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十四章-城市公共交通
第十四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第一节常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第二节轨道交通系统第三节BRT系统•公共交通:为社会非特定多数人群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服务的交通方式。•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固定线路的常规公共汽车、大容量快速公共汽车(BRT)、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出租汽车、轮渡、客航等。第一节常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一、常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的组成•1.公共汽车•机动灵活,适应性强,载运量大,使用最广泛。•我国按载客数量将公共汽车分为三类:–小型车:载客60~90人–中型车:载客90~130人–大型车:铰接车和双层客车,载客130~180人•天然气代替柴油,电能和氢燃料为动力。2.公交线路和线网•线路设置:应尽可能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出行条件,尽量减少城市个体出行的比例。•线路走向:应符合客流的方向,使车辆沿途载客均匀,上下车乘客接近平衡,避免过分迁就少量客流。•线网规划:与其它公共交通方式一起进行综合规划,共同担负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的责任。3.公交车站和场站设施•首末站:•枢纽站:•中间停靠站:•公交车站站距:•场站设施:停车场、保养场、大修厂、加油站、调度中心等。4.运营管理系统•包括两个方面:–运营调度计划的制定–运营调度计划的执行和监控•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自动监控系统(AVM)二、公共汽车交通的特性•适应性广•线路设置灵活•车站设置灵活•行车组织灵活三、公共交通规划•(一)规划的概念和目标•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指根据城市发展规模、用地布局和道路网规划,在客流预测的基础上,确定公共汽车车辆数、线路网络、换乘枢纽和场站设施用地等,使公共汽车客运能力满足客流高峰的需求。–战略规划:20年以上–远期规划:5~20年–近期规划:3~5年•原则:近期宜细,远期宜粗。(二)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的框架•1.规划目标分析–规划的项目背景、依据、宗旨、原则和策略•2.规划内容–交通调查、综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评价•3.规划检验–事前检验和事后检验•4.规划实施–实施内容、实施的政策保障情况、实施时间计划表(三)公共交通线路网的技术指标•1.线路网密度•有公共交通线路通行的街道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规划密度,在市中心区一般为3~4km/km2,城市边缘地区为2~2.5km/km2。LF•2.线路长度•市区单程长度一般为8~10km,不超过13km,或车辆运送时间30~40min的行程。大城市直径和郊区线路不宜超过60min的行程,中小城市郊区线路不宜超过40min。•3.站距•线路长度相同时,站距长,则站点较少,进出站加速时间损失较小,运行速度较高,节省长站距乘车时间。但站距长增加乘客步行到站的时间。•确定站距应考虑居民出行费时最少,求出最佳站距。•站距大小还受道路系统、交叉口间距、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规定等制约。•4.站位•在路段上的站位:纵向应沿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20~30m。•在交叉口附近的站位:离停车线有一定的距离,便于乘客换乘。•5.线路的非直线性系数•公交线路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之比。–棋盘式街道网–辐射式街道网–圆环形街道网•6.居民出行时间•步行时间、候车时间、乘行时间、换车时间•7.公共交通换乘系数•衡量乘客的直达程度。大城市不应超过1.5,中小城市不应超过1.3。•8.线路重复系数•营业线路总长度与线路网长度之比。在公共交通发达的城市一般在1.25~2.5之间。+=乘车出行人数换乘人次换乘系数乘车出行人数四、道路交通条件对公共汽车运行的影响•影响地面公共交通车辆正常运行的因素:•雨雪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未设公共交通专用车道的道路上•路口不实行公共汽车优先通过•没有公共汽车专用道也无港湾式停靠站五、改善公共汽车交通服务的措施和政策•车辆技术的改进措施•公交优先管理技术–路段优先–交叉口优先•公交优先政策六、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车辆定位技术•站台信息显示系统•车内信息显示系统•收集公交信息服务系统•智能化收费系统第二节轨道交通系统•一、概述•1863年伦敦修建第一条地铁,目前开通地铁的城市已达100多个。•中国地铁始建于1965年;目前已建成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重庆、香港、中国台北、上海、广州、南京和深圳;准备或正在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有:武汉、长春、沈阳、大连、杭州、成都、郑州、西安等。