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想欺压老百姓就说是国际惯例??工资、福利、保险、医疗、教育、住房等为什么不按国际惯例,不与国际接轨???[原载2005年6月14日《中华工商时报》]见“国际惯例”这几个字,我就想摸一摸自己的口袋。十年前可不是这样,见到这几个字,就有一种别动队将要加入大部队似的激动,那时“国际惯例”大多还只是说法。现在,“国际惯例”见得多了,也就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一个人病了,据说,按照国际惯例,你要是没有医疗保险的话,就应该看不起病。其实,国际上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惯例,我也不知道,反正见多识广的人士都这样说,不相信也没有依据是不是?后来,这个国际惯例采用了,果然就看不起病了,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险,病人的待遇也就符合国际惯例了。不过,那些已经有了医疗保险的人就看得起病了吗?好像也不是这样,这又算是一种中国特色。特色还多着呢,比如医生收红包、医生卖药拿回扣,这些就不必看国际惯例了。读大学要交钱,据说也是国际惯例,收多少呢,似乎又没有国际惯例了。大学学费一收五千元,还算低的,已占人均GDP的60%,超出了美国私立大学(其学费占人均GDP的58%),而高于所有发达国家。挪威、瑞典、丹麦、德国之类免费高等教育的国家,既然不属于“国际惯例”,我们当然也就不说了。读小说、读中学,国际惯例是义务教育,我们当然也不能不搞义务教育,但又老听说有“乱收费”、“乱集资”之类的怪事,都是血汗钱哪,很多人一想到这“义务”就胆战心惊。又比如银行,去存零币要收点钞费,存的钱少了要交费,贷了款提前还又要交费,你放假他关门,这些都是“国际惯例”,据说要推广,但呆账死账不能太多,放贷不可以随心所欲,业务员拉存款不可以得回扣,行长、出纳或者信贷员不可以贪污受贿,动不动百万千万甚至上亿,这些是不是国际惯例呢?没听说,反正我们这儿是这样的,也没见银行里的人有多着急,大概也是“国际惯例”吧。卖水的、卖电的、卖燃气的,给你装个水表、电表、煤气表,本来是他要计算卖了多少的,又来收钱。还有卖电话的,要收安装费、座机费;卖飞机票的,要收机场建设费;这就不搞“国际惯例”了,据说是因为我们太穷了,不这么搞的话,大家就都没有水喝,没有电用,没有管道气可以烧,也没有电话打,没有飞机坐。电子政务,正在形成国际惯例。我又听说有这种离奇的事情,有的地方搞“金税工程”,要求纳税人必须购买“金卡”及指定的读卡器、专用打印机和纳税软件,每年还要交网络维护费、读卡器维护费等等,程序则越“金税”越复杂,以往按月报税就行了,现在每月报税之外,还得再去办一些认证发票等事务,而税务局挂的却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大红横幅。网上认证的事情还多着呢,例如大学文凭、记者资格、高校录取等等,都可以网上查真伪,但很遗憾,不交费又是不行的。这些公共服务的收费是不是“国际惯例”,天知道。有时侯我就想,“国际惯例“怎么都是要让人不舒服的呢?原来那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没有用“国际惯例”来改掉;原来没有的让人不舒服的东西,搞起来又都是“国际惯例”。看人们说起“国际惯例”,仿佛都是先进的做法,不引进就不合现代化之体统,这难道不过是增加一些“多收钱少办事”的由头,让人多一些不舒服的东西?我们还没有引进多少“国际惯例”,就已经吃不消了,国际上的人民真是令人同情哪。但我又看到,不知有多少人想方设法地出去定居,也没见多少人回来痛斥遭遇“国际惯例”的苦衷。我又知道,一个人能不能掌权,要大家来做主;一个人算不算卖淫,不能看处女膜完整不完整;一个人失业,不能归结为“就业观念”有问题。这些都是国际惯例吧,却又没有听说要引进。莫非“国际惯例”已变成了“忽悠”大家送钱还添堵的鬼把戏?试试这个“国际惯例”如何来自而今,“国际惯例”成了吓唬国人的惯例,有的人言必称之,行必果之。近日,我也发现一个“国际惯例”,推荐给诸君,不知能否一试?7月1日的《环球时报》有条消息说,日本仓吉市为削减政府开支采取一项新举措:从7月1日起,市长谷川稔率市政府职员共370人承担起清洁政府厕所、走廊等地的工作,轮流(每人一周3次)利用下班前15分钟打扫。此举每年将为该市节省350万日元(约折合人民币27.3万元)。无独有偶,新华社7月3日有则消息又说,伊朗新总统马哈茂•艾哈迈迪•内贾德带午餐,不想让政府为其埋单。我希望这种“国际惯例”,让咱们的某些公仆也借鉴借鉴,大有裨益。首先,有利于拉近公仆与群众的距离。某些公仆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天天都“吃工作餐”,事事都用公款付;亲自上厕所,从不亲自扫厕所,宁愿天天喝减肥药,也不会干此类下人做的事,宁可做高尔夫运动锻炼,也不肯做清洁运动流汗。