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通论诗词格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童琴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平水韵中的阳韵韵脚: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平水韵中的麻韵内容大纲第一节诗律一、古体诗二、近体诗第一节诗律一、古体诗(一).什么是古体诗(二).古体诗的特点古体诗,一般是指周、秦、汉魏六朝的诗歌以及后世模仿的作品,即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又称“古诗”、“古风”。(1)不限句数、字数;(2)押韵要求较宽,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3)可以换韵。第一节诗律二、近体诗(一).什么是近体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或者“格律诗”,是一种形成并盛行于唐代的一种诗体,在句数、字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都有很严格的要求。第一节诗律二、近体诗(二).近体诗的特点1.句数字数方面1)律诗2)绝句3)排律一般八句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第一句称作出句;第二句称作对句;有五律(每句五个字)、七律(每句七个字)截取律诗的一半一般四句;有五绝(每句五个字)和七绝(每句七个字)。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也有五言、七言两种,句数都在十句以上。十句以后的句数多少不限,但必须是偶数,且需对仗,唯末二句不必对。第一节诗律(二).近体诗的格律2.押韵方面(1)押韵位置固定。所有偶数句的末字都必须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五律首句不押韵的情况较多,七律首句押韵的情况较多。第一节诗律(2)必须一韵到底。即同一首诗的韵脚字只能在同一韵部中选取,中途不能杂用相邻韵部的字,也不允许“换韵”,如果杂用了其他韵部的字,叫做“出韵”。第一节诗律(3)只押平聲韻。①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隋唐时通用的韵书,分韵为193韵,因分韵太细,所以唐时就由官方规定某些读音相近的韵可同用。②到了宋代,重修《切韵》,改称《广韵》,《广韵》分206韵。分韵更细,根据“同用”的原则,一些邻近的韵可以合起来用。③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广韵》的206韵中规定可以同用合用的韵合并,成了107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将《广韵》的206韵合并为106韵。后人就把这106韵称为“平水韵”。“平水韵”虽出现在南宋,但它的分韵符合唐人用韵的实际情况。韵书:隋·陆法言《切韵》《唐韵》《广韵》宋·王文郁、刘渊《平水韵》清·戈载《词林正韵》平水韵30个平声韵部上平声: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平声: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词韵14个平声韵部1、东、冬;2、江、阳;3、支、微、齐、灰(半);4、鱼、虞;5、佳(半)、灰(半);6、真、文、元(半);7、元(半)、寒、删、先;8、萧、肴、豪;9、歌;10、佳(半)、麻;11、庚、青、蒸、12、尤;13、侵;14、覃、盐、咸押韵的本质就是:利用相同的韵在诗歌中造成周期性的重复,在吟诵者和聆听者听觉上造成一种回环的美感。心理学理论指出当人们的期待得到实现时,内心会产生快感和美感。诗句的第一个入韵字往往给人暗示,使人产生期待。当下一个入韵字按照预期的节奏来到时,这种回环的美感便会产生,而且会对人的理解、记忆产生帮助。(施向东)第一节诗律(二).近体诗的格律3.在平仄方面(1)什么叫平仄平:指平声;仄:包括上、去、入三声。近体诗平仄的基本要求是:平仄相间。平仄是构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要素,近体诗与古体诗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平仄。掌握近体诗的平仄规则,需要了解什么是平仄、律句的节拍和节奏形式、平仄的基本句式等问题。第一节诗律(2)近體詩的節拍和節奏形式律詩中的平仄交替都是以節拍爲單位進行的,節拍除句末字外均由兩個字所構成。例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组成节拍的两个字可以同是平声或仄声,也可以是平仄不同的两个字。当节拍由平仄不同的两个字组成时,节拍的性质取决于后一字的声调,如“仄平”算平声拍,“平仄”算仄声拍,因为后一字处在节奏点上,起着定音的作用第一节诗律(3)近体诗平仄的四种基本格式五言七言a式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a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式)B式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B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式)b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b式(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式)A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A式(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式)七言诗据平仄交替的原则加一个节拍近体诗的平仄交替规则是根据节奏格式设计出来的。第一节诗律(4)一首诗的平仄规则四句口诀甲.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丙.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丁.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第一节诗律甲.一句之中平仄相间指句中的字以节拍为单位进行平仄交替,如第一个节拍是平声,则第二个节拍就是仄声,第三个节拍又是平声。如第一个节拍是仄声,则第二个节拍是平声,第三个节拍又是仄声。例见上文“基本句式”。第一节诗律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格律诗有“对”的讲究,所谓“对”,指每联对句和出句的各个节拍要平仄相反。在具体实践中,只要做到各节拍第二字的平仄相反就可以了,第一字一般不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违反了平仄相对的规定,诗家叫做“失对”。第一节诗律丙.两联之间平仄相粘格律诗有“粘”的讲究,所谓“粘”,指下联出句第一节拍的平仄要和上联对句第一节拍的平仄相同。在具体实践中,也只要做到节拍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般不论。不可理解为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字字相同。第一节拍以后的部分按照平仄交替的原则处理。首联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颔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对句)如果违反了平仄相粘的规定,诗家叫做“失粘”。第一节诗律丁.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是指近体诗的二、四、六、八句都是押韵句,句末字要用平声,三、五、七句都是非押韵句,各句末字要用仄声。至于第一句,无论五言七言,入韵时用平声,不入韵时用仄声。平仄的对立,实质上就是高低调和长短调的对立。