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高考语文复习低效原因探析
高考语文复习低效原因探析高考语文复习低效原因探析作者/张俊常规的语文高考复习都是按专题复习的模式推进,字音、成语、病句、文言文,一直到作文,一轮复习好了,再来二轮复习甚至还有三轮复习。每一专题复习的模式大致都是按照考点解读、高考示例、方法总结、考题精练的步骤进行,日复一日,在自己圈定还自认为不错的这个复习圈子里绕来绕去、翻来覆去,有时还为自己总结出来的一些解题方法自鸣得意,兴奋不已。但每年高考下来对照看一下,似乎用处不大,于是乎我们便习惯性地去抱怨高考的某些题目超纲了,指责高考没有按照我们的复习思路去命题,甚至有人指责前两年江苏高考语文考了字形、文学常识是考错了。2011年还出现了江苏全省语文均分低下的状况,究竟是高考命题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复习出了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状况的出现在于高考语文复习效率低下,原因有以下几点。一、重题海战术,轻教学行为大凡经历过高三语文复习的人都知道,整个高三语文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做题讲题的过程。做往年的高考题、模拟题,然后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再进行总结,再接着用反复的单项训练或综合训练进行巩固,于是乎一个个知识点就这样被攻破了,复习任务也就完成了。对于语文识记类的基础题,这种方法也许有用,可对付阅读鉴赏类的题目,用处可就不大了。2010年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的诗歌是《送魏二》,好多学校高考前都做了以这首诗歌为材料的鉴赏训练,但讲题时纯粹是为了考试,只是去讲题,却没有把诗歌本身作为一个教学文本来看待,没有花时间去认真地解读这首诗歌,结果到高考时题目变化了,学生还是做不出来。文本不解读好,任何方法都是徒劳。语文学科跟数理化不同,高考复习不应只是做题,再说整日被考题狂轰滥炸,谁还会对语文感兴趣,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的提高不是单靠做题就能实现的。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有没有尽心尽力地去教好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篇课文的阅读价值,有没有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好读本、用好选修教材。否则的话也不至于在2011年高考时我们的理科生会不知道鲁迅先生的《药》、会不知道夏瑜,要知道鲁迅的《药》是出现在苏教版必修二的读本教材上。多花一点时间用来教学,若能把必修课本及读本、《史记》、《唐宋八大家散文》上八十四篇文言文认真教好、学好,笔者可以武断地说高考遇到什么文言文都能应付得了。高三语文复习,以题海战术来替所有的教学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我们可以用一半的时间用来教学,一半的时间用来做题熟悉命题风格特点,真正能提高学生语文水平还是教学。二、重答题技巧的训练,轻阅读积累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每年高考结束后,好多学生都会说题目不难,也知道怎样去答题,就是文章看不懂。所谓的文章看不懂,其实说的是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太差和阅读积累太少。笔者曾经以学武术来比喻我们的语文高考复习,学武术需要练招数,需要练内力,没有内力只有招数那是花拳绣腿,没有招数只有内力那只是武夫蛮力,两者都不能置敌人于死地。答题技巧的训练便是语文高考复习中的招数,阅读积累、文本解读便是我们语文高考复习中的内力,两者缺一不可。遗憾的是,平时的高考复习最看重的便是解题技巧那些招数,最容易忽视的便是阅读积累这个内力。曾经看到许多高考研题专家对各类阅读的主观性试题答题模式加以研究,在高考复习讲座上大讲特讲,学生奉若神灵地倾心记录,曾经看到有学生在高考前拿着老师总结的答题技巧的讲义视为珍宝地高声熟读,对其各种招式佩服不已。但笔者曾经做过统计,单单现代文阅读中的作用题,高三一学年就得训练上百次,学生熟记的解题要点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解题术语有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承上启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等,这也是老师最热衷于讲、学生最热衷于学的内容,可最后高考下来,新的语境一换,这道作用题学生又能得多少分呢?