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思想院系: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城乡规划题目: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与城市规划思想年级:2017级本科学号:2017041100031姓名:黄照指导老师:杨伟伟提交日期:2018年11月9日1目录一、引言........................................................................................................................2二、正文........................................................................................................................21.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几个阶段.................................................................21.1城市初立期...............................................................................................21.2里坊制确立期...........................................................................................31.3里坊制极盛期...........................................................................................31.4开放式街市期...........................................................................................42.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几大要素.................................................................52.1中央集权下的“整齐划一”...................................................................52.2儒家“礼制”影响下的森严等级...........................................................62.3对天人合一的追求...................................................................................62摘要: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城市布局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特征,其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于古人的城市建设观念,应以客观的态度去评价,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关键词: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引言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繁荣的城市经济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的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中国古代城市既有骊山晚照披秦地,曲江流饮绕长安的辽阔,也有洛阳春日最繁花,红绿荫中十万家的繁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疏寂,殿宇丽雄气势宏,神奇建筑罕相争的辉煌。建筑是社会的镜子,而城市又是社会的载体。脱离了城市看建筑,建筑会变得虚浮;脱离社会看历史,历史也会变得浮泛。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历史上留下丰富而又极其珍贵的遗产,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多元融合的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的活力,封闭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的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一些观念,对当今的城市规划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二、正文1.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各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间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城市初立期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即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这时的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为了保护剩余的私有财产,由原始社会时期的大大小小的居民点演变成了城郭沟池。但是其城市中各种要素的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说明此时的城市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带有氏族聚落的色彩。1.1.1周代的都城由于年代久远,周代王城的面貌无法得到确切的知道,但据《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足以推测出,当时建设城市的标准,轮廓方正,每边开三门,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前朝后市,是指朝廷在前面,市场在后面;市朝一夫是市和朝各方百步;左祖右社是宫殿左方为祖庙,右方为社稷坛。31.2里坊制确立期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铁器时代的到来、封建制度的建立、地方势力的崛起,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这时产生了新的城市管理和布局模式: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但这一时期的城市还没有真正实现严密的里坊制,总体布局还比较自由,形式较为多样。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1.2.1汉长安汉初从汉高祖刘邦到惠帝,还处在城市经济恢复阶段。从汉文帝到汉武帝,经济上的繁荣,政治上的统一,也促使国内商业发展,商业都会很多。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的离宫长安宫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先由长安宫扩建为了长乐宫,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和北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并在此基础上建造了长安城。未央宫是利用龙首山地形,因地制宜先建造前殿,而舍弃以前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做法。由于长安是利用原有基础逐步扩建的,而且北面靠近渭水,为了配合地形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未央宫偏于西南侧,正门向北,直对横门、横桥,形成一条轴线。街道都是南北向和东西向直交的。城中大部为宫殿所占,各宫均有宫墙宫门,并有架空道相通。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安门外则有数组礼制建筑,规模很大,为皇帝祭祀专用。城南直至曲江池,终南山全为帝王专用园林。汉长安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集中设市,反映当时商业已较发达,需集中管理。一般的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多分散分布在各宫殿之间。城内大都是宫殿,闾里的占地面积很小,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1.3里坊制极盛期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从三国时期到唐朝,这段时间社会朝局动荡不安,战事频繁,在三国与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城市的行政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南北朝之后社会由混乱走向统一,但这时的城市体系状态十分紊乱,除江南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长远意义外,北方的城市此起彼伏、动荡不定;隋初经济有所恢复,但由于帝王残酷的统制,这个王朝并不长久,直到唐朝,经济空前繁荣,文化高度发展,里坊制完善并进一步发展,此时城市布局更加的规整严密。1.3.1.曹魏邺城三国时的曹魏邺城位于漳水之旁,整体布局呈矩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在城的西北设有三台,三台就有明显的防御性质。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4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都有很大的影响。1.3.2.隋唐长安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灞二水和汉代漕渠遗迹,城西一片平原。东北部有较高的龙首原,东南部已伸入曲江池及较大起伏的丘陵地区。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外廓城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接近方形,总面积达83平方千米,为今日西安城的几倍。如此庞大的城市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完整统一。其在规划布局上总结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范。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也便于控制全城。宫前左右有祖庙和社稷等,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身份地位高的人居住在离宫城近的坊里中,而一般居民只能居住在府第、寺庙之间,在弯弯曲曲的小巷中。太极宫地位低湿,就在城外东北的龙首原上建了大明宫。除北面因为太极宫的建设开了多个门之外,其余几个面都是开了三个门,南北和东西各门都相互正对,中间为城内主要干道,城内路网以这些干道为骨架,形成完全对称的布局,由这些路划分的坊里也东西对称。如此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即突出占城市统治地位的宫殿。隋唐长安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越以往的任何城市。但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远超出了实际需求。1.4开放式街市期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在唐末一些城市开始突破里坊制的基础上,北宋都城汴梁也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1.4.1宋东京宋东京既由一个州治扩建而来,州衙改为宫城,州城修成都城,又外包一圈罗城。由于它是根据城市各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扩建的,所以建筑密度很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也特别突出,北宋时就设立了专门的消防队和瞭望台,街道也不像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城内有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穿过,其中汴河是远通江南的漕运渠道,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汴河中运输繁忙的景象。传统的里坊制在这里已被彻底废除,代之而起的是到处布满繁华街市的不夜之城,这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官府衙署一部分在宫城内;一部分则在宫城外,和居民杂处,不如唐长安集中。1.4.2元大都对于新城的建设,用西山和昌平一带充沛的泉水注入人造渠通惠河(通州与大都之间),由大运河与海上运来的粮食和物资可以从通州直达琼华岛北面的海子(今积本潭),所以元朝靠近海子建立皇魏,漕运非常近便。元大都是以大片水面和宫城、皇城为中心布置的。因为地势平坦,又是新建,所以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方格网,城的轮廓接近于方形。城市的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平面的几何中心在中心台。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胡5同以东西向为主,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城内市肆是分散的,而以漕运终点海子东北岸最为热闹,其次是皇城东西两侧的交叉路口,城北部分则比较荒凉。在全城的中心地带设立钟楼和鼓楼。1.4.3明南京明南京以独特的不规则城市布局而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自然形成了南京城内三大区域的功能划分:城东是皇城区;城南是居民和商业区;城西北是军事区。城墙也就沿着这三大区的周边曲折环绕,围合成极其自然的形态。可见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对旧城的利用和对地形的顺应,是南京城市布局的指导原则,也是形成其特色的根本原因。新宫的布局以富贵山作为中轴线的基准点向南展开。宫城东西宽约800米,南北深约700米,前列太庙和社稷坛,是标准的左祖右社格局。宫城之外环以皇城,皇城南面御街两侧是文武官署,一直延伸到洪武门。正阳门外还设有祭祀天地的大祀殿、山川坛和先农坛等礼制建筑,明清两代都城布局的范式于是形成。南京宫殿围有四重城墙——宫城、皇城、都城、外郭。1.4.4明清北京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清朝北京城的规模没有再扩充,城的平面轮廓也不再改变,主要是营建苑囿和修建宫殿。北京城
本文标题:中国古代城市布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59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