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全市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全市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区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根据《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X·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X办发〔X〕30号)、《X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美丽X·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建城〔X〕51号)及《X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美丽X·宜居城市”建设活动考核实施办法的通知》(X建城〔X〕66号)精神,加快推进X市建设和谐宜居、经济繁荣、富有活力、具有特色的现代宜居城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坚决按照中央、自治区城市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相关工作要求,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眼于不断提升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建设宜居城市,科学谋划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将“美丽X·宜居城市”工作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主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应最强烈的民生问题,抓紧治理城市风貌不鲜明、交通拥堵、街区内涝等“城市病”,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打造现代山水园林城市。二、工作目标市本级及各县(市)要围绕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要求,补短板、破瓶颈、强功能、惠民生、增活力,持续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把全市城市逐步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绿色生态、开放创新、活力迸发、管理高效、X风壮韵鲜明的现代化宜居城市。到X年底,全市所有城市宜居指数达到60以上;到X年底,全市所有城市宜居指数达到70以上。三、主要工作任务(一)编制宜居城市建设规划。由市规划部门牵头,根据《X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X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和开展“美丽X·宜居城市”建设活动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X政办发〔X〕48号)提出的重点任务,针对制约我市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短板,以及重大民生问题,在充分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主要方向和重点任务,科学制定宜居城市建设活动规划,明确宜居城市建设具体目标。到X年建设城市宜居指数达到60以上。(二)开展宜居城市建设。围绕建设绿色、便捷、特色、和谐、智慧、创新城市,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建设、持续发力,最终实现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1.建设绿色城市。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山清水碧天蓝地净的城市生态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城市。建立绿色生产体系。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建造建设行动,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废水、废气和余热余压等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加快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构建绿色生活环境。加强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控防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再生利用,不断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水平。加大城市环卫保洁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城市建成区环卫保洁基本覆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建设,恢复城市海绵体,就地消纳和利用雨水。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强化入廊管理。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恢复城市山体、水体、岸线、废弃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绿色出行,鼓励绿色消费,扩大绿色消费市场。营造绿色生态空间。按照“规划建绿、生态建绿、立体建绿”的原则,推进平面绿化向立体绿化转变,多元化均衡增加城市绿地,打造“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园林绿化格局。尊重自然山水脉络,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加强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和管理。加快城市湿地公园、郊野公园、街头小游园、绿地广场、防灾避险公园等规划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的公园绿地体系、绿地生态系统。建设森林城市,不断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水平。加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管理,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2.建设便捷城市。构建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高生活舒适性、住房宜居性,打造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的便捷城市。提高交通便捷性。推进交通设施建设,完善道路交通系统,提高路网密度;开展街区微改造,建设尺度宜人、交通便利、功能完善的生活街区。严格执行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加强公共停车场、住宅小区停车场规划建设,高层建筑严格按规范标准配建地下停车场。构建绿色交通系统、立体交通体系,落实公交优先政策,推动大运量公交和公交专用道建设,大幅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完善自行车和步行通行网络,有效缓解城市交通问题。增强生活舒适性。加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中小学、幼儿园等文教设施,足球场等公共运动场地,超市、商场、餐饮、农贸市场等基本商业服务设施,以及休闲绿地绿道的规划建设,构建社区“15分钟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建设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性。加大卫生、养老、文体、教育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良好、数量充足。科学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特色养老服务产业,逐步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提高住房宜居性。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建设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分类分层次将新市民住房问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培育新型租赁市场,开展保障房同城置换,方便市民工作与生活。推进市政设施提质达标,推动多层住宅建筑电梯改造,推广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应用,提高自来水、燃气和宽带普及率。改造城市低洼易涝地区,全面消除城市既有易涝点。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小微绿地,实现居民出屋“百米一园、千米一景”。3.建设特色城市。加强城市文化传承和风貌塑造,推进城市修补与有机更新,彰显城市魅力和八X特色。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合理利用。编制保护规划,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名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工作,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探索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日常养护和整治模式;开展城市地名文化遗产申报保护工作,挖掘城市地名的历史含义和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传承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开展城市风貌特色研究,提炼突显特色的建筑元素。加强城市设计,控制好城市整体建筑轮廓景观,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协调。加强重点区域特色建设,建造突出山水园林、历史文化特色、壮族文化特色、东盟前沿特色城市的精品工程。加强滨水景观建设以及建筑风貌的控制,保护自然山体,形成良好的城市天际线。开展城市修补与城市更新。制定城市修补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突出抓好改造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利用旧厂房、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维护加固老建筑,以及开展域市绿化亮化改造,规范广告牌匾,拆除违法建筑,清理整治城市地名乱象等工作,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城市文化传承,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4.建设和谐城市。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社区亲和的和谐城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调解制度,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欠薪和社会保障费用欠缴问题。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突出法治建设,引导群众守法,推动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工程质量安全、饮用水卫生检测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与产品质量监督等管理。加强城市应急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城市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完善水、电、气、交通、消防、通信、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城市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健全资源环境及自然灾害监测与预报预警体系,加强城市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强化安全管理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抵御各类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大力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体育、全民教育、卫生和科技普及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完善市民行为规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养成与城市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增强公民法治观念和文明素养,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5.建设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政务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有效融合,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宽带X”,推进“三网融合”,建立基础信息资源库、建(构)筑物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共享服务体系,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国土利用、城市规划、地下管线和空间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建筑管理、房产管理、消防管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智慧市政、智慧管网、智慧交通、智慧消防、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建筑、智能工地,拓展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应用功能,整合共享市场监管、环境监管、信用服务、应急保障、公共安全等基础信息,促进城市运行管理智慧化。推进智慧政务建设。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内网,普及和应用电子政务外网,加强各级各类政务服务平台的联接与融合,建立覆盖城乡的政务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推进“一页(市民网页)、一厅(网上办事大厅)、一站(政府门户网站)、一卡(市民卡)”的智慧应用,基本形成智慧政务发展框架。开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着力在教育、就业、环保、社保、养老、医疗、金融和文化等领域推进民生服务的智慧应用,着力提升智慧惠民水平,构建智慧服务体系。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旅游、商贸、餐饮、娱乐、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提高无线网络覆盖率,逐步实现重点公共场所无线宽带免费上网。加快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民生领域信息服务体系。6.建设创新城市。坚持以创新驱动促进城市发展,以改革释放城市活力,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建设,打通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创新、激发城市活力的通道,不断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能力。实施城市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城市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建立城市规划体系、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基础制度、行业技术体系、人才培养机制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城市发展创新体系。开展交易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通关数据、电子口岸系统等平台建设。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城市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覆盖创新全过程的研发组织和服务载体,推动技术、管理、工业、服务和体制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建设,强化共性技术研发、公共检测等平台建设,完善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开放度和包容性,提高城市国际化和区域合作水平。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打造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健全创业创新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和区域创新的政策措施。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创新。创新规划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强化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新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发展装配式建筑
本文标题:全市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02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