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一、名词解释1.养殖和增殖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2.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3.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10.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水域鱼产力: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11.水生生物资源和渔业资源水生生物资源:是指以水域、滩涂为主要栖息、生长、繁衍场所的生物物种(生物多样性)资源和它们的生物量(渔业产品)资源。渔业资源:也称水产资源,指水域中具有经济、社会、美学价值,在现在或将来可以通过渔业得以利用的生物资源。12.最大持续产量和最适渔获量最大持续产量(MSY):指在不损害种群本身生产能力的条件下,可以持续获得的最高年产量。最适渔获量(OY):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考虑的最合理的利用渔业生物资源的渔获量。13.剩余渔获量和总允许渔获量剩余渔获量:又称平衡渔获量,指在任一年中,从某一种群中捕出的种群数量等于其自然增长量,种群大小基本维持不变所捕出的种群数量。总允许渔获量:指根据资源量水平所能承受的捕捞强度和渔获量而确定的总可捕量。14.捕捞过度和渔业限制捕捞过度:指当渔获努力量增加,但单位捕捞力的渔获量却下降,而平均渔获量也下降的现象。渔业限制:指在某些特殊水域或特定时期禁止进行一切捕捞生产或某类渔具作业。15.人工放流和人工鱼礁人工放流:指以提高水域渔业资源量和改善水域渔业资源结构(区系改良)的目的,把人工培养的水产种苗投放到自然水域的活动。人工鱼礁:指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诱集鱼类栖息或繁殖,在水中设置的固定设施。16.原种和良种原种:指取自模式种采集水域或取自其他天然水域的野生水生动植物种,以及用于选育的原始亲体。良种:指生长快、品质好、抗逆性强、性状稳定和适应一定地区自然条件,并适用于增养殖(栽培)生产的水产动植物种。17.濒危种和渐危种濒危种:指那些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处于有绝灭危险中的分类单位。渐危种:指因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所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在它们整个分布区或分布区的重要部分很可能成为濒危的种类。二、填空题1.鱼类养殖按生产水域分池塘养殖、河道养殖、水库湖泊养殖、港塭养殖、浅海养殖和稻田养殖等;按生产方式分粗养、半精养和精养。2.鱼类的食性以成鱼期的饵料组成可分为植食性、杂食性和肉食性,以所食的饵料类型可分为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和草食性,以摄取食物种类多少可分为狭食性和广食性,以摄食方式可分为滤食性和捕食性。3.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其对食物的喜好性和易得性。依据鱼类对饵料生物的选择程度,可将食物划分为喜好食物、替代食物和强制性食物,而根据鱼类食物中各种饵料的实际比例(食谱),鱼类的食物可以分为主要食物、次要食物和偶然食物。鱼类的食性变化有年龄变化、季节变化、环境变化和昼夜变化。4.鱼类的生长特性有遗传性、不确定性(延续性)、阶段性、周期性、群体性、雌雄相异性、可变性、等速和异速性。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有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5.鱼类的性别有遗传性别和生理性别(性腺性别)之分,目前鉴别鱼类的性别主要依靠生理性别,通常又有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两种类型。而鱼类的性征有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两类,前者与繁殖活动有关如性腺、生殖导管、交配器、产卵管等,后者与繁殖活动本身无直接关系,但和性腺发育及性激素分泌活动有关,如婚姻装、珠星等。6.鱼类的繁殖方式按按产卵季节分有春季产卵型、夏季产卵型、秋季产卵型和冬季产卵型,按产卵次数分有一批产卵型和分批产卵型,按卵的性质分有产浮性卵型、产半浮性卵型、产粘性卵型和产沉性卵型,按受精和发育方式分有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型、体外受精体表发育型、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型和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型,按产卵行为分有无亲体护卫型、亲体护卫型和亲体型,按对产卵场要求分有敞水性产卵型(水层产卵型)、水草上产卵型、石砾产卵型、砂底产卵型、喜贝性产卵型和洞穴产卵型。7.淡水池塘溶解氧受水中辐照度、浮游植物等的影响呈不均匀分布,溶氧含量上层高,下层低,而受风向的影响出现白天上风处低于下风处,晚上上风处高于下风处的现象。一天中溶氧含量最高在下午2~4时,最低出现在黎明前。溶氧的水平、垂直和昼夜变化夏秋季节大于春冬季节。8.池塘水质依据水中浮游生物总量和种类可以分肥水、瘦水、老水和转水四种类型,其中肥水、瘦水适宜鱼类养殖,而老水和转水不利鱼类养殖。通常水中的悬浮生物和溶解有机物是造成池塘水色的主要因素,池塘水色有褐色、绿色、红色、青蓝色、清水色和土黄混浊色等类型,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等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是检验池塘水质环境条件的直观指标(晴雨表),有利于鱼类养殖的水色通常有褐色和绿色水系,而红色水系通常是不利甚至危害鱼类养殖的危险色。水质环境条件良好的池塘其水色通常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9.与鱼类养殖相关的非生物环境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溶解气体、酸碱度(PH)、溶解盐、光照、底质、声音、水深、水流等,生物因子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10.根据鱼类适温范围大小,可将鱼类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两种类型,而根据鱼类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可将鱼类分为热带鱼类、温水性鱼类和冷水性鱼类三种类型。