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全部
1《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复习思考题教材: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及特点一、发展的概念经济学:与增长的区别经济增长: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等全面改善。二、农村发展的概念三大内涵:(1)农村产业发展、资源持续利用问题(种植业边际收益递减,其他产业兴起收入更加悬殊)(2)劳动就业问题(隐蔽失业)(3)建立合理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一丛共生的)阿根廷的著名学者玛丽亚诺·格龙多纳通过长期观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理由是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有经济逻辑来解释,长期的经济行为必然进入文化逻辑。(经济发展重要原动力——人类欲望)不知足;另外多子多福思想等三、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及特点1、规划的概念:是指中、长期的一种计划形式,是为实现战略所必须的进一步谋划。(计划)2、特点(1)全局性——统筹兼顾(规划都有,方方面面。注意:局的层次性北碚土地规划)(2)导向性——瞻前顾后(引领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5年10年(3)差异性——因地制宜(区域性的、经济地理文化差异)(4)动态性——坚持发展观(变化的)第二节农村发展战略一、什么是农村发展战略战略一词源于(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后来,全局性,而发展战略这一特定概念二战后流行,美赫希曼1958《经济发展战略》进口出口替代农村发展战略的定义:指农村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的总体谋划,是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具体讲,长期,从全局出发,国情,世界)农村发展战略重点含义(总体谋划但也有重点,平衡发展):指在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对于实现战略目标非常关键但尚且薄弱的行业、部门、环节。(集中解决)第三节农村发展规划的指标及其体系2一、农村发展规划指标1、特点:(1)计量性、可度量性。(农村人口、农业生产总值、成人识字率、生活满意度)(2)具体、可感知性(农民价值观、农村小康生活水平)(3)重要性农业生产状况——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耕地产出率、耕地面积(4)时间性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功能(1)反映功能(最基本功能):农民人均纯收入(2)监测功能(动态的反映功能):农村物价指数——晴雨表(3)比较功能:衡量两个或两个以上认识对象时(4)评价功能(核心功能):农民人均纯收入(5)预测功能(6)计划功能第二章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一、均衡与非均衡理论(一)均衡发展理论(以英国经济学家罗丹提出的大推动理论为代表)1、主要观点:应当对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稳增长,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二)非均衡发展理论(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为代表)1、理论主要观点:经济的增长不会在所有产业、所有地区同时发生,因而需要对主导产业和有优势的地区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它们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第二节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1、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2、内涵:(1)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2)强调社会公平(公平的几层含义:本代人(当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国际间的公平)(3)强调科技的支撑(4)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第三章农村发展规划的方法与程序第一节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方法一、系统分析法1、理论基础:3系统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关系组成有机结合的整体。2、基本环节(1)问题的形成:确定规划的区域、目的要求和发展目标。(2)系统分析:对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设计规划方案(3)系统评价:根据效益、成本、影响等指标,对设计方案进行总体评价二、综合平衡法1、定义: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科学方法。2、区域规划中需处理的主要关系(1)供给与需求的关系(2)各部门的用地关系(3)各地区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一节农村土地规划内容一、土地利用规划概念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在一定的规划区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需要,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用地布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二、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农业生产布局和土地利用合理安排2、人口远景预测和小城镇居民点布局3、工业企业布局4、水利工程规划5、交通运输干线规划6、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第三节土地利用分区一、概念及主要类型1、概念土地利用分区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据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规律及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方向的相对一致性,把土地利用划分为不同的基本单元——地域或用地类型。2、目的和原则土地利用分区就是根据土地的综合属性,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特点、潜力、利用方向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原理,对区域内土地利用进行科学分区,揭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一)土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土地质量的相对一致性原则4(二)土地利用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相对一致性原则(三)土地利用方向、途径和措施的相对一致性原则(四)综合效益最佳原则(五)保持某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原则3、农村各业用地的合理布局,必须考虑以下问题:(1)土地条件及农作物特性(2)农业生产用地与居民点距离(3)各部门的互利关系(4)有利于机械化(5)集镇、居民点体系布局第五章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划第一节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一、农村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必要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的保证;但过多的人口数量则是经济发展的负担2、人口质量(素质)与经济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1)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2)是实现科技兴农的重要保障(3)有利于资源环境的保护(4)有利于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结构性失业“有人无活干,有活无人干”二、农村人力资源(资本)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包括人口的数量、规模和人口的质量两方面。