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弗莱《批评的剖析-》第一篇-历史批评
1第一篇历史批评:模式理论总体框架其一、虚构型模式和主题型模式p35p36p53P53是由批评史中存在的两种文学观之不同相对应的。侧重虚构的美学的亚里士多德把文学当成产品侧重主题的创造的朗吉努斯把文学看成过程其二、悲剧虚构型模式。喜剧虚构型模式。P7分类标准:虚构作品中主人公与社会的关系。主人公与社会隔膜:悲剧虚构型模式。主人公与社会和谐:喜剧虚构型模式。第一部分:引论虚构型模式。这一部分讲述虚构作品中三种分类标准和一对术语:一、亚里士多德的分类:p3(一)、分类标准:作品中人物的不同标准。(二)、细分:1、人物比我们好(狭隘的道德观念spoudaios比喻意义:重)2、人物比我们坏(狭隘的道德观念phaulos比喻意义:轻)二、弗莱的分类之一:p4,5,6(一)、总体分类标准:虚构作品中人物行动的力量,前四种行动力量的具体表现为:主人公和作品中其他人,主人公和其所处环境。关照时间维度:欧洲虚构作品在过去的一千五百年间。(二)、具体细分:1、神话模式神话(1)、细分标准:性质上比其他人优越,也比其他人的环境优越。(2)、时间跨度:中世纪以前。(3)、主人公:神。(4)、虚构型模式:神话模式。2、浪漫故事传说、民间故事、民间童话。(1)、细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和他所处的环境优越。(2)、时间跨度:中世纪至文艺复兴前。(3)、主人公:浪漫英雄。(4)、虚构型模式:浪漫故事。23、“高模仿”模式史诗、悲剧(1)、细分标准:虽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优越,但无法超越他所在的自然环境。(2)、时间跨度:文艺复兴时期至笛福时期前。(3)、主人公:领袖。(4)、虚构型模式:“高模仿”模式。4、“低模仿”模式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1)、细分标准:既不比其他人优越,也不比他所处的环境优越。(2)、时间跨度:笛福时期至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开端与结束比英国早五十年。(3)、“主人公”:喜剧和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主人公”。(4)、虚构型模式:“低模仿”模式。5、“反讽”模式(1)、细分标准:某人比我们自己在能力和智力上低劣等更多自由的标准。(2)、时间跨度:过去的一百年间。(3)、“主人公”:某人。(4)、虚构型模式:“反讽”模式。6、模式分类例外:例外之一:凡是在信仰一种具有神话性质的和多神论的宗教的地方,神话、浪漫故事和高模仿很难分开。而在宗教就是神学并且把神性和人性区分的一清二楚的地方,浪漫故事能够较为明确地区分开来。例外之二:古希腊古罗马世界的后期,无力摆脱带有神性的领袖这一现象与低模仿和反讽模式的发育不全有很大关系。后两者的胚芽到古罗马的讽刺作品中才开始出现。三、弗莱分类之二p7(一)、分类标准:虚构作品中主人公与社会的关系。“悲剧的”(tragic),“喜剧的”(comic)指的是情节的形态,非单指两种戏剧形式。(二)、主人公与社会隔膜:悲剧虚构型模式。(三)、主人公与社会和谐:喜剧虚构型模式。四、一对术语:素朴文学与成熟文学p6“素朴”(naive):原始的或通俗的文学“感伤的”(sentimental):后期对早期模式的再创造。例:浪漫主义是浪漫故事的“感伤的”形式,童话是民间故事的“感伤的”形式。第二部分:悲剧虚构型模式五种悲剧虚构型模式:一、神话模式:p8希腊神话中的酒神故事,一位神被排拒于三位一体的神的社会之外。3悲剧感情活动的两个方向:怜悯和恐惧。P11二、浪漫故事:p91、浪漫主人公:死亡不可避免的自然事实,贝奥武甫之死、罗兰之死、亚瑟王之死,哀歌式情绪。2、哀歌局部特点:哀伤的情绪,伴有广泛的、听天由命的、忧郁的情绪,或感慨时光流逝或为旧秩序易位于新秩序而哀伤。