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2014年(最终)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学科性质和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其体系按辩证逻辑结构排列为: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按历史线索排列则为: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系统由两个以上要素构成,系统要素间、要素与整体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要素彼此间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其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系统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以系统的方式存在;2.系统是由若干要素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系统具有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3.系统的演化史不可逆的,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等构成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4.自然界经历着“混沌-有序”不断交替的过程,是无限循环和发展的。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或自主的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过程。自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变的自组织机制。(1)开放性。所谓开方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2)远离平衡态。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3)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4)涨落“生序原理”。涨落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人工自然观主要观点:1.人工自然界是人类运用科学和技术改造的系统自然界;2.人工自然界来源于天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3.人工自然界在总体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地演化着;4.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生态人工自然界。生态自然观主要观点:1.生态自然界具有系统特征,是多样性和整体性、平衡和非平衡的统一;2.是天然自然界和人工自然界的统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3.通过自然界的人工化转向其生态化,从非生态型转向生态型,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生态系统三大规律: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系统自然观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闭路循环规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同时,能量也在沿食物链流动,与物质循环运动不同的是,能量流动是单向、逐渐递减的。无指示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生态系统的发展。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即信息流。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有从输入到输出的信息传递,也有从输出向输入的信息反馈,由此形成信息的循环。总之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反馈调控规律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物种都是自然界的有机构成要素。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质量,都不仅依赖于它所生存的环境的物理条件,还依赖于它与其他生命之间的关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任何一个生命或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变化或灭绝,都会通过系统结构对其他生命发生影响。因此,人类不仅要尊重自然界本身,还要尊重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这种和谐性的进一步展现,便是生态系统见诸形体的和谐状态。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要素比例、结构方式、外在形式、生机活力、性能耦合等方面。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生态系统三大规律给我们的启示: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示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看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生态自然观的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直接生产力。2.目的不同。科学的任务是有所发现;技术的任务是要有所发明3可预见性不同。科学研究过程探索性强,研究目标相对不确定,一般难以预见;而技术研究过程计划性强,目标相对明确,总体来说是可以预见的。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都是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为宗旨的一种社会活动;科学和技术都与社会的物质生产密切相关,他们都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都可归于生产力范畴,社会的物质生产需求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与技术在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着互为条件、互为动力的联系。科技一体化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科学技术化:是指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2.技术科学化: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3.技术一体化:表现为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和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的运行在给人类带来巨大正面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为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因此,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进行正确的公共决策,注意发挥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的正面功能,同时正视并抑制其负面效应,使科技真正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利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①科学是在人类探索自然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②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③科学是一般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技术:①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者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既可以包括技术活动,又可以包括其最终的成果。②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的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和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科学发展的模式(归纳主义的积累模式、波普尔的证伪模式、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模式:科学的发展史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观察次数越多,观察范围越广泛、越深入,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来的理论就越普遍、越正确、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认为科学发展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它不依赖于在观察基础上的归纳,而是通过“问题-假说-否证-新问题”的四段认识模式发展的。其中,猜想与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基本观点:科学的起点-从科学问题开始;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科学的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科学发展的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库恩的范式理论:科学发展是以“范式”转换为枢纽,知识积累与创新相互更迭,具有动态结构的历史过程。唯一的需求就是寻找一个新的范式来替代旧的范式,科学革命就开始了,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以通约的,他们之间没有公约数,只有质的差别。思维的批判性:即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思考过程与结果。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努力认识到许多我们固有的观念都可能有错,需要对思维“已有研究结论和我们的研究过程作出实践、逻辑的检验,在形成立场、观点时,在观察、探究和形成判断时,在形成有说服力的表达时,识别和避免思维中常见的谬误。”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科学实践,技术活动。科学实践包括: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科学仪器的运用。技术活动包括:技术构思方法,技术发明方法,技术实验放大,技术预测方法,技术评估方法。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关系:他们都是科学研究中的感性认识方法,广义而言,科学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其区别在于:科学观察室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进行的;科学实验则是在人为控制与变革对象的条件下考察现象,获取感性材料。科学观察主要在搜集自认现象中索取希望得到的东西,因而更多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观察到实验的发展,说明人类认识自然的经验方法的进步和认识水平的提高。机遇及其特点:观察实验过程中,人们往往
本文标题:合肥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重点2014年(最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82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