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中山大学11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笔记
自然辩证法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立场研究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或学科。2、辩证唯物主义体系自然界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人类思维思维哲学辩证逻辑3、自然辩证法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组成:三大块——自然观(viewofnature)、科学方法论(scientificmethodology)和科学观(viewofscience)。内容: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自然科学的性质、发展规律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科学方法论。科学思想的历史演变。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4、自然科学和数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是经验科学(empiricalscience)或实证科学(positivescience)、或然真理,其语言形式为综合命题;数学是形式科学(formalscience)、必然真理,其语言形式为分析命题。因此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实验检验才能确定;数学的结论大多只须通过逻辑规则来判定。5、分析命题:单身汉是未婚的男人;眼科医生是治眼病的人综合命题:身汉是脾气古怪的男人;眼科医生是细心的人6、古希腊思想及其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朴素性、猜测性。整体性和有机性。数理自然观(对自然的数学化理解即毕达哥拉斯主义)。思辨性(Speculation):从概念推出存在即非经验地进行思考。热爱真理而不计功利(纯粹理性)7、古希腊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世界本原(arche)论泰勒斯(Thales,公元前624—547):水是世界的本原。西方历史第一个哲学家和科学家,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理性思维肇始。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前588—524):世界的本原是气。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前570—490):数是万物的本原。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主义:科学数学化的先驱。数学史上的第一次危机——无理数悖论(paradox)。第二次危机——无穷小悖论(贝克莱悖论):无穷小是零还是非零?第三次危机——集合论悖论(罗素悖论,1902):一个由不属于自身的集合所构成的集合属不属于自身?。结论:S属于S当且仅当S不属于S。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前540—480):“火”是万物的本原。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361):原子论。古代哲学家中最接近近代科学的人,其原子论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最高成就。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484—322):四元素(水、土、火、气)说。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博学的人。8、中世纪的主要特征:信仰主义9、中世纪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上帝创世说:自然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2、地心说: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人被上帝安排在宇宙中心,故是上帝之外的自然中最高贵者,是世界万物的统率者。3、上帝的第一次推动:自然界的万物不会自己运动,是受动的,运动的最终原因是非受动的始动者上帝。4、目的论(teleology):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10、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与辩证法相对立,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研究超验(先验,aprior)事物的学问即玄学(《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11、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近代科学的力学化。哥白尼(Copernicus,波兰。1473—1543)——近代科学的先驱:其所提出的日心说(《天体运行论》,1543年)是给神学写的挑战书或向神学宣战的檄文。伽利略(Galileo,意大利,1564—1642)——近代科学和近代科学方法论之父。开普勒(Kepler,德国,1571—1630)——星空的立法者:●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行星连接太阳形成的矢径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的平方等于其轨道半径的立方。牛顿(Newton,英国。1642—1727)——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7)和近代文化的教皇。12、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机械)唯物主义或机械自然观或机械论(mechanism);还原论(reductionism):一切运动均可还原为机械运动,(因此)一切学科均可还原为力学;(机械或因果)决定论(determinism)。1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科学背景(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缺口、从而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自然科学成就)星云假说——天文学,康德(Kant),德国,1755;拉普拉斯,(Laplace),法国,1796:第一个科学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把辩证法带入了天文学和自然科学。人工合成尿素——化学,维勒,德国,1828:从氰、氰酸银、氰酸和氨水、NH4CI等无机原料按不同途径都可合成同一有机物尿素。这证明尿素和氰酸铵皆由同样的碳、氢、氧、氮组成,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生命和非生命的界限。地球地层渐变假说——地质学,赖尔(Lyell),英国,1830:地面的变化是由各种自然力的缓慢作用造成的。把理性和辩证法带进了地质学。细胞学说——生物学,施莱登(Schleiden),德国,1838;施旺(Schwann),德国,1839:宣布了动物界和植物界不可逾越的界限的消失,揭示了动植物结构上的统一性,阐明了有机体分化发展的规律,使“机体产生、成长和构造的秘密被揭开了,从前不可理解的奇迹,现在已经表现为一个过程。”