与百姓形同路人,感情越来越疏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国际惯例”的确值得一试,不说市长,就是乡长每年百忙之中抽空扫一次厕所,老百姓恐怕就会觉得领导与咱心连心了。其次,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中国是人口大国,毋庸置疑也是资源消耗大国,创建节约型社会已是迫在眉睫。官员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不顾客观条件追求高消费,群众颇有微词。当然,中国的人工工资水平低,官员扫厕所也节省不了多少,姑且不论。民间早有传言:几十个文件管不了干部一张嘴。吃喝招待已是财政的沉重负担,成了自律的一大顽症。倘若官员自带午餐,乃古今奇闻,媒体非炒翻天不可。所以,把自备午餐当作“国际惯例”来遵循,或领导进食堂自费与职工共进午餐,不知要省却多少关于制止公款吃喝的禁令,节约多少资金!毕竟国情不同,官员扫厕所,公仆带午餐,还不能奢望这个“国际惯例”在中国付诸实施。但,其中的节约、亲民精神,我们是可以洋为中用的啊!涉嫌侵权的为何都说是国际惯例中国消费者报康劲收取提前还贷违约金的中国银行广东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银行从2001年就将收取违约金列入购房合同里,这种做法符合国际惯例,所以银行收取违约金是有法可依的(据4月5日《信息时报》报道)。这两年,有一种怪现象,一些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霸王条款,在遭到舆论质疑后,有关人士在无法进行合理辩解的时候,往往都会抬出国际惯例做盾牌。如果认真追究下去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国际惯例并非都是全世界公认的规则,有的所谓国际惯例只不过是少数国家和地区实行的规定,缺乏代表性,更算不上什么惯例;有的是国际上过去通行的,而今早已被淘汰了;还有的所谓国际惯例在国外压根找不着,纯属子虚乌有,肆意捏造。国际惯例成为侵权者的盾牌,这与我国的法治不完善有一定关系。在《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五条第三款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未作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但究竟什么是国际惯例,该法没有说明,立法与执法机关也没有明确解释,这就给心怀不轨的经营者留下了空子。国际惯例,最早曾是我国的一条涉外工作的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按国际惯例办事”,是周恩来总理确定的涉外工作三原则。后来,随着对外开放,在许多的经贸活动中,依照国际惯例办事也成为一项商务原则。但是,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惯例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即必须是指在长期的国际经贸交往中所逐渐形成的,关于如何确定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或如何调整其法律关系的一些商务习惯做法或商务行为的规范,来源于商务纠纷的裁决实例,或者国际商业组织的文件,甚至是多边条约和国际公约,最起码也要有若干国家的法律共同支持。但是,现在国内某些人所说的许多所谓国际惯例,与这些都沾不上边。实际上,他们所说的收取提前还房贷违约金的惯例,究竟是欧盟的还是美国的,人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即便是欧盟有过,也是欧洲的而不是中国的。再从经济多元化的世界潮流来看,欧洲的惯例凭什么可以在中国这里上升为国际惯例,适合欧美的,未必适合亚洲,适合亚洲的还不一定适合中国。尊重各国风俗习惯上的差异,遵守各国的法律制度,这是一条最基本的商业规则。如果银行未与购房者事先达成一致,将收取违约金的做法列入合同,单方面收取违约金就明显涉嫌违法违规。笔者为此建议,针对一些部门和行业提出的国际惯例应设置一种司法审查制度,对于一些没有进入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公约,也没有被国际商业组织承认的一些所谓的惯例,坚决进行打假,彻底撕去其伪装,免得贻害百姓。又是国际惯例,银行生病为何让百姓埋单?霸王作风来自=shishi&i=129554在有关国内商业银行的印象中,银行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很多时候都是让咱老百姓掏腰包埋单。不过,这一次银行治“病”是直接让咱老百姓从腰包里拿钱了。这就是7月1日一些银行开始推行的小额账户收费和借记卡收费。