一般鱼类能够忍受的温度变化幅度为4~5℃。11.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性,可将鱼类分为海水鱼类、淡水鱼类、咸淡水鱼类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其中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都属狭盐性鱼类,而咸淡水鱼类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属广盐性鱼类。12.对鱼类影响较大的溶解气体有溶解氧、二氧化碳、硫化氢和氨等,溶解盐类有亚硝酸盐、磷酸盐和碳酸盐类。13.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子及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其作用机制为环境因子→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脑垂体→性腺。14.鱼类苗种繁育过程的基本步骤有亲鱼的选育→摧情产卵→受精→卵的孵化→鱼苗培育→鱼种培育。鲤科亲鱼培育的经验是早春浅水培育,中期肥水培育,后期活水培育,产前流水刺激,产后强化培育。15.鱼苗培育的方式有静水土池塘培育、室内水泥池微流水培育和网箱培育三种。目前大多数淡水鱼类采用静水池塘培育,大多数海水鱼类采用室内水泥池微流水培育。16.池塘饲养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施肥、投饵和日常管理,其中施肥与投饵是中心工作,是池塘养鱼高产、高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池塘饲养管理的基本要求是水质保持肥、活、爽,投饵保持匀、好、足。17.八字精养法指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其中水、种、饵是基本要素,混、密、轮是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防和管是达到高产、高效的保证。18.鱼病发生的原因有自然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病原)生物因素和鱼的体质因素。其中人为因素有未彻底清塘、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饲养管理不当、机械损伤等,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生物叫病原体。鱼病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防重于治,疾病防治中的常规四项消毒内容是:池塘消毒、鱼体消毒、食场消毒、工具消毒。19.网箱养鱼中的网箱按大小有小型、中型、大型和超大型,按组合形式有单箱式和组合式,按箱体的装配方式和有无盖网有封闭式和敞口式,按形状有方形、圆形、多边形和碟形等,按设置方式有固定式、浮动式、沉下式、升降式等,其中浮动式网箱是目前最通用,也是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网箱形式。传统网箱的结构包括箱体、框架(或浮体)、浮子和沉子和固定设施四部分。20.综合养鱼的基本特点是将塘基和部分周围陆地纳入池塘生态系统,其类型主要有渔农综合经营系统(鱼菜、鱼草,桑基、果基、蔗基、花基等)、渔牧综合经营系统(鱼畜、鱼禽或鱼禽畜)、渔、农、牧综合经营系统(鱼-草-猪,鱼-菜-猪等)和农庄式立体种养生态系统等。21.水产资源研究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群体,渔业资源的特性有再生性、移动性、共享性、波动性、多样性、整体性等。渔业资源数量波动的原因主要是种群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根据Russell资源数量变动基本模型,影响渔业资源群体数量变化的四个因素是发生量(补充量)、生长量、渔获量和自然死亡量。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过程是开发不足→加速增长→过度开发→资源管理。22.渔业资源增殖的主要方式有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人工增殖两种方式。渔业管理措施从类别上可以分为技术措施、投入控制和产出控制三大类,或分为直接和间接措施两大类,也可以分为生物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和社会学方法三类。目前资源保护和管理的主要措施有渔业限制、渔业水域保护管理和捕捞控制,其中渔业限制主要是设立禁渔区、禁渔期和自然保护区等,合理捕捞的中心问题是正确地决定起捕规格和捕捞量。23.人工养殖通常是在可控制的水域进行,目的是获得优质水产品,人工放流增殖通常是在不可控制的水域进行,目的是增加放流品种资源量或改善该水域渔业资源结构。人工放流品种原则上要求放流本地原种,其选择原则主要有生物多样性原则、生物安全原则、技术可行原则和兼顾效益原则,放流水域一般是湖泊、水库、大江、大河等大水面和港湾、近海等,禁止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经济鱼、虾、蟹类的产卵场等敏感水域进行放流。24.人工鱼礁具有环境、集鱼和资源保护功能。按照鱼礁功能分有生态公益型鱼礁、准生态公益型鱼礁和开放型鱼礁,按建礁目的分有养殖型鱼礁、保护型鱼礁、增殖型鱼礁、渔获型鱼礁和游钓型鱼礁等,按鱼礁在水中的位置分有浮式鱼礁和沉式鱼礁,按制礁材料分有混凝土鱼礁、钢材鱼礁、塑料鱼礁、木竹鱼礁、轮胎鱼礁、石料鱼礁和废船鱼礁等。目前,底置多功能钢筋混凝土鱼礁占主导地位,较为先进的鱼礁为玻璃钢鱼礁。25.我国水产原、良种体系包括苗种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品种创新体系四部分。《渔业法》是水产苗种生产管理的根本大法,其中规定了对苗种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农业部负责全国水产种质资源和水产苗种管理工作。26.经修订后的《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由2005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水产苗种包括用于繁育、增养殖(栽培)生产和科研试验、观赏的水产动植物的亲本、稚体、幼体、受精卵、孢子及其遗传育种材料。国家级或省级原、良种场负责保存或选育种用遗传材料和亲本,
本文标题: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36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