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
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2014ShanghaiExpoTheHoutanPark学生姓名:龙格班级:景观1202学号201219102031指导老师:李丽媛1.项目概况ProjectIntroduction•项目地址: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项目面积:15公顷•项目委托:中国上海2010世博局•景观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首席设计师/项目负责人:俞孔坚•前期研究员:方琬丽、程成、奚雪松•设计团队主要设计人员:凌世红、轰伟、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龙翔、孔祥斌•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建成时间:2009年10月•开放时间:2010年5月•所获奖项:2010年ASLA专业奖之杰出设计奖(ASLA唯一年度大奖)景观演化阶段时间起讫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特征文字史料记载以前唐代之前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随着海岸线的东扩,陆地逐渐成形。水网密布,河流反复摆动,东西向河渠通海。尚无农业生产,也无行政建制。农业社会时期唐代到1843年开埠之前场地自然景观变化与黄浦江的变迁紧密联系,随着吴淞江的衰落,黄浦江的兴起,地位日益重要。生态环境良好,水患较少。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渔业、盐业和纺织业也很发达。隶属上海县,典型的水乡村落景观。近代工业时期1843-1949因港口码头运输以及工业生产的需要,浦江两岸岸线大量被固化,河流自然沉积和侵蚀过程逐渐衰落,“填浜筑路”自此开始。近代工业积聚的中心之一,内河航运业发达,码头密布,铁路、公路交通发达。现代工业时期1949-至今场地内浦江岸线完全被固化,浦江水文动力过程受阻。塘浦基本上都填平成道路,支流仅存白莲泾。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共同作用加剧了沿江风暴潮的破坏作用。多年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待解决。制造工业走过了黄金时代,老工厂面临搬迁或倒闭的问题。浦东开发要求浦江两岸联系更加紧密。2.场地分析AreaAnalysis•2.1场地历史沿革场地景观演变表2.2场地现状概况AreaAnalysis场地周边: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场地周边分析图地形:基地地势对平坦,部分地标高在4米到7之间场地西南的湿地区是天然成的缓坡,是黄江的长滩,平均高约2米。码头:沿黄浦江还有10米长、8米宽的污水处理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头。码头的现有功能已消,可进行改造利用。构筑物: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包括铁轨、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码头场地及设备,高架管道,原料传送高架通道,高架排气管道,罐体等,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AreaAnalysis•2.2场地现状概况2.2场地现状概况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悬铃木、龙柏、棕夹竹桃、棕榈等为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AreaAnalysis驳岸:驳岸分为东段桩基防洪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洪墙两种。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30~6.48米不等,与地面有一定高差。较高的防汛墙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亲水性较好。植物: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湿地植物两大块。2.3前期个人分析AreaAnalysis内部因素详细分析优势1.资源优势水资源丰富平坦地形广阔原生湿地,有芦苇、柳树等优势植被2.区位优势地处于黄浦江边,世博园区旁,水上交通和外部交通可达性好。3.文化优势继承工业历史文化劣势1.工业污染严重水体、土地污染2.狭长空间狭长空间与丰富功能空间的矛盾3双重要求.世博前后场地要求变动外部因素详细分析机遇1.关注度高上海区位优势明显世博会客源广、名声大2.处在黄金旅游线上与南京、杭州、苏州、处于同一地域旅游线上挑战1.世博后客源减少世博会后客源必然较世博会期间少2.世博公园、白莲公园、江南公园同时开工引入竞争通过对前期场地现状的分析,个人总结出以下如表几点。对于后滩公园的设计和改造,就场地本身而言,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而当出于地区与时间各方面的考究,它也是机遇与挑战同时面临。3.问题探究/设计策略•Q1: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A1:四种文明串写场地脉络•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湿地生态景观层是黄浦江滩地景观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追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景观层是场地农耕文明遗迹的体现:借田园江水,体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遗存层是场地工业时代文化的见证:保留工业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是后工业时代特征的反映:建立便捷的、多重体验空间,畅想后工业文明。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一设计策略示意图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后工业生态文明体验层•Q2: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沿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但是上海社会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目前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在V类左右。严重污染的水质威胁着湿地的动植物生存。现在滩地植物群落较少,标高较高的滩涂以狗尾草为主,标高较低的湿地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滨水植物群落。•如何保护、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2: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方案以“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而内河净化湿地带主要是指场地中部的人工湿地系统。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二设计策略示意图•外水滩地中的原生湿地保护区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滨江芦荻带则可大体分为砾石滩湿地和粗沙滩湿地两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整体功能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气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渗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上接Answer2)•Q3: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而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三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3: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编织交通体系•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和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共同形成场地的交通网络。•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便利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三设计策略示意图•Q4: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湿地公园内桩基防汛墙约占50%。钢筋混凝土的防汛墙束缚着江河,限制的江河滩地的发展,增加潮洪灾害的风险。•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因此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四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4: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方案利用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消解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场地农耕文明景观层主要由梯地禾田带构成,它位于场地的南部,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有利于场地与城市的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四设计策略示意图•Q5: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方便、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5: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本着节约资源、会后尽量少的改动原则,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可进行详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而铺装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可结合场地现状,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如砖、石废弃物等,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砖、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然后在会时可作为场地铺装材料,会后则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等。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会后则可拆除、粉碎作为有机肥料。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第五设计策略示意图•Q6: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应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六大问题。ProblemDiscovery/DesignStrategy•A6: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方面、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等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以及其
本文标题:上海后滩公园案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4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