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执业医师应试辅导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注意: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细目二:辨证论治例:中医对感冒的辨证论治1.风寒型感冒: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治法: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中成药如风寒感冒冲剂等可以选用。还可用葱白30克、淡豆豉9克、生姜9克煎服。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1)病,即疾病。疾病的这一概念反映了某一种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特征和规律。如感冒、痢疾等,皆属疾病的概念。(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证候是病机的外在反映;病机是证候的内在本质。由于病机的内涵中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和邪正盛衰变化,故证候能够揭示病变的机理和发展趋势,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如风寒感冒、肝阳上亢、心血亏虚、心脉痹阻等,都属证候的概念。(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等(称症状),也可以是医生检查病人时发现的异常征象,如舌苔、脉象等(称体征)。2.辩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即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同样是感冒,但是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可不一样,其理论依据是同病异治。(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临床上崩漏,肌衄,胃下垂等病,辨证为气虚时,都可以采取补气的治疗方法其理论依据就是同病异治。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第二单元精气学说1.精的概念(1)哲学中的精、气二字内涵经常相同,是指构成宇宙的极细微的物质。但就其意味而言,“精”常指气中“精粹”的、能变的部分。(2)精的概念首见于《道德经》。(3)源于“水地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2.气的概念(1)气在哲学中的概念----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2)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3)气在中医学中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在不断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第三单元阴阳学说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细目一:阴阳的概念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昼夜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四季阴阳属性的一般说法是:夏天属太阳(阳中之阳),秋天属少阴(阳中之阴),冬天属太阴(阴中之阴),春天属少阳(阴中之阳)。(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1.阴阳的一体观2.阴阳对立制约3.阴阳互根互用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消长6.阴阳转化7.阴阳自和平衡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一体-----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2.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3.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4.交感互藏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5.阴阳消长(量变)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加。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6.相互转化(质变)转化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是有条件的!)内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转化的内在根据。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极”、“重”、“甚”。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重点:“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生热,热甚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体现的是阴阳转化。阴阳互相转化表明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固定不变的,体现了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知识点)7.自和平衡含义: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平衡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总之,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阳阴色泽鲜明晦暗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症状热、燥、动寒、润、静脉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涩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其它…………例题:1.属于阴的是()A、脉象洪大B、面色鲜明C、迟脉D、脉象滑数E、声高2.脉象分阴阳,属于阴的脉象是()A、浮B、大C、迟D、滑E、洪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对阴阳偏胜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损其有余!对阴阳偏衰采用的治疗原则是——补其不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阳病治阴!适用的病证是——阴偏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阴病治阳!适用的病证是——阳偏衰!“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阳虚!适用于阴偏衰的治疗方法是——阳病治阴!(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阳寒、凉——阴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的含义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事物属性的概括。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1)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2)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归类①归类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如漫画家漫画创作。“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推演络绎法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②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自然界五色五音五味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青角酸生风东春火赤徵苦长署南夏土黄宫甘化湿中长夏金白商辛收燥西秋水黑羽咸藏寒北冬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脉五华木肝胆目筋怒泪弦爪火心小肠舌脉喜汗洪面土脾胃口肉思涎缓唇金肺大肠鼻皮悲涕浮毛水肾膀胱耳骨恐唾沉发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的相生与相克(1)五行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规律:《难经》把相生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比如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2)五行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规律:《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比如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2.五行制化制化:制,制约;化,化生。制化是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维持其相对的平衡。3.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2)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4.母子相犯(1)母病及子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规律:母行虚弱(亢盛),引起子行亦不足(亢盛),终致母子两行皆不足(亢盛)。(2)子病及母含义: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①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②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五色等与五脏联系起来,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相生关系传变: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及肝。相克关系传变: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的传变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3)确立治则治法以相生规律确定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以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抑强,扶弱。以相生规律确定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相克规律确定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补北。(4)指导针灸取穴: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临床上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第五单元藏象学说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及与自然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①古代解剖知识积累②长期生活实践的总结观察③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④临床经验的大量积累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①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②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③奇恒之腑,形态与六
本文标题:中医基础1-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5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