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博物馆与城市幸福感城市博物馆如同一座城市的根,它记录着城市诞生发展的轨迹,印证着先辈劳作生息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城市思想力量的源泉所在。2007年国际博协将博物馆的定义修订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这充分说明了当代博物馆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日益凸显出来。2010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主题,进一步表明文博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和默契。本文将从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的实际出发,论述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幸福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一、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滋养城市幸福的源泉在倡导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除却经济水平、气候环境、社会安全等客观因素外,城市人群个体心理健康程度及其主观幸福感,也是体现城市文明与进步水平的重要因素。幸福感“是人因生存需要得到适度的满足、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并不断追求进一步满足而产生的对生活总体上感到满意的愉悦状态。”“主观幸福感包括三个层面:基于情感层面的快乐感、基于认知层面的满意度、基于体验层面的价值感。”①就一座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城市而言,城市幸福指数正是由公众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构建起来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认为:“幸福感的定义根植于文化内部。”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座城市乃至国家民族所拥有的文化背景和所持有的文化态度,决定着该地区人群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博物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它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是以丰富的藏品、严谨的研究以及多种途径的社教手段等文博资源为基础,并与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思想相契合的。城市博物馆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宝库,有责任扮演城市心灵导师的角色。它凭借独具文化内涵的解读历史的方式,让城市人群在忙碌与浮华之外,追寻祖辈伟大的历史足迹,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从中获取精神享受和力量源泉。城市博物馆犹如一所“无墙的大学”,让公众在自觉的文化休闲中陶冶情操、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从而获得知足充裕的幸福体验。可以说,博物馆为城市精神家园的营造,注入了广博的智慧和不竭的动力。二、完备的社教体系让博物馆成为培育城市幸福的园丁“博物馆理论家唐纳德·普莱茨奥斯(DonaldPreziosi)宣称,博物馆是我们的文化景观中一个主导性特征,它们形成了我们对历史与自身的最为基本的设想。”②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全面进入“免费时代”,公众走进博物馆的目的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向素质、修养全面提升的角度转变。博物馆逐渐完善的社会教育体系,为博物馆培育城市幸福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观众分类学角度分析,博物馆受众群大致可分为:作为服务客体的成人观众、未成年人观众以及作为服务主体的文化志愿者。完备的博物馆社教体系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对不同受众群的心理产生影响,完善个体的主观幸福体验,使博物馆在提升城市幸福感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博物馆为成人观众提供文化寻根的途径当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然而,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城市人群必须面对激烈竞争、繁重工作、环境污染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压力。世界卫生组织在2001年的调查报告中就曾指出,“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城市人群疏解精神压力的各种途径中,走进博物馆文化休闲的氛围里释放压力、美德养成,无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城市发展史陈列往往是城市博物馆的重要基本陈列,它用一种实物、场景结合图文的特殊叙事手段,引领观众穿越时空,寻找城市文化发展的根基。2、博物馆是未成年人性格养成的“社会课堂”未成年人是城市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思想道德水平养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实现其个体主观幸福感、提升社会整体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基地,以形式多样的展览和多姿多彩的活动,引领未成年人走近古老中国,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积极营造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始终发挥着未成年人社会教育主阵地的作用。3、博物馆是文化志愿者传播幸福感的舞台博物馆是公益性社会文化机构,志愿者是文化服务受众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博物馆文化传播平台上的服务主体,同时也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受益者。“主观生活质量的提升,不仅仅在于人们因物质条件的满足而获得的快乐感,更为重要的在于人们因自身潜能充分发挥而获得的价值感。”③文化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提供志愿服务,在自身接受知识补充和文化感染的基础上服务公众,是众多志愿者共同的快乐体验。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在奉献中体现价值,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在文博志愿者群体中,有精力充沛的学子,有工作繁忙的白领,也有赋闲在家的老者。他们在文化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或增长见识,或锻炼能力,或充实生活,同时也形成一个有着共同价值取向、文化氛围和活动目标的小型文化圈,在志同道合的群体中沟通交流、体验幸福。志愿者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在通过志愿服务实际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以优秀的品质感染他人。文博志愿群体具有多样性特点,或许他们的专业水平并不高,或许他们的年龄阅历不尽相同,然而他们的志愿服务工作依然得到了观众们的广泛认可。在博物馆的留言簿里常常出现赞扬志愿者的话语,更有越来越多的人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文化志愿服务的行列中,这便是奉献精神的巨大感召力和魅力所在。正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在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他们用一种内心快乐、他人温暖的方式播撒着幸福的种子,为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博物馆犹如守护城市圣洁土壤的卫士,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的文化遗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力量。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符号,在提升城市幸福感的思想领域中发挥作用,在塑造城市精神的伟大事业中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文博事业的庄严使命。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博物馆依靠强大的人文思想内涵,运用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采取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手段,必将会为宜居城市的生活空间增添一道和谐美好的风景。①孙凤:《和谐社会与主观幸福感》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②珍妮特·马斯门《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③邢占军刘相等《城市幸福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标题:博物馆与城市幸福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3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