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制作精美-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及护理
慢性硬膜下血肿慢性硬膜下血肿定义•硬脑膜下血肿是指血肿位于硬脑膜下腔,约占颅脑血肿的40%,是颅内血肿最常见的类型。•定义: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者。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有文献报道约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由于脑与颅骨产生相对运动,引起桥静脉的撕裂或造成皮质与硬脑膜间小交通动脉的损伤、渗血,血液聚集于硬膜下腔,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包膜。•好发于老年人,老年患者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因此更易发生。•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慢性硬膜下血肿病因及临床表现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病因:•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好发于50岁以上老人,老年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最主要原因是颅脑外伤。老年人颅内压相对较低,一旦少量硬脑膜下出血则不易自行停止,容易形成血肿并产生包膜。•中青年患者常需中至重度的外伤方可导致本病,而老年人因动作迟缓、行动不便等原因易于跌倒,且轻微的外伤就可引起重度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式手术与非手术手术方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壁切除术•颅骨钻孔引流术•微创穿刺术颅骨钻孔引流术•钻孔引流是最常用的方法:采用局部或全身麻醉,选择血肿层面最厚的部位,同时尽量避开头皮、硬膜上重要的血管投影区为钻孔部位。钻孔前根据CT片选定钻头深度刻度。局麻后头皮不需另做切口,直接穿刺头皮至颅骨,然后进行颅骨钻孔,直至穿透硬膜,置引流管,将引流管缝合固定于头皮,钻孔部位不需缝合。•优点:既简单又安全•缺点:脑组织膨胀不满意,脑组织损伤•中医中药:血府逐瘀汤病例1:病例2:文献复习护理诊断1.疼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2.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血肿残留,血肿复发3.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有关4.生活自理缺陷与肢体偏瘫、失语有关5.焦虑与担心手术效果及预后有关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运动情况,若两侧瞳孔大小不等;患者术后头晕、头痛加重,在一度发生烦躁不安后突然转为安静状态,或由非昏迷状态转为昏迷状态或昏迷程度加深,提示再出血的可能。2.引流管的护理调整引流袋的高度并控制流速,置于头颅钻孔水平处,保持颅内外压力均衡,保持引流管通畅,改变头位或搬动时应夹闭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若引流转清,引流量减少,表示血肿腔在缩小,病情好转,若引流液颜色鲜红且流量骤增,应警惕再出血的可能。•3.术后病人取平卧位或头低足高患侧卧位,有利于残留血液或冲洗液的引流,以便脑组织的隆起,压迫血肿腔使之早日闭合。•4.防止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穿刺针口纱布及常规消毒创口,保持创口局部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健康教育1、指导病人进行吹气球练习,促进脑组织的复张,从而有利于血肿腔的闭合,有效减少血肿复发或血肿残留。2、肢体功能锻炼•3、预防感染保持伤口清洁,敷料干燥•4、勿用力排便。•5、卧床病人应加强翻身叩背,预防压疮及坠积性肺炎。
本文标题:制作精美-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及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3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