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1《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练习题第一套一、论述1.试分析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的关系。2.谈一谈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实施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3.举例谈谈你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对话关系的理解。二、案例分析《花未眠》教学设计(摘录)江苏省侯集高级中学李莉(一)导入课程同学们学过也阅读过许多散文,能否给散文分类,举个例子?板书:叙事散文《背影》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师: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种类别的散文——说理散文《花未眠》(板书)作者:川端康成……二、编写教案(共40分)《发问的精神》练习题第二套一、论述题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堂课:杜甫《登高》教学实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导入:……三、编写教案《江城子.密州出猎》《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二练习题第三套一、论述题1.试分析综合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异同。2.如何看待多媒体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之间的关系,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把握。3.什么是语文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二、案例分析题下面是法国2001年高中毕业会考作文题。法国高中三年级分文、理、经济三科,每科均出三题,考生可以选作一题。高三文科:(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2)能否说“所有权力都伴随着暴力”?(3)试分析休谟论“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高三理科:(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力?(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知识的局限?(3)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2高三经济科:(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3)试分析尼采论“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阅读完上面的材料后,请回答以下问题:1.你认为上述作文题目有哪些特点?2.请比较这些题目与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题目的异同;3.法国高三毕业会考作文题目给我国中学作文教学改革以怎样的启示?三、编写教案《囚绿记》练习题第四套一、论述题1.语文教材改革趋势如何?你理想中的语文教材是什么样的?2.结合实例,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3.试论述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及内涵.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课例,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予以评析:一堂没有备的课江苏如皋搬经中学郁俊生顶着凛凛寒风,踏着皑皑自雪,想着《故乡的榕树》,走向沸腾的教室。上课的铃声失去了往日的威严,教室里依旧是片叫声、笑声。待到我的身影从窗口闪过,同学们才飞快地窜向座位。一位同学迅速打开了教室门,一个雪团从门檐滚落下来在地上炸开了花。我知道这是同学们想跟我开个玩笑又怕炸弹”真的掉到我头上才提前引爆的保护措施。我微微笑走进教室,并且做了个快速扫描,只见同学们头发上、衣襟上和课桌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雪,同学们的头也微微地埋着,有此同学还边窥视我边在用眼睛互相交流着。我明自他们的魂旱已被雪勾去了,他们正在拼命压抑着自己的兴奋呢。我想,不是说学生是上帝,老师的教学应该国绕着学生转吗?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榕树下的阴凉呢,就让大家去拥抱下自雪公主吧。……三、编写教案《一片树叶》练习题第五套一、论述题1.语文学科性质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的?2.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训练?3.举例论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语文学习中的关系。二、案例分析题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新课程的相关理念对该中考语文命题做出评析:2003年深圳市中考语文试卷说明:1、全卷1大题(含一道作文题和与作文相关的两道简答题)。共4页。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作文、简答题的答案须写在作文格内。2、答卷前,请将自己的考试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和姓名填写在试卷密封线左边的方格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一个深圳中学生代表团访问日本,在一片已收成的果园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每棵树上都还有一些成熟的果实没有采摘。同学们纷纷询问缘由,果园的主人回答说:“那是留下来给鸟儿们吃的。”大家一时无语,陷入了沉思。造物主的赠予,我们不能尽数带走,还得留下什么,人类为自然留下什么,历史为今天留下什么,岁月为人生留下什么……常言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实,无论自然、社会,还是家庭、个人,每天都在为自己、为他人留下什么。要求:1、请以“留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自拟题目,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同学们,完成这篇凝聚你的才思的文章后,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你的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的字数不多于40个字)2、你最欣赏自己这篇文章的哪一点?(千万别说你这篇文章没有可欣赏之处哦!)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字数不多于60字)三、编写教案(略)3《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一答案练习题第一套答案一、论述(每题10分,共3题,共30分)1.课程标准是确定学校教育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准、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的纲领性文件。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都曾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指令性文件,尽管语文课程标准已经逐渐取代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科的指导作用,但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大纲在性质、内容、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1)语文教学大纲的大部分内容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的叙述,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年之后各方面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描述;(2)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语文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语文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是站在课程统整教学的“大课程观”角度来定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语文教学大纲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的,而语文课程标准则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4)同语文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把注重结果的评价变成注重过程的评价,在过程评价中注重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方面评价。2.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时间。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的课余活动,也不是学生的假期作业,必须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来进行;(2)保证全员参与。教师不应有功利的思想,将其变成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利;(3)帮助学生成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起点不要太高,切入口不能太大,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开展活动;(4)体现个性化。不同地区、学校、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应自有特点。3.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知识一种共同参与一直共同创造的过程。所以读者绝对不是消极被动的,读者也是文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1)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3)注意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二、案例分析(每题30分,共1题,共30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而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一篇言辞优美,意绪深远的散文。这就是本文,世家著名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随笔散文《花未眠》。“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作者从夜深仍然开放的美丽的花朵,感受到邂逅和亲近是美获得的途径,美的获得是要有“机缘”的:从艺术美、生活美、特定的时间是感受、邂逅美的机缘与诱因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本课教学,以教材选文为基础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深入挖掘,将文章抽象、概括、艺术的事理以具体、细节的重点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来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有关审美主旨,领会作者触景生情下对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执着追求。在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蕴,深刻体会课文中关于“审美”的论述,教师补充了作者的生平事迹、文学观点、美学追求。通过对课文难句的解析,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日本京都晚霞图的描绘更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三、编写教案(每题40分,共1题,共40分)《发问的精神》教案4教学目的: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学法引导: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解释下列词语。景仰:佩服尊敬;仰慕。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二、导入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三、正课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
本文标题:《语文学科教学论》练习题(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6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