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卓尼土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龙源期刊网卓尼土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作者:刘星宇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5期[提要]甘肃卓尼县近几年来旅游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主要侧重于自然资源,而缺乏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从历史发展来看,卓尼土司文化历史悠久,影响了卓尼社会近百年。本文立足于卓尼土司文化资源的历史渊源、服饰特点、建筑民俗等基本史实,充分体现其在旅游业中的人文价值。并对其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出建议。关键词:卓尼土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优秀学生培养工程项目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12月28日一、卓尼土司历史沿革及文化资源介绍(一)历史渊源。卓尼历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已经有古羌、戎部落在这里繁衍、生存,逐水草而居,少务农耕。唐朝末年,在吐蕃王朝向东扩张的背景下,西藏贵胄家族率其十六部落离开西藏,经几个世纪的辗转迁移,于元末明初到达甘肃甘南卓尼、迭部地区,当时西藏部族的首领些地所率人马征服了当地部族,被拥立为头人。公元1418年,些地向明中央王朝投诚,被授予洮州卫世袭指挥佥事兼武德将军称号,为卓尼地区第一世土司。1508年,第五世土司旺秀进京觐见正德皇帝,帝赐其姓杨名洪,自此卓尼土司采用汉姓。后世土司经过初期的卓尼城池修筑,不断地向外扩张,辖区逐渐扩大。在制度建构上,实行家庭世袭的政教合一制度,历任土司继承者,兄为土司,主管政务。弟为僧纲,管理宗教。若遇独子,则兼任政教两权。土司实质上集军事、经济、司法大权于一身,卓尼土司利用宗教巩固其政治地位,从政教两方面牢牢控制着辖区的属民,并从宗教和文化纽带上把辖区属民紧紧地连在一身,这就加强了其属民的凝聚力及在政治上和宗教上对土司的依附性。(二)土司统治时期的藏族服饰文化。甘肃卓尼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秦巴山地区的交汇处,属黄河水系支流洮河流域的中游,多为中低山地形,整个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海拔与温差变化较大。气候属于高原性大陆气候,寒冷湿润,宜农宜牧,适应多种植被的生长。复杂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卓尼地区不同的特点和元素的服饰种类,按土司统辖区域内农业生产用地类型主要分为三大类,“戎哇”农区服饰,“卓巴”游牧区服饰、“戎玛卓”半农半牧区服饰。细分还可分为车巴服饰、北山服饰、提提玛服饰、觉乃“戎姆”服饰等。也折射出当地居民较为差异的生活习惯、体貌特征、民族性格、生活环境。龙源期刊网(三)卓尼土司僧官衙门遗址。卓尼禅定寺由僧纲署、大法台、尚书楼三大部分构成寺院管理宗教事务的最高领导核心。并且其中以僧纲为首主持寺院重大事件的决策。僧纲署最初建于明朝,在历史上经历了河湟事变和文革两次大的摧毁。但仍然保持了明代衙门式的立体建筑风格,分为大堂、二堂、寝室佛堂三个部分,僧官的寝室为四合院式重檐楼房,内设卧室、佛堂、书库、贮藏室等。另附有花园、马厩、草房、动物饲养院等附属建筑物。(四)土司传统节庆。洛萨节,即春节,藏语“洛萨”即新年。同以农历正月为准。初一日,家家煨桑,在寺院和自家佛龛前点灯烧香,供上用酥油炸成的各种点心和自酿的青稞酒及染色的五谷粮食,以祝来年的丰收。毛兰木节,即祈愿节祈愿大法会,从正月初三日下午开始直至正月十六日,历时13天半。节日期间,当地寺院均向群众开放,寺院喇嘛集中诵经,并举办“打掌尕儿”(铁坛城)、“载护神”等大型佛事庆典活动。娘乃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举行,相传这天是释迦牟尼的诞辰。家家户户斋戒不举炊火,不说话交谈,以示纪念。各大小寺院均集中全寺僧众诵经一日。并允群众身穿盛装,集中到寺院进行拜摩、烧香、转“古拉”(转嘛呢经轮)。二、卓尼土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SWOT分析(一)优势1、交通区位优势。卓尼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黄土高原接壤带,是联结藏汉、西北和西南的桥梁,也是内地通向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而其南部的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沟风景区和北部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使其处于中国西部旅游黄金热线带。红军长征时经过卓尼,土司开仓放粮支持革命,作出杰出贡献。距2017年全线贯通的兰渝铁路岷县站只需一小时车程,距甘南州夏河机场两个半小时。依托省道306,北与兰州连接,东与陇西相接,具有深厚的客源市场潜力。2、旅游资源优势。卓尼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5A级景区大峪沟,百年古刹禅定寺,禅定寺作为卓尼土司僧纲的所在地,与土司家族的命运世代紧密相连,是卓尼县代表性的人文旅游资源。近两年来对寺院的外貌进行了进一步改造修缮,未来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2012年3月,杨土司烈士陵园正式被省委、省政府审批为甘肃省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劣势1、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薄弱。因为近年来卓尼旅游业的开发以自然资源为主,其中大峪沟景区知名度较高,成为卓尼旅游的主打品牌。而与土司相关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开发利用不足,尚未让这些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旅游产品。龙源期刊网、休闲游憩功能欠缺。根据卓尼现有的土司旅游资源来看,主要是杨土司纪念馆、历代土司僧纲所在地卓尼禅定寺,还有土司衙门遗址。都只限于观光旅游,且旅游吸引力弱,没有打造出可以留住游客的外围空间。卓尼县和土司相关的民俗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尚未创造成具有民族特色、品味度较高的旅游产品。