由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的发音特点,当不同声调的音节在诗句中有规则地交替或重复时,诗句就有了一种音韵美,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第一节诗律(二).近体诗的格律4.对仗方面(1)什么是对仗对仗又叫“骈偶”,是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基本要求是词性相同: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第一节诗律(2)对仗的位置首联:即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颔联:即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颈联:即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尾联:即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律诗的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至于首联和尾联,则可对可不对。也有尾联对仗的,还有四联都对仗的。不过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绝句大都不对仗,也可以让其中的一联对仗,也可以都对仗。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第一节诗律(3)对仗的种类①工对句子结构相同,词性一致,而且词的小类也相同的对仗。如: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②宽对词性相同,但小类不相同的对仗。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③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来构成对仗。有两种情况:A.借义:某词有两种意义,诗人在诗中用其中一义而以另一义相对。B.借音:某词本无某义,只因读音与另一词相同,故借另一词的意义相对。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功员司士见寻》)第一节诗律(3)对仗的种类④流水对也称串对。指出句和对句语意相承的对仗(字面是对仗,但意义却是相承的)。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一节诗律(4)对仗的具体要求1、字数、句数相等;2、平仄相对,出句以仄声收尾,对句以平声收尾;3、意思相对或相反;4、出句与对句的字不得重复(5)对仗之忌一诗中的相邻两联对仗,句子结构要避免完全一样。否则即为“合掌”。例:绣槛临沧渚,牙樯插暮沙。浦云沉断燕,江雨入昏鸦。另外,出句和对句意思相同或雷同也叫合掌。如河对川,赤对红,兵对卒等。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1.平仄的排列法甲.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乙.一联之内平仄相对丙.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丁.押韵句末字用平声,非押韵句末字用仄声依据上述原则我们可以推出近体诗平仄的四种基本的标准格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a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b仄仄仄平平A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2.拗救问题关于律诗的平仄问题,前人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五言诗来说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说法,意思是七言律句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用平仄字均可;“二、四、六”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不可随意变更。这一说法旨在让初学者迅速掌握调平仄的方法,其优点是简明扼要,好学好记;缺点是未能将有关平仄的特殊规定包括进去,如果完全按照这一说法去写诗,就可能会犯忌。(如“犯孤平”、“三平调”“拗救”等问题)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2.拗救问题所谓拗,是指律句中某字的声调不合平仄的规定,应该用平声而用了仄声,或者应该用仄声而用了平声。(三平调和犯孤平都属于“拗”)所谓救,是指律句中出现了“拗”的情况时,将另外某处的用字进行调换,使其声调能够起到补救拗字的作用.“拗”的结果使句子的平仄失去了平衡,“救”的目的要让句子的平仄尽量接近平衡,基本特点是以平救仄,或者以仄救平。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2.拗救问题拗救是一种变通的做法,旨在扩大诗人选字的范围,保留意义上合适的字眼,避免因声夺义。需要指出的是,拗救的使用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2.拗救问题甲.B式句的拗救“平平|仄仄|平B”是指“平平仄仄平B”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式在“一、三、五不论”情况下变成了“仄平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仄平”式。这种句式除韵脚字为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平仄声失去了平衡,故叫做“犯孤平”。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B式句的拗救“平平|仄仄|平B”或称作“本句自救”。B式句的平仄句式为“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使用仄声,犯了孤平,就是“拗”。补救的方法是把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换用成平声,即“仄平|平仄|平”或“仄仄|仄平|平仄|平”。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有怀》之一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五首》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犯孤平1拗3救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2.拗救问题乙.三平调是指“仄仄仄平平A”或“平平仄仄仄平平”式在“一、三、五不论”情况下变成了“仄仄平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平”式,最后三字都成了平声,这在近体诗中是不许出现。根据以上两条,律句四种基本句式中(“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的平仄不可变动;(“仄仄仄平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的平仄也不可变动。第一节诗律(三).近体诗的平仄和拗救丙、a式句的拗救“仄仄|平平|仄a”也称作“对句相救”。甲式句的平仄句式为“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该式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用了仄声就算作“拗”,因为
本文标题:通论--诗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4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