来自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包含于人体内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2、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现状人力资源质量总体水平低;我国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非常低;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饮食健康水平和医疗保健水平偏低第二节农村人口规划一、农村人口控制(一)目标(二)措施1、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政策2、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社保:养老、医疗、失业、低保等5具体内容(1)建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2)提高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3)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3、方法——人口生态化控制(1)依据:生态环境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口与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保持平衡、协调的状态——人口对生态环境的作用——生态环境对人口的作用(2)调控手段第一:强化人口意识转变两个观念:生育观念;婚姻观念第二:强化政府行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第三:转变发展模式第三节农村人力资源规划一、农村人力资源规划概念立足农村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对农村人员配置、教育培训等进行的管理、开发活动。二、农村人力资源数量规划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问题1、加快农村城镇化城镇化定义:是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增加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意义: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有助于普及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从而促进人民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政府治理的改善;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的发展差距。途径:大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2、加速乡村工业化(乡镇企业仍旧是主要载体)3、推动农业产业化,挖掘内部就业潜力4、培育劳务市场及劳务输出(劳动力流动:国内、国际)三、农村人力资源质量规划1、转变教育观念缺乏足够的重视度只重视基础教育2、加大农村教育投入(1)增加教育基金的投入6(2)加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3)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和成人教育3、建立学习型组织4、实施素质教育四、农村人力资源配置1、配置方式:计划配置、市场配置市场配置为主,计划配置为辅2、农村人力资源配置主体及其目标(1)政府地位:极为重要目标:全局性,推进城市化进程,维护社会稳定。形式(措施):放松户口管制;实施产业扶持;进行配套改革(2)农户地位:首要主体目标:家庭收入最大化(理性)——家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子女就业和就学抉择方面形式:沿袭型;开拓型;模仿型(3)社区组织和宗族(4)企业3、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途径(1)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市场化配置(2)做好相关的法律服务(3)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4)关注未成年人就业等第六章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第一节现代农业区域一、农业区域的概念区域:为某种目的划定的连续性、有界限的地理空间。(划分方法:行政的;同质的;功能的)农业区域:农业生产特征类似且空间联系密切的地区,即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类似的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的一定地域。第八章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第一节市场建设规划一、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分析(1)市场整体发展水平较低。(2)市场体系内部的不同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7(3)市场的空间分布不平衡。(4)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规范程度较低。第二节旅游业发展规划一、我国乡村旅游的类型和特点1、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型而重要的旅游形式,是指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一体化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实现农业、旅游业的有机结合。2、乡村旅游具有以下特点(1)乡村景观的丰富性。(2)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可变性。(3)可实践性和可体验性。(4)乡土性。3、从旅游地的区位看,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景区型和中心型三类。第十一章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论述题)一、中国农村环境现状分析二、农业的自身污染问题及外源污染问题三、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现状: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却日益严峻,任务非常繁重,主要表现有:一是“农家宝”变成“农家害”。在传统的养殖业中,人畜的粪便排泄物被农民用来积肥,稍作处理即可直接还田,被农民称为“农家宝”。而现在农民很少或基本上不使用农家肥,人畜粪便排泄物面广、量大,难以治理,严重污染空气、河流、土壤等,已经成为巨大的“农家害”。二是新技术带来新危害。目前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化工产品造成的环境污染成为农村环保新的威胁。由于没有科学合理施用,过量的农药、化肥不是沉淀在土壤中造成土壤板结、有机物下降,就是挥发在空气里或潜流至河水中,不仅给农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生活垃圾乱堆放。传统生活方式产生的生活垃圾绝大多数是灰土、菜叶等有机物,农户每家都有沤肥岰,集中堆沤污水和垃圾,然后作为肥料回田。而现在的垃圾中掺入了大量的包装袋、废电池、塑料制品等不易降解的无机物,农村住房改造后,很少设置沤肥岰,加之缺乏垃圾存放、转运和处置设施,更无专人从事垃圾污水管理,很多群众把垃圾直接倒入小溪小河,乡村河流变身成为垃圾污水处理场,进一步扩散了污染。8四是水土流失严重。农村水土流失呈现出加剧趋势,其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则是产生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的主导因素。很多农村地区搞开发,发展特色经济,出现了一些人为破坏植被、陡坡开荒、整山剥光的现象。由于植被的破坏,造成水源涵养功能减弱,许多地方溪流干涸、河水断流。过去青山绿水、旱涝保收的地方现在经常遭受泥石流、旱灾、水灾的侵扰。五是工矿“三废”转向现代农村。农村小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工艺落后,管理水平低,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污染物治理率很低,使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加快。尤其是一些非法采矿者到处滥采滥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六是相关法律法规机制有待健全。此外,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监管不力、机制不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不足等也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策:(一)加强农村环
本文标题:农村发展规划与项目设计--全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66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