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彩云之南云南云南有25个少数名族其分别是: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纳西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彝族、苗族、壮族、回族、藏族、瑶族、蒙古族、水族、满族、布依族阿昌族约有3.35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州的陇川、潞西、梁河等县。阿昌族无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他们以种植水稻为主,善酿酒,锻冶、纺织。阿昌族最有特点的节日是农历正月举行的“窝罗节”。阿昌族服饰多样。男子穿蓝、黑或白色对襟上衣,着黑色裤。已婚女子一般穿长而窄的对襟衣和遮住膝盖的统裙。未婚女子则穿裤不穿裙。每逢年节,阿昌女子还要戴上银饰。男子出门则要佩戴式样美观的“阿昌刀”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信仰佛教。礼仪主要有: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主要分布于罗平多依河畔。罗平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独立的民族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贵州、广西相继迁来的。布依族是一个充满了风情魅力的民族。每年的秋后,布依人就把上等的糯米挑选出来,到次年三月三歌会时,从山上挖回几种可食用的野生植物,并从中提取出红、黄、蓝等五种颜色,并将五种色汁分别掺进糯米后,再拿到多依河边淘洗后蒸熟,五色花饭便做好了。……五色花饭的妙处,不仅在吃的美味,更在于那制作过程中的诗意:一湾碧水随着布依少女的欢笑声被染成了五彩的颜色……布朗族受傣族的影响较大,布朗族的竹楼和傣族的相仿,布朗族男人女人都喜好抽烟和嚼烟,布朗人还好喝一种经过发酵的酸茶…布朗族一般都要举行两次婚礼,头次简单,第二次隆重。第一次婚礼是在定亲以后举行。这次婚礼之后,妻子仍住娘家,丈夫只是晚上才来住宿。生育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三年后,就可以举行第二次婚礼。第二次婚礼属正式婚礼。届时,新娘要在众多送亲人的陪同下来到男方家。在交验陪嫁的物品和财产后,村寨中的长老为新婚夫妇拴线,并致以吉祥的祝福。至此,布朗族的两次婚礼这才结束。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贝叶经,堪称傣民族的百科全书;而泼水节、孔雀舞、竹楼、统裙,则向世人张扬着这个民族浪漫的情调…傣族青年的恋爱自由,可以通过串姑娘为自己找到意中人。傣族青年相爱、定情以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一般不会反对。傣族的婚礼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即把新郎新娘的两颗心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拴线”仪式一般在女方家的竹楼举行。德昂族居住于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蜿蜒伸展的云南德宏、临沧等地,现约有人口1.78万人。德昂族酷爱饮茶,有一千多年的种茶历史,有“古老的茶农”之称。德昂人酷爱饮茶。茶,在德昂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功能,如果去探望久别的亲戚朋友,见面礼就是一包茶叶。若有喜庆事要邀请亲戚朋友光临,送上一小包系有红十字线的茶叶表示请柬。如果群体之间发生纠纷,某一方有过失,需求得对方谅解时,也先送一包茶叶给对方。独龙族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西北部的独龙江边。独龙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独龙族人大多会说怒语。长期以来,独龙族与怒、藏、傈僳等民族为邻,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辅以渔猎和采集为生。聚居于独龙江峡谷的独龙族,祖祖辈辈沿袭着古老的文面习俗。由于这一习俗,史书将他们称为“绣面部落”。独龙族的文面习俗,仅限于女子。有关独龙族的文面,说法不一。一说是女子步入成人期的标志;一说是为了防范外族土司或头人的掳夺,以自毁面容的消极方式免遭劫难;一说是用文面来修饰美化自己,视文面为美。现在,女子文面已逐渐减少,在一些上年岁的老年妇女中仍可见到,而年轻女子已不文面,“绣面部落”将会真正成为历史。哈尼族有自已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哈尼族过去一直没有文字,直到1957年才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奥色密色》是哈尼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较完整的一部神话史诗。