近年来,拿国际惯例说事俨然成了“国内惯例”,国外市场经济发展毕竟走在我们前面,因此找点国外的例子来佐证自己,不是难事,也无可厚非。拿小额账户收费来说,汇丰银行在香港的确是这样干的;花旗银行在它的母国是否也这样咱不知道,但它在我国有限的经营地域内确是对存款账户设置了一个较高的门槛。但是,人家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和服务效率都是一流的,值得我国银行业学习、借鉴的地方又岂止“小额账户收费”这一点?在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上,我国的银行业是不是有点“取舍随我定”的味道?至于坚持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银行服务能力,促进科学理财,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最终是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达到社会、银行、个人三方的共赢,从国内商业银行过去的种种表现来看,这些都可以视为银行方面站在自身角度,充满良好愿望的一厢情愿的说辞。尤其是“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服务”一说,更不足为训。据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对银行而言,管理一个几百元账户的成本,与管理一个百万元账户的成本大体相当,但就二者的收益而言,则是天壤之别。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成本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而且也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问题。节省和降低成本作为收费的理由,并不充分。一个明显的道理是,银行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考虑节省和降低成本,其手段也肯定不能靠向“穷客户”收费!其实,无论是借记卡收年费,还是小额账户收管理费,都是银行如今意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病”了。病了当然就要治,也就是要整顿借记卡市场和存款账户。于是,一些银行想出了“自己生病、上帝掏钱”的“高招”。但是,问题是,银行的这些“病”是怎么得上的?能让咱老百姓支付治“病”的钱吗?这是银行的霸王作风,可狠可恼,对这种银行我们应该用脚投票。中国特色”和“国际惯例”:两块透明的遮羞布来自=shishi&i=1679422正如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预测的那样,银行终于脱下了伪善的画皮,露出了吸血鬼的真容。昨天,第一个吃螃蟹的交行首先宣布,使用银行卡跨行查询,从6月1日开始每次收费0.3元。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这标志着,从这个瞬间开始,银行卡进入吃钱时代。从银行方面公布的收费分配方案是:收取老百姓的这0.3元,银联收取0.1元,发卡行收取0.1元,收单行收取0.1元。据说以前曾经考虑收取0.2元,但3家不好平分,于是跟土匪打劫一样就商量,多收0.1元,正好每家0.1元,平均分派,江湖义气浩然冲天。使用一家银行的信用卡,到另一家银行查询,这就跟一个城市的人到另一个城市旅游,不熟悉情况问路一样。我知道日本印刷了很多汉语和日语对照的小册子,为的是方便中国人到日本问路,但我不知道如果一个中国人拿着这个小册子去问路,会不会被收取问路费呢?前几天,新闻报道了北京一个老人因不满极个别人收取问路费,尤其是收取不懂汉语的老外的问路费,愤然学习外语,免费指路,弘扬中华文明的事情,真的值得中国人为5000年的文明儿骄傲。如今,堂堂银行,却为储户来问个路而收费,不知道这中华文明在银行方面是狗屁不如,还是已经不知道中华还文明着?一个老人PK庞大的银行,谁是高分呢?众所周知,银行一个小行长的年薪也是100多万了,员工待遇更是下岗工人和农民不敢想象的,可是,就这么享受着国人20多项银行额外费用的银行,却不放过任何一个收费的机会,依然在绞尽脑汁巧立名目,就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在乎在0.3元,到了银行,可就是几千万了,现在一个高档墓穴才20多万,多收老百姓这几千万去做什么啊!昨天银行方
本文标题:“国际惯例”大忽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014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