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类)所需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1.从业人员身体健康并持有效健康证明;2.从业人员经培训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3.从业人员上岗操作时穿戴必须整洁(应穿洁净的浅色工作服),手部清洁,不留长指甲、佩戴手饰;4.从业人员在处理食品前及上厕所、处理生食品、处理不清洁的设备或工用具、处理废物等可能污染双手的活动后都应该立即洗手;5.不在食品加工场所内抽烟或从事其他无关工作。从业人员培训管理制度1、从业人员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接受临时检查。新参加或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应经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2、从业人员有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卫生病症的,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3、应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1、门店应至少配备专(或兼)职食品安全管理员一名,负责门店的日常食品全管理工作。2、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门店新晋员工和促销员的食品安全培训,并做好记录。3、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每天检查食品销售区域的日常管理,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4、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门店清洁用品的订货、储存、发放并监督使用。5、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门店包材库的管理,并检查包材的正确使用。6、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负责门店与食品直接接触的工具、容器的管理,并监督清洗消毒。7、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直接向门店店长负责,并将门店的食品安全风险在第一时间报告店长。8、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应经培训上岗,每年参加食品安全培训不能低于40小时。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1、门店食品安全员负责门店的日常食品安全自检自查并负责报告。自检自查内容包括个人卫生、清洁与消毒、温度控制、虫害控制、交叉污染、标识和可追溯性、产品监控、记录等。2、门店收货部负责收货区的自检自查,包括产品的标识、质量、包装、清洁、包材、添加剂等,并配合门店食品安全员的检查。3、营业各部门负责本部门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自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每日检查表》上,并填写行动计划进行整改。4、门店防损部负责门店整体公共区域和虫害控制的自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汇总记录,配合门店食品安全员的检查。5、门店工程部负责门店各种设备设施的自检自查,必须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并将检查结果填写在每日维修记录表中。6、门店食品安全员应定期对门店所有食品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报告给门店店长。7、门店店长应仔细阅读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并跟进相关部门进行整改。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1、门店应制订相关制度和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以保证食品在经营过程中得以有效的控制。2、收货部应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对所有食品做好验收与记录工作。3、营业部门应严格执行“进、销、存”的相关规定,在进货环节配合收货部严格执行《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在销售环节,做好防虫防尘,做好覆盖,禁止脱离冷链销售,并做好销售台账记录;在贮存环节,严格执行《食品贮存管理制度》。4、对于食品从业人员,严格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每天对从业人员的健康证、个人卫生进行检查并规范。5、门店食品安全管理员要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对食品经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和制度要严格检查并记录;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向门店店长报告。6、对于在食品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的行为,门店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门店店长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规范制度与过程的控制。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1、防损部负责公共区域的清洁与消毒,营业部门负责各自区域场所及设备设施的清洁消毒,工程部负责所有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2、经营场所及设备设施应依据部门的清洁计划进行清洁与消毒;3、负责场所及设备设施工作的人员应身体健康,工作认真负责。4、场所及设备设施必须严格按照一清、二洗、三消毒的顺序操作。5、消毒剂应在规定的浓度下浸泡5分钟以上并过水。6、每次清洗消毒结束时应认真记录、存档备查。7、工程部每天应该对场所和设备设施进行巡检,保证经营场所资产完好,设备设施运转正常,并填写检查记录。8、对发现经营场所资产破损或设备设施故障的情况要进行记录,并积极组织维修。9、防损部每天检查公共区域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并对保洁的清洁消毒记录进行检查。10、门店食品安全员检查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情况,并及时汇总问题。食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1.采购食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从具有相关资质的供货商采购,尽量从固定供货商或供货基地购进,落实索证索票制度。应进行进货查验并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名称、规格、批号、数量、供货者名称以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2.应当按照产品品种、进货时间先后次序有序整理采购记录及相关资料,妥善保存备查。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没有明确保质期不得少于一年。食品贮存管理制度1、食品与非食品不能混放,食品仓库内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不得存放个人物品和杂物。2、仓库内要定期清扫,保持仓库、货架清洁卫生,经常开窗或用机械通风设备通风,保持干燥。3、做好食品数量、质量合格证明或检疫证明的检查验收工作。腐烂变质、发霉生虫、有毒有害、掺杂掺假、质量不新鲜的食品,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者提供的食品、未索证的食品不得验收入库。4、做好食品数量、质量入库登记,做到先进先出,易坏先用。