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具有本民族风味特点的典型食品很多。如竹筒鸡、生炸竹虫等,还有:蜂蛹酱。回族,在云南约有64.32万人。分布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回族聚居的村寨都有回族的清真寺。回族的节日多同宗教活动有密切的联系,主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清真寺是云南回族进行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云南的清真寺从布局上看有三个特点:一是分散;二是数量多;三是其规模与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紧密相关。云南的旧式清真寺建筑,既保存了伊斯兰教的艺术风格,又有当地其他民族建筑的艺术风格,还带有浓厚的中国古建筑特点。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名族文字。基诺族主要从事农业,种茶历史悠久,有著名的普洱茶。典型食品主要有:芭蕉肉、全肉条等。新米年每年阴历九月,当包谷呈金黄色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北部山区的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在毛俄、茄玛等寨的部分基诺族妇女中,有食一种当地特有的胶泥的习惯,有的老年妇女已食土成癖,一日不食就有不适,研究表明:这种胶泥中含有少量人体必需的铜、铁、钙、锌等元素。景颇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生活在亚热带的景颇山上,景颇族的传说和故事表明,景颇族最初生活在青藏高原南部,直到约600年前,他们才开始定居于此。景颇族青年男女在相识和恋爱时,要先与对方“数家谱”。如果不是同姓和同氏族的人,才能考虑恋爱关系。明媒正娶是景颇族青年男女结婚的主要仪式。新娘进院时,要举行过草桥仪式,以象征将来家业兴旺。当晚,全寨子的人都要来喝酒、吃饭,大家又唱又跳,往往要欢娱至第二天黎明。拉祜族源于古代氐羌系统。清代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拉祜,意为用火烤吃老虎肉,反映出拉祜族历史上曾是一个狩猎民族。苦聪人是拉祜族的一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拉祜族。拉祜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和傣语。部分拉祜族普遍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后来,在原有的字母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推广使用。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恋和社交比较自由。婚嫁的当天,男女双方都要杀猪,男方要把猪头送到女方家,然后破成两半,一半仍要带回;女方家的猪头也是如此,以表示骨肉至亲、新婚和合。僳族约主要聚居于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手不离弩弓,是傈僳族汉子勇武勤劳的写照。勤劳的傈僳妇女大多身穿麻布长裙,耳戴铜环串,头上以珊瑚为饰,胸前配有用玛瑙、海贝和银币串成的胸饰。傈僳族男女老少都有饮酒的习惯。在饮酒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喝“同心酒”了。喝“同心酒”,即两人各用一只手,共端一碗酒,互相搂着脖子和肩膀,头碰头,两张嘴一同张口饮酒。一旦好客的傈僳族兄弟姐妹邀你同他喝“同心酒‘时,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并愿同你建立诚挚的友情。满族发祥于3000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地区。而今,落籍云南的满族约有1.22万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昆明、保山等地。还珠格格——满族女子的服饰满族女子的服饰,鲜明地表现了民族特色。在满族上层妇女的发髻上,往往要戴一顶形式“扇形”的冠,以作装饰,俗称之为“旗头”。在满族先人和后来的衣着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旗袍。满族女子不缠足,清代讲究木底绣花“旗鞋”。它的跟在鞋底中间,高达三寸多。这种鞋尤其在满族贵族女子中盛行。现在云南的蒙古族,他们主要是元朝忽必烈南征云南时的蒙古军队后裔。尽管在生活、习俗及信仰方面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这个云南高原上的草原民族仍然保持着许多本民族的习俗和风情。