•北京1号线地铁是中国第一条地下铁路,1969年试运行。•上海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示范线。•香港地铁开通于1979年,是中国第三个拥有地铁的城市。二、轨道交通系统类型及特点•轨道交通类型主要有:地铁、轻轨和市郊铁路。三、轨道交通的技术经济优势•节约时间•速度快、运能大•减少交通事故•占地少•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第三节BRT系统BusRapidTransit快速公交系统私人小汽车与公交的对比一、BRT的概念与定位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简称BRT,就是在大型巴士的基础上特别设计的交通系统,以实现轨道交通的机动性和速度。BRT=常规公交车+轨道交通服务BusRapidTransit•BRT系统起源于南美,在国外已有50~60年的经验,是一种介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新型公交客运形式,既有轨道交通固有的快速、大容量的特点,又保持传统公共汽车便利性和经济性的特点。•BRT的特殊作用,主要是填补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之间的服务薄弱范围。“BRT之父”杰米·勒纳•杰米·勒纳,巴西人,建筑师出身。他曾获得法国政府的奖学金,在巴黎建筑科学暨技术中心进修学习,还在图卢兹短期工作。1965年进入库里蒂巴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始参与城市规划工作。他在担任巴西库里蒂巴市市长期间,与沃尔沃公司合作创造了巴士快速交通系统,因而被称之为“巴士快速交通之父”。由于政绩突出,杰米·勒纳获得库里蒂巴市民的广泛支持。他连续当选三届该市市长和两届州长,被许多知名国际媒体关注并报道。•起源于巴西库里蒂巴市的巴士快速交通(BRT),现在已被视为全球公共交通系统中最有效的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巴西库里蒂巴市库里蒂巴市是巴西东南部巴拉那州首府。市区面积432平方公里,加上郊区面积为1.35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30万人,属于中等城市。库里蒂巴每千人平均拥有小汽车300辆,而城市70%的居民采用巴士快速交通方式。在杰米·勒纳担任该市市长期间,这座城市因为创建了巴士快速交通系统而成为世界知名城市。1994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推荐库里蒂巴市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等大都市为最适宜人居的城市。BRT的定位:•BRT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BRT应用于地铁或者轻轨的延伸•BRT成为轨道交通建成前的过渡•BRT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融为一体二、BRT的组成•专用车道–公交专用路–公交专用道–公交车与合乘车共用车道•专用车辆•铰接式大容量、多门、低地板,双层、双铰接等。•公交车与合乘车共用车道:规定公交车或凡是有二人或三人以上的合乘车辆可以享受行驶专用车道的权利,家世单人车驶入专用车道,警察看见就要罚款。•专用车站•封闭式、站台外售票、行车信息服务,站台与车辆地板齐平,引导乘客在车门位置候车等。•信息管理系统•交叉口信号优先、车辆定位系统、公交车和车站的信息系统BRT特征1—专有路权各式各样的公交专用道BRT特征2-现代化的公交车辆大容量环保低底盘多门、宽门BRT特征3—水平登车BRT特征4—醒目车站+车外售票巴西库里蒂巴的BRT车站和车下售票BRT特征5—交叉路口优先BRT特征6—乘客信息BRT乘客信息系统车队管理系统三、BRT的优势1、造价低、建设周期短•就造价而言,地铁6~7亿元/km,轻轨2~3亿元/km,快速巴士系统2000~7000万元/km;•单条线路从立项到完工的时间,地铁8~10年,轻轨4~6年,快速公交1~2年。2、速度快、灵活性好运营速度一般在20~35千米/小时;3、运送能力大、污染小、能耗少BRT单向每小时运送1.5万~2.5万人次,与中运量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相当;4、安全性高、对用户友好•库里蒂巴市综合公共交通系统由6个层次不同功能的公交系统构成:红色为大容量快速线,有6条,总长74km;灰色为小容量大站快车线(小飞快),有18条;绿色为区间线,有7条;橙色为区内线,有21条;黄色为普通线,有97条;白色为服务弱势群体的特别线,有2条。其中,6条红色大容量快速线BRT系统是整个公交网络的骨干,红色与灰色线构成公共交通的快速系统。所有层次的公交线均可在公交专用道上行驶。5、带动城市的建设库里蒂巴五指状城市的形成库里蒂巴TOD模式•6.充分利用现有公交运营管理经验BRT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杭州的BRT四、BRT的规划设计•选择合适的客流走廊和可行的道路•因地制宜规划BRT专用道–道路中央–双向都设在道路一侧–双向分设道路两侧•选择适宜的车站形式五、BRT的运营•BRT线路的服务形式•BRT的售票系统•BRT的发车机制•BRT的运营管理体制•BRT的运营保障体系
本文标题:第十四章-城市公共交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10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