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1页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潼南县四方小学校李勇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就需要通过情景创设,提供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但在实际操作中,对于数学情境的创设,有时也出现了极端化、形式化、无效化的倾向,这也是深入进行新课程改革必须努力克服的。本文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以及情景创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而细致的思考。关键词:情境创设问题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改革的几年来,广大一线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以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可以说,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我们的数学课真正地从远离生活的象牙塔回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每一节数学课上,均能看到与孩子们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事例。数学知识在每一位执教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变成了一个个学生熟悉的活生生的生活场面,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那么,课堂上应如何创设情景,达到如此效果呢?我的体会是: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兴趣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2页如,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创设了“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出示妈妈和小明一起去乘公共汽车图片,可是妈妈带了10元纸币,公共汽车单一票价时1元5角,恕不找零,于是出现了兑换零钱的场景。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解决呢?学生们都急于帮助小明,各抒己见。有的说10元换2个5元,10元换5个2元,10元换10个1元等。但由于学生中大部分还不认识人民币,更不知道元、角、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该如何换算,这时,认识人民币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各个注意力高度集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情境,小猴过生日请伙伴吃桃子,每盘放2个,放了3盘,一共有几个?算式该怎么列?学生回答:“一共有6个,算式是2+2+2=6,”教师又问,“如果摆这样的5盘,共有几个?“学生列式:2+2+2+2+2=10。我继续问:”要是摆这样的100盘,一共有几个呢?”学生回答:“太多了,黑板上写不下了。”于是,我因势利导,提出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无论有多少个相同数相加,只要列一个算式就能很快的算出结果,你们想学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调动。相类似于这种问题情境地创设,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态度和积极的情绪,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新的知识。二、在操作活动中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由于低年级儿童具有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实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所以,在教学中特别让学生动手操作,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建立表象,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操作的教学情境。第一步,出示壁橱图,上排有10个杯子,下排有3个杯子。提出3个问题:(1)如果从壁橱里取下1个杯子,还剩下几个?学生回答:13-1=12(2)如果从壁橱里取下3个杯子,还剩下几个?学生回答:13-3=10(3)如果从壁橱里取下6各个杯子,还剩下几个?接着,我请学生用学具(圆片)代替杯子,按照出示图摆放。如果你是图上的小朋友,你会如何取下呢?于是,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并且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经过观察有几种情况:第一种,上排取下6个,上排剩下4个,下排剩下3个,一共还剩下7个。10-6=44+3=7第二种,上排取下3个,再从下排取下3个,上排剩下7个。13-3-3=7第三种,先从上排取下5个,再从下排取下1个,上下两排还剩下7个。10-5=53-1=25+2=73页通过学生简单的动手操作,学生很快的得出以下三种解法解法一:13-6=7解法二:13-6=7解法三:6+()=1310-6+3=713-3-3=7∵6+7=13∴13-6=7又如:教学看图统计时,我让学生数一堆小棒,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其他学生说这样数太慢,他是2个2个数,还有的学生说可以5个5个数,我都予以肯定。当我拿了一大捆小棒问学生,要数这么多的小棒,怎么数,既不会数错,又不会忘记,还不会遗漏呢?学生一下子想不到可以用一个物体代替一个数,于是我就演示数的过程,让学生有了直观感受,明白了可以数几根,用一样东西来代替的数法,从我的演示,到学生自己独立操作,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他会满满地进行反馈,最终明白这个概念,理解这个概念。通过实际操作之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思维,有助于概念的掌握,并且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数的方法区别于老师的演示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力求创新,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三、创设“故事化”教学情境,突破难点低年级数学教材中,由许多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内在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结合起来,切实把握好学生实际和教材要求的结合点。在故事中突破难点是一种易行有效的方法。如:教学“厘米的认识”要使学生明确度量物体需要有一种相同的标准。我把这一知识编成了有趣地故事,《小马过河》,小马驮着粮食过河,在河边,老牛说:“水很浅,只没过它的小腿,放心过去吧.”小松鼠却说:“水很深,曾经淹死过它的同伴,千万别过去.。”小朋友,请你想想,为什么同样的河,老牛和松鼠却有不一样的说法呢?故事讲到这里,同学们耐不住了,这是我抓住时机,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吗?因为,老牛和松鼠参照地标准不相同,所以它们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小朋友,你们在度量物体时,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在这愉悦的精神环境中,享受这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如:教学“米的认识”我提问:“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准备一些绸带来装饰教室,首先我想把黑板四周用红绸装饰一圈。同学们,我应该买多长的红绸带呢?”同学们估测出结论,我再说:“那么这些红绸带是否正确,就需要测量,怎么测量?如果用我们厘米来测量,可以吗?方便吗?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需要用哪些工具?”(米尺)接着,引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时,常用米尺和卷尺。4页又如教学一年级的“圆柱、正长方体、球的认识”,通过看一看(看圆柱有什么感受?)、找一找(学具盒中哪个是圆柱)、摸一摸、比一比(它们是圆柱体吗,鸡蛋、灯泡等的形状是球吗?)、想一想(生活还有那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玩一玩(玩玩圆柱,你发现了什么?)等活动,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五、创设直观教具的教学环境,建立清晰的表象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对抽象概括的知识难于理解与吸收。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就能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我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实物、挂图、图片、投影等。开学初我就制作了大量实物图片,既可供教师演示,又可以让学生操作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教学数字5的认识时,我出示5朵花、5个人、5只猴子、5个三角形,学生从这些演示中得出结论: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是5。为巩固这种认识,我让学生拿出5个正方形,5只小鸡,拍5下手掌等。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由具体形象的认识过渡到抽象概括的认识,教得轻松,学得愉快。在直观教学中,投影的应用愈来愈受到教师的青睐与普及。投影仪使用简便,图像逼真,能充分显示事物的动态、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应用题时,运用投影显示小鸟飞来了,小羊跑了等等。通过事物动态的变化帮助学生对题意的理解。教具的运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明晰的表象,提高教学效果。六、创设“游戏类”教学情境,提高趣味性低年级学生天性是好动,乐于猜谜语,做游戏。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等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如,教学“几时和几时半”教学导入时,我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弟弟长,哥哥短,天天竞走大家看,弟弟走了十二站,哥哥刚走一站。”巧妙的谜语设置,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了新奇感,学生情绪一下高涨。又如:教学“几个和第几个”,首先我设计了拍手游戏,学生听教师拍掌(教师拍5下,顺数第4下重拍)说说老师一共拍了几下,第几下是重拍?学生个个聚精会神,学生准确的汇报出答案。通过这个游戏,将学生的练习融入游戏中,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与深化,同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总之,教师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操作中,个别教师为了情景创设而创设,为了课堂的热闹而创设,为了表演而创设,常常走入了情景创设的误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以生活情境创设为目的,走入极端化的误区不可否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场景对学生学5页习数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但是,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也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均紧密相联的。现如今,有的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能否学到数学知识,关注的反倒是这节课有无联系生活实际。从这个出发点来说,这就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我们要因课制宜、以教学目的为准则来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以课堂上有无情景创设作为课堂评价的标准。对于这一倾向,我们必须从数学情境创设的目的着眼去解决。笔者认为:数学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拉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沟通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抛开这一根本目的来谈情境创设,一来不能让数学情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二来容易误导教师走入生活情境创设极端化的误区。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比例尺定义的环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形并作了分析。笔者认为:这种设计虽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来让处理这一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设计上的遗憾。它挤占了课堂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以一种表面上的动手操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华丽,掩盖了其课堂教学空洞无物的实质。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的是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服务,而不是以生活情境的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8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