3、服务水平局限。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涉及面相当广泛,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研究、规划、策划、管理人才,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管理服务人员,而全县在旅游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旅游管理水平不高。(三)机遇。甘肃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旅游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高。国家提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强省的战略,有利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各级党委、政府把旅游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出现良好的势头。卓尼县委、县政府也对旅游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不断创新旅游管理。(四)挑战。从卓尼县所处的甘南州域来看,旅游资源丰富,夏河县的拉卜楞寺,临潭县的冶力关景区,迭部的扎尕那景区,对于卓尼县的旅游发展构成竞争力,抢占了大部分客源市场。卓尼县旅游虽说有政府政策支撑,但总的经济实力不强,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并且土司遗址损毁严重,目前除了杨土司纪念馆外,其余土司官署、僧纲衙门、洮砚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还未面向游客。开发处于初始阶段,后期进行保护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技术投入。三、土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建议(一)强化土司文化资源的宣传和保护意识。加大土司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加市场识别力。以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便成为旅游宣传的最终目标和努力方向,以人文关怀为准绳,产品质量为保证,优质服务为手段,商业获利和旅游长足发展为目标,加强宣传推介力度,采取创作土司风情系列节目、编纂土司文化读物、出版专述遵义土司文化书籍、发表土司文化专刊。号召对土司文化古遗迹,应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把保护放在首位,大力宣传杨土司僧官衙门遗址,民俗遗物保护的重大意义。建立馆(所)藏土司文物档案,加强土司文物藏品管理,做好馆藏文物的保护陈列展示工作,形成全民重视土司遗存的社会风尚。(二)突出展示卓尼土司文化的特色。县内杨土司的文化遗存较多,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产品进行重点展示,如传统土司民居苫子房改造后可以发展乡村旅游,形成连片的农家乐旅游休闲地。卓尼藏族独有的三格毛服饰可以专门建立一个民俗服饰陈列馆进行呈现,馆内可以设置与游客互动游戏环节,增加其趣味性。龙源期刊网土司统治时期卓尼洮砚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洗礼,成为当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国古代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凝结着卓尼各民族人民的心血。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非凡的艺术享受。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要重视洮砚的开采,加工过程的展示,以及洮砚工艺的传承。(三)发展土司民俗节庆旅游。民俗节日是民族民俗生活的一次集中演练,是民俗活动的大展示,游人可以了解和考察民族地区的民俗生活。不仅使游人在群众性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长知识,而且得到休息、娱乐,使身心偷快和放松。旅游开发中应重视将土司民俗文化元素与州域内的节庆活动相融合。甘南藏族的民间节日很多,如香浪节、赛马会、赛牦牛、博屿采花节、莲花山花儿会、黑水沟朝水节、松棚灯会、万人拔河、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等。利用这些节日活动,依托卓尼当地土司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加以整体包装,开发成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动。四、结论卓尼土司文化自明朝产生,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是卓尼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财富。将其与当今的旅游开发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旅游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亘古不变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进而因缺乏生机而消亡。土司文化顺应潮流融入旅游业,是它在时代变迁中的新诠释和呈现。对土司遗存遗迹的开发利用的同时,也是对其重新整合创造的过程,是防止其濒临灭亡的一种活态保护。主要参考文献:[1]杨喜宾.卓县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构想[J].甘肃林业,2014.[2]马永寿.卓尼服饰文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3.[3]格日才让.历史悠久的卓尼土司制度[J].民主协商报,2005.[4]杨甜甜.卓尼洮砚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5]索南草.卓尼土司杨积庆[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本文标题:卓尼土司文化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4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