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析川西西索民居建筑空间的组织关系
龙源期刊网浅析川西西索民居建筑空间的组织关系作者:李勐霆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西索民居建筑空间进行全面的分析,探寻这种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组织艺术关系,从而来研究川西西索民居的建筑空间特点,给予人们在关于传统建筑的构建与建筑空间的创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关键词:西索民居;嘉绒藏族;建筑空间;组织关系一、西索民居建筑环境1、自然地理环境西索村地处阿坝州马尔康县卓克基镇腹心地,国道317和省道210线交汇处,总面积95平方公里,海拔2700米,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城8公里,属于嘉绒藏族聚居区。该地区属高原大陆季风气候,独特的高原气候和地理环境造就了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这种文化通过人们的视觉最容易被观察到。2、宗教信仰全民信教,主要信奉藏传佛教。西索藏寨的形成与他们的宗教信仰苯波教和藏传佛教有重要的关系。由于藏传佛教和苯波教的宗教活动越来越普遍,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在自己家中设置了经堂,用于日常念经参拜。经堂装饰最为华丽,被藏族居民视为最庄严、神圣的地方。西索民居作为嘉绒藏族人民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其物质形态与周围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民居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的片石作为建筑原材料,就其建筑外观质感在这种环境下给人们带来一种朴素粗犷的美感。民居建筑的布局受到气候地理环境、居住观念、建筑技术等背景因素的影响,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文化和审美趣味的反映,民居建筑的细部和构造是建造技术和气候适应技术的体现;民居建筑的外立面朴素粗犷的装饰可透出极高的民族审美意识。二、西索民居建筑空间构成西索民居的建筑风格一直延续着嘉绒藏族先民“垒石为室”的传统,民居建筑依山而建,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按照藏传佛教中神、人、畜三界的宗教思想,将空间自下而上分为:牲畜间、储藏室、主室、客室、经堂及屋顶晒坝。1、牲畜间与储藏室龙源期刊网西索民居的牲畜间一般位于一层,呈方形或矩形,面积从12~15平方米不等,一些居民在牲畜间旁边建造一个储藏室。传统上,西索居民主要从事农业,饲养牲畜主要用作辅助耕田或作为副业的收入来源。现在,为了改善卫生条件,一些居民将一层最初主要用于牲畜和储藏室拆除改造成客厅和厨房,而牲畜间与储藏室则放置后院或者房屋一侧。2、主室主室采光较好,一般位于二层,多为矩形或方形,面积25~30平方米。以前中央设炉灶或者火塘,现在炉灶或者火塘逐渐消失,是因为过去的生活方式较为单一,为体现了家庭凝聚力主室作为室内公共活动场所。由于现在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的相互交融,才使得主室中的炉灶或者火塘也逐渐消失,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主室所具有传统的家庭核心的作用。3、客房客房一般位于三层,大约有20平方米左右,主要用于客人和喇嘛居住。过去客房位置常常是来辅助主室居住功能的储藏间,现在大多居民将其功能改为主人居住的卧室。客房功能常常被安排到三层敞间位置。4、经堂对于经堂的布置及装修都很讲究,一般布置在三层处于晒坝的后侧,木刻与彩绘是经堂装饰的最大特点,经堂内通常设有木质佛龛,往往木质佛龛会占据整个墙面,其装饰华丽而有隆重。龛内供奉小菩萨像,龛台下部为的壁柜内放有法器、经卷等佛教用具。根据嘉绒藏族的习俗,喇嘛会被定期邀请在家中做法事,经堂便是喇嘛做法事、休息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外人是不允许入内的。5、屋顶晒坝屋顶晒坝一般位于顶层,在主室上方,主要是受到了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因为西索村依山而建,耕地、居住用地较少的情况下使得农业生产劳动场所存在困难,而晒坝阳光充裕不受临近房屋遮挡,可以晾晒粮食、衣物能有效地节约了土地,适合作为生产劳动场所和休憩场所。6、挑厕西索民居的厕所是一种位置较高的旱厕——挑厕,一般设置在民居建筑的第三层的走廊的尽端,面积大约1~3平方米,挑厕下方收集粪便用于农田施肥但对空气的污染为严重,所以一般不开窗。现在居民普遍开始改用水厕,卫生间面积普遍增加并添加了淋浴的功能,一些居民改造挑厕建造沼气池来补充日常的烹饪燃料和照明需求。三、西索民居建筑空间组织联系龙源期刊网西索民居在建筑空间组织上的处理更具有独到之处,因为空间的功能构成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民居建筑空间受制于层数、层高、柱距,民居建筑的基本层数都定位在三层,层数的变化不大,层数主要取决于承重结构、生产方式等一些其他原因。与层数相比之下,影响层高和柱距的因素要更为复杂,主要因素有:建筑原材料的影响,因为当地居民在建造房屋的同时也要根据木材的长短来对建筑做适当调节,所以说木材的选取会直接影响建筑的层高和柱距;气候条件的影响,因为考虑到室内温度的因素,所以当地藏民选择低矮的建筑,内部空间小,便于保温;还有一個原因是西索民居为了节约空间内部楼梯多为单跑木梯。从整体上看,西索民居建筑的建筑空间紧凑、实用,其内部空间的对比还是很大的,既照顾到实用的目的,也考虑到人的精神因素,这一切能充分地表现出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西索民居作为嘉绒藏族民居建筑的缩影,是人民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通过分析西索民居建筑空间组织联系,一方面反映了西索民居建筑在追求人、建筑、自然三元调适平衡的状态,这一切是嘉绒藏族人民经过活动调节功能的构建与环境所反应的结果,是嘉绒藏族人民在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能动地创造性地改造自然以满足生活需求的过程;另一方面,探寻这种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组织艺术关系能够给予现代人类在建筑的构建与建筑环境的创造方面指引深刻的思考方向。参考文献[1]李军环.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征[J].民族建筑.2014.(6):35-38.[2]赵龙.川西嘉绒藏族传统民居营建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3]毛良河.嘉绒藏寨建筑文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作者简介李勐霆(1987-),男,山西运城人,硕士学位,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城镇规划与管理。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6SP105)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文标题:浅析川西西索民居建筑空间的组织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03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