(恩格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物理学,迈尔(Mayer,德国)、焦耳(Joule,英国)、赫尔姆霍兹(Helmholtz,德国),1842—1847: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恩格斯),表明了运动不灭以及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生物进化论——生物学,达尔文(Darwin,1809—1882),英国,《物种起源》,1859,标志着自然神学的末日和科学彻底脱离神学而独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当作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列宁)。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元素周期律——化学,门捷列夫(1834—1907,俄国),1869:揭示了元素的内在联系和世界(在元素上)的统一性。恩格斯认为是不自觉应用了黑格尔质量互变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电磁场理论——物理学,麦克斯韦(Maxwell,1831—1879),英国,《电磁学通论》,1873,揭示了电、磁、光本质上的统一性,向牛顿机械自然观提出了挑战,改变了牛顿自然哲学的框架,把物理学的基础革命化了,并打开了通往相对论的道路,被爱因斯坦称为“牛顿以来理论物理学的第一次伟大进步”;揭示了物质的另一种形态——场的存在。1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reality)的哲学范畴(列宁),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运动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唯心主义运动观的实例:风吹幡动;时空观: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运动与时空不可分。15、时空与物质运动相关(相对时空观)的科学证据:非欧几何;相对论;1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一、科学背景:量子力学和系统科学二、基本思想:1、从孤立到系统(自然界的系统性)2、从存在到演化:问题之一:自然界有无时间箭头(时间之矢)?存在科学——牛顿力学与演化科学——热力学的矛盾。问题之二:自然界的演化究竟是进化还是退化?热力学与生物进化论的矛盾17、科学研究的起点:一、经验论(empiricism)或归纳主义(inductionism)科学理论是通过归纳法从观察(经验)中产生的(先有观察,后有理论),即科学始于观察。反驳:①观察之前真的没有任何预设(presupposition)吗?或观察真是中性的吗?心灵真是一块白板吗(心灵白板说——洛克)?爱因斯坦说: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②问题常从观察中产生,在观察后提出,这是否说明科学始于观察?二、唯理论(rationalism)或演绎主义(deductionism)科学理论是通过演绎法从某些清楚明白、不证自明、绝对可靠的公理或假设推出的。三、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或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科学始于问题。18、科学问题的产生:1)、由科学内部矛盾所产生的问题(内部问题)。①现有理论与实验事实的矛盾。②科学理论内部的矛盾。③科学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关于光的本性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关于燃烧本质的燃素说和氧化说、关于热的本质的热质说和热之唯动说(分子运动论)之间的矛盾。2)、由科学外部矛盾所产生的问题(外部问题):社会生产和生活向科学提出的要求。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科学问题的提出与科学家的素质和才能。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主要是一个实验和数学技巧的问题,而提出问题往往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19、科学问题的选择和评价(选题)1、选题的重要性。2、选题的基本原则:①个体性原则: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知识背景与能力。②创新性原则。③科学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社会需求原则20、科学事实的特征:1)、客观性(事实与虚构的区别)。2)、其语言形式为单称陈述(事实与理论的区别)。3)、可重复性。4)、主体性:事实渗透着或负载着理论。21、科学事实(观察)与理论的关系:1)、古典经验论:观察是科学理论形成和检验的基础。(要害:观察和理论的二分)2)、现代经验论——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或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empiricism):观察不是理论形成(发现)而只是理论检验(辩护)的基础(要害:发现和辩护的二分)。3)、波普尔和历史主义:观察渗透理论。22、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特征:1)、猜测性、假定性、试探性(假说与理论的区别)。2)、科学性(假说与纯粹的猜测、思辨的区别)。3)、可检验性(testability)(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别)。科学假说的作用:1)、给观察和实验定向。2)、从经验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3)、不同假说之间的自由争鸣有利于学术繁荣。4)、可用于保护其他假说或理论(但一般不允许特设性假说[adhochypothesis]存在)。23、科学理论的检验步骤:1)、从理论中推出观察陈述或事实陈述(检验蕴涵);2)、设计实验检查理论的检验蕴涵是否符合实验事实;3)、作出检验论证,看看观察事实是否证实或证伪了这个理论。这就涉及到检验逻辑问题。24、科学理论的检验逻辑:1)、科学理论能够证实(verification)吗?(证实合逻辑吗?)∵H→I(若H真,则有I)(H为假说,I为检验蕴涵)I(现I真)∴H被证实。用符号表示为:(H→I)ΛI→H。这叫肯定后件推理。2)、科学理论能够证伪(falsification)吗?(证伪合逻辑吗?)∵H→I,非I(现I假),∴H被证伪。用符号表示为:(H→I)ΛI^→H^。这叫否定后件推理。25、科学理论的评价的基本标准:①理论是否与经验证据一致(经验论的评价标准)。②理论的说明力和预见力。③理论与背景知识的相容性(相容性评价)。④理论内在的逻辑完备性(自洽性评价)。⑤理论的简单性(指作为理论前提的假设的数量应尽可能的少)。⑥理论的普遍性。26、影响理论评价的社会心理因素当时的文化背景和占支配地位的哲学理论、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实用性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效能,个人的爱好和审美需求,等等。27、逻辑主义或内在主义模式: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式模式(支流汇成江河或中国套箱[Chinesebox])评价:●坚持了理性主义(传统理性的一种形式——理性或证实理性,即认为接受一个得到经验证据证实的理论是合理的)。●可以
本文标题:中山大学11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97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