700年来,云南蒙古族饮食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吃奶茶乳酪,而是和当地的其他民族一样,主食大米和白面。除了饮食习俗的改变外,云南蒙古族的节日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上,舞龙、耍狮、虾灯、凤凰灯、蚌壳灯等各种民间乡土歌舞的表演,让人更多地感受到游牧民族自由奔放的生活,已被南方农耕民族的环境所改变。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历史文化主要通过口耳相传。除了酷爱音乐外,苗族还擅长色彩工艺,他们的挑花、刺绣、蜡染声名远播。苗族女子爱戴银饰,银项圈、银手镯和银发夹……琳琅满目。因为苗族人深信:银,具有传奇的驱邪神力。苗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酷爱跳芦笙舞。芦笙一般用6根长短不一的芦竹管插于木制的斗中而成。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苗族管弦乐队,还有专供跳舞和吹奏的场所。每逢节日或婚丧大事,都要吹奏芦笙。在苗族的农闲季节或田间劳作的时间,你都可以听到那优美的芦笙调。入夜,小伙子们还为自己所爱的人吹奏小夜曲早在一千多年前,纳西族就创造了自己神秘的象形文字,而他们的音乐更使人想起13世纪忽必烈南征时那悠远的岁月……东巴,是纳西族的宗教祭司。他们书写的经文所使用的文字被称为“东巴文”。这是一种似图画记事、交流的文字,亦称为“纳西象形文字”,目前,已发现的单字有一千多个。在古代尼罗河畔及中美洲创造的象形文字,早已被大沙漠或原始森林吞蚀的今天,纳西族社会的东巴们还在用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读写,难怪人们惊叹这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居住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盛行着一种母系家庭的生活方式。以走访为特征的“阿夏”是摩梭人特有的一种婚姻形式。男女双方相爱或有了同居的意愿之后,每到夜晚,男到女家夜宿;次晨离开,再回到自己的母系大家庭里。摩梭人的婚姻关系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分手之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去结交新的阿夏居住于怒江两岸的怒族,现约有2.77万人。怒族没有文字,通晓傈僳语。直至20世纪50年代,怒族社会仍保留着原始公社的一些遗风……怒族男子对某一个女子有意,总是用琵琶来传情;女子听到这样的曲调,也会以口弦对答。有的怒族青年男女从恋爱到完婚都没有说过一句话,这在世界各民族的婚姻中可算是奇迹了。男弹琵琶,女吹口弦,到了音乐中约定的婚期那一天,新郎请几个最相好的朋友,背上一捆柴、一罐酒,便踏上了娶亲的幸福之旅。普米族系远古时代居住于青藏高原的古羌人的后裔,除信仰本民族的原始宗教外,宁蒗一带的普米族还信仰藏传喇嘛教。普米族是一个生性快乐的民族,每当夜幕降临,只要有一支竹笛,普米人都可以跳起本民族的传统歌舞“查蹉”普米族的服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女子服饰上。未婚少女在贴身衣服外面套一件红色的领褂,腰间扎花围腰。普米族女子也很重视头部的装饰,她们视头发多,辫子长为美,常把牦牛尾巴或黑丝线编进发辫中,盘在头顶上。普米女子的首饰则是不同质地的耳环、玉坠、手镯、戒指等。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测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水族有自已的语言。过去曾有一种叫“水书”的古老文字,其中象形文字多,仿汉字甲骨文、金文多,通用的单字只有一百多个,仅限于宗教活动中使用,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汉文。信仰多神,相信万物有灵,少数信天主教。最有名的舞蹈是铜鼓舞,民间艺术有剪纸、石雕、编织、银饰加工等。“水家布”(九阡青布)织染精细,独特的“豆浆印染”工艺(又称豆浆画)已700多年历史。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水族地区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小麦、棉花,水果品种很多。水族主要从事农业;水族地区盛产的辣椒远销东南亚各国。“九阡酒”则是水族人民的传统佳酿。佤族青年向姑娘敬竹筒水酒,祝贺春节。敬竹筒酒是佤族的古老习俗,每逢过年,佤族男女都要互敬竹筒水酒,相互祝福。佤族有自已的语言,分为三大方言,且互不相通!禁忌:不能骑马进寨,须在寨门口下马;忌别人摸头和耳朵;忌送人辣椒和鸡蛋;忌任意进入木鼓房
本文标题:云南少数民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2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