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邮差先生》第14题:“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问答案中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吗?有那些我们老师引以为自豪的解题方法技巧吗?没有。这就说明,与其这样花大气力去总结答题方法技巧,还不如多花点时间来研读文本本身,认真地把每一份试卷中的古诗、现代文当做我们教材中的文本来解读、来教读。有时候试卷中的文本材料也是一种教学资源,除了关注考题外,我们要善于从这些文本挖掘出有用的教学资源或训练资源。语文的阅读文本是活的,过分的重视答题技巧的训练,相信答题模式的效用,那只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文章看不懂,模式再简单易行也不管用。难以想象一个缺少阅读积累和文本解读能力的学生,在考场上面对生冷的文本和全新的考题,会有自己的思考。三、模考试题误导,复习目标缺失高考语文复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做题,可反思一下我们平常做的是一些什么题。历年的高考题是经典题,是我们高考复习的指南,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做。除了历年的高考题,我们再视为第二经典的就是全省各大市的模考题,尤其是当年的本市的模考题,由于受阶段利益的驱使,更使得广大师生对之顶礼膜拜,敬若神明,甚至有时左右了高考某一阶段甚至全阶段的复习目标和复习方向。比如2011年江苏各大市模考题没有考到字形,于是我们也就不复习字形,可最终在高考时却考了字形,虽然题目不难但却造成了全省高考语文复习的空白。往年的高考题已是陈题,下一年再考的可能性不太大,这是一个常识。再看看我们的模考试题究竟考了些什么,对我们语文高考复习起了什么导向作用。某些调研模考试题中基础知识的的偏、难、怪,引导了我们师生也在复习过程中追求基础知识的偏、难、怪,并以此作为拉开均分差距的一个考点,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比如某大市调研模拟考试时,总喜欢考一些多义成语的不常用义,以此来迷倒一大批学生。考“平易近人”有形容文字浅显之意,考“龙飞凤舞”有山势蜿蜒雄壮之意,考“不翼而飞”有形容消息传播迅速之意,考试的结果可想而知,绝大部分同学都在这些题上载了跟头,而命题者却洋洋得意。我们的考生于是乎在成语复习时也就在多义成语的偏、难、怪上下足工夫,可我们高考考的却是“不耻下问”、“弄假成真”、“无所不为”这些常见成语的常见义。再比如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题,我们平时的模考试题中可谓考得学生眼花缭乱,晕头转向,总计下来有几十种,可江苏自主命题九年来,就只考了“借景抒情”、“对比”、“比喻”、“借代”等几种常见常用的手法,其中“借景抒情”就考了三次。模考将我们引导到偏、难、怪的复习道路上,我们的复习还谈什么高效,与高考的方向偏离了,我们的复习还谈什么有效。模考的另一误导作用就是机械套用上一年甚至前几年的高考陈题,用以往的高考陈题来指导我们的语文复习备考。近两年江苏高考的阅读探究题考到了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倾向,于是乎全省大市的模考试题无一例外地考到了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倾向,连考题答案的语言组织也都模仿了高考题答案的答题语言,于是乎我们探究题复习的方向也无一例外指向了探究深刻意蕴和情感倾向类考题,但恰恰相反的是,2012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考的却是探究作用类,我们的复习又扑了个空。高考复习中,我们总是拼命地沿袭陈题、相信陈题、相信模考题,并一味地跟在后面盲从,很少有人研究考试大纲,研究新课改,自己去命几道题,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语文复习方向。语文高考成绩日趋低下,并不能责怪我们的高考,高考的题目其实出得挺好的,我们没有理由对它说三道四,唯一应该反省的其实还是我们的高考语文复习方式。我们的语文高考复习应该回归到它本来应该走的道路上来,回到语文复习的“源”上来:少一点功利的应试心理,多一点实实在在的阅读积累;少一点技巧的耍弄,多一点情感的熏陶;少一点抱怨指责,多一点脚踏实地。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高考复习变得高效有用,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有实力去应对高考。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立发中学(226601)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复习低效原因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3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