5、食品按类别、品种分架、隔墙、离地整齐摆放,散装食品及原料储存容器加盖密封,同时经常检查,防止霉变。6、肉类、水产品、禽蛋等易腐食品应分别冷藏贮存。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明显标识并有温度显示装置。肉类、水产类分柜存放,生食品、熟食品、半成品分柜存放,杜绝生熟混放。7、冷冻设备定期化霜,保持霜薄(不得超过1cm)、气足8、经常检查食品质量,及时发现和处理变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9、做好防鼠、防蝇、防蟑螂工作,安装符合要求的挡鼠板。废弃物处置制度一、设废弃物专用容器,与加工用容器有明显的区分标志。二、废弃物分类放置在有盖的容器中,做到日产日清,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水源及地面,防止不良气味或污水的溢出,清除后的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三、废弃食用油脂必须按《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四、废弃食用油脂应存放在标有“废弃油脂专用”字样的专用密闭容器内,专人负责管理。五、废弃食用油脂只能销售给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废弃油脂加工单位和从事废弃物收购的单位,不得销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六、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单位要建立台账,详细记录废弃物的处置时间、数量、处理方式、收购单位、联系人、电话、收货人签字等情况,并长期保存备查。七、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废弃物喂养畜禽,不得随意倾倒、排放废弃食用油脂。八、严禁乱倒乱堆废弃物,禁止将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倒入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食品召回停止经营管理制度第一条对不合格食品实施退市制度是指对销售不符合国家、地方或者行业标准,或存在其他安全卫生隐患的食品,采取停止销售,并在经营场所或市场公示栏上公告召回、退出市场的管理制度。第二条下列食品为不合格食品,应停止销售,退出市场:(一)腐烂变质、污秽不洁的;(二)包装破损和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三)超过安全使用期或者保质日期的;(四)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五)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六)使用非食用色素或其它非食用物质加工的;(七)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防伪标志等质量标志等,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或使用绝对宣传用语的;(八)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或者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第三条发现所销售的食品属本制度所列的不合格食品,应立即下架停止销售该食品,召回已售出的食品,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第四条本单位员工发现不合格食品时要立即停止销售,退出市场,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第五条本单位在出售食品时向消费者提供商品质量信誉卡。卫生管理制度1、餐厅应当保持整洁,无苍蝇、无灰尘,在餐具摆台后或有顾客就餐时不得清扫地面。2、餐具摆台超过当次就餐时间后未使用的应当回收消毒保洁,保证餐具无破损。3、供顾客自取的调味料,应当符合相应食品卫生要求。4、当发现或被顾客告知所提供的食品确有感光性状或可疑变质时,餐厅服务员应立即撤换该食品,并告知备餐人员立即检查同类食品,确保安全卫生。5、定期清理检查吧台销售的食品,防止过期或变质的食品售出。定期清洗消毒空调及通风设施制度为保证室内空调使用高效、卫生,特制定本制度;空调首次开启前清先一次,空调频繁使用过程中,每月:1、关闭空调电源,拔去插头,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2、打开空调表面面板,取下过滤网,露出散热片;3、扳去专用消毒剂喷头顶部保险片,充分摇匀瓶罐;4、喷洗结束后等待15钟左右,将过滤网装上后再运.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制度为维护广大食客和全体职工生命安全,保障本店运营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本店工作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安全应急预案:一、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一)健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精神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二)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结合本店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电视,黑板报,宣传画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卫生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物中毒发生。(三)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措施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物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物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动物接触食品。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湿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c以上。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c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四)预防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措施。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2、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彻底分解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c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10分钟以上再炒。4、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食品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亚硝酸盐。(五)发生食物中毒的处理:1、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把疑似食物中毒的人员送往医院。2、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保护好现场。3、紧急处理(1)后勤保障部负责与调度,把疑似食物中毒的人员送往医院抢救。(2)及时报本单店有关负责人,组织事故调查,处理临时紧急事务4、原因调查(1)保护好现场严防破坏,要对可疑食物或有
本文标题:食品经营许可证(餐饮类)所需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7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