能良来进行,太阳辐射可视为黑体辐射。用来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称为太阳辐射强度;它表示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以I表示,其单位为卡/厘米分;而到达地球大气顶的太阳辐射强度是由太阳高度、日地距离和日照时间所决定的。何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如果没有大气,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23℃,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38℃。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这就是有名的“温室效应”。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30C或更多。反之,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强,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山谷风:白天山坡坡面受热气流上升,谷地上空气流回流补充。晚上山坡坡面首先降温,气流沿坡面下沉流回谷地,谷地气流上升。故谷地多夜雨,而白天盆地边缘易形成降水。城市热岛:由于城市人类活动密集,故气温略高于郊区。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而郊区则气流下沉。海陆风: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形成热低压,海面形成高压,气流由海洋流向陆地。晚上,陆地降温速度快,海面形成低压,陆地形成高压,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风形成的原因有两个,即地球的转动以及地球表面受太阳加热程度的差别。地球是转动的,这意味着某个站在地球赤道上的人每天大约要运动2.5万英里。地球表面对大气的摩擦使此人头顶上的空气同样发生运动。但由于大气与地面没有固定的连结,其运动速度相对较慢,因此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好像是空气在动。但由于太阳的存在,风的运动情况更加复杂。在陆地和海洋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方,空气较为温暖,并向上运动,反之则向下运动。向下的空气产生高压区,高压区的空气会流向低压区,于是我们便看到了风。而这只是关于风的最简单的解释。实际上,我们每天看到的风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其原因除了上述作用力外,还要加上水、山川甚至建筑物和树木的影响。风向玫瑰图(简称风玫瑰图)也叫风向频率玫瑰图,它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平均统计的各个风向和风速的百分数值,并按一定比例绘制,一般多用8个或16个罗盘方位表示,由于形状酷似玫瑰花朵而得名。玫瑰图上所表示风的吹向,是指从外部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各方向上按统计数值画出的线段,表示此方向风频率的大小,线段越长表示该风向出现的次数越多。低纬环流: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地球自转的影响,全球形成了有规律分布的大气环流,各纬度地带分布着不同的环流形势,即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之下。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SDjveBrGX6XAr1Ala11ZC82O0y71NHYSPLnLlDRN4hTVpF8inRk6VQzcbb-hWE3oPYXbyiXs9aRIe4UNK6ZH5K2: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环境科学系2009级一班刘湘益20096380)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4:百度百科1、为什么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它并不是全球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地区?2、为什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有选择性,反射无选择性?
本文标题:大气和地壳的运动参考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2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