3、浪漫故事中悲剧感情活动:p11(1)朴素的浪漫故事:吸引同情对读者而言是在内部交流感情,由此其特征是把怜悯和恐惧当成快感的一种形式加以接受。一定距离之外的恐惧或恐怖变成冒险;骑士般救援的主题。身旁的怜悯或恐惧变成离奇;温馨轻松的魅力。没有对象的恐惧或惊怕苦恼变成默默的忧郁;创造性的梦幻。(2)成熟的浪漫故事:形式方面的特征不太明显。不可避免的死亡在起作用,离奇被迫退入背景之中。三、高模仿模式(中心地位):p101、主人公:必死是一个社会的和道德的事实。2、局部特点:将英雄格调和反讽混合在一起,处于近似神的英雄主义和过于常人化的反讽两者正中间。净化概念(catharsis)p113、高模仿模式中悲剧感情活动:p12恐惧和怜悯各自变成了正面和负面的道德判断,此种道德判断与悲剧(行动的必然结果)有关但并非是它的中心。悲剧错误(hamartia)p12《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考地利亚。四、低模仿模式:p121.低模仿模式中悲剧感情活动:怜悯和恐惧没有清除,像哀伤感一样在外部交流。外部,内部:p11,p12注解。P34。p55。2.哀婉剧:中心人物:一个妇女或一个孩子或两者。哈代的苔丝,詹姆斯的戴茜·密勒。特征:牺牲者的默默无言,阴森森的感情,别具一格。哀婉艺术的基本思想:将与我们处在同一水平上的个体从一个社会团体中排出出去,而这个个体则努力想使自己属于这个社会团体。成熟的哀婉艺术研究被孤立的心灵。阿拉松(alazon)名实不符者。3.恐怖戏:同样具有哀伤味。希斯克利夫、西蒙·莱格里等,与柔弱而具有德性的某些人物相比,后者一般是前者淫威下的无望的牺牲品。五、反讽模式:p151、反讽模式中悲剧感情活动:反讽艺术避开所有的明确的道德判断,不产生怜悯和恐惧。2、悲剧的反讽是对悲剧性的孤独的研究。3、悲剧反讽的中心原则:主人公不管遇到什么样不寻常的事都应该在结果上与他的性格不协调。44、典型牺牲者:替罪羊(pharmakos或scapegoat),他既不是无辜的,也不是有罪的,说他无辜是指他得到的报应远远超过他所做的任何过失;说他有罪则指他是有罪的社会的成员。六、总结:p18(一)悲剧中心人物:悲剧中的不协调性和不可避免性结合在一起,将它们割裂开来就成了反讽的对立两级。卡夫卡《审判》。不可避免性反讽的原型是亚当,对人类生活的不协调性的反讽。不协调性反讽的原型是基督,从人类社会被排挤出去的完全无辜的牺牲者。两者之间的悲剧中心人物,他的原型是普罗米修斯,人性神性互相作用,是人,含有英雄成分。(二)解释某些现代文学中令人困惑的事实:反讽本来起源于低模仿,它始于现实主义和不动感情的观察,从这点出发,它在照直地走向神话,其中已经隐约地重新显现出牺牲仪式和将死的神的轮廓。五个模式的演进构成了一个圆圈,在反讽中神话重现,卡夫卡,乔伊斯,亨利·詹姆斯。第三部分:喜剧虚构型模式一、神话模式:p20喜剧的主题是社会的整体化,社会接纳一个中心人物的故事,神话喜剧是阿波罗,讲述一个英雄被一个神的社会所接纳的故事。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接纳主题表现为考验才能入门的神的故事。基督教文学中,拯救的主题,或者是升天主题。二、浪漫喜剧:p20牧歌:逃离社会,农村生活理想化;对动植物关系密切(和哀歌之相同点)三、高模仿喜剧p20阿里斯托芬的旧喜剧:中心人物在强大的对立面的利齿下建立他(她)自己的社会,英雄的凯旋。旧喜剧中喜剧感情的净化:同情和嘲笑。喜剧英雄的胜利和其同时代的悲剧一样,是英雄的和反讽的混合。四、低模仿喜剧p211、米南德的新喜剧中的喜剧形式:一对青年男女之间的风流韵事,为父亲阻挠,情节意象不到的转折而如愿以偿。2、家庭喜剧:以灰姑娘的原型为基础。五、反讽喜剧:p23(一)、主题:从社会的视角把替罪羊赶出去。(二)、侦探小说的套式:一个猎手怎样搜寻一个替罪羊并将其清除。5(三)、反讽喜剧的四种形式:1、广告和宣传。2、对情节剧套式的理智化嘲仿。3、情节剧精神本身的反讽喜剧。4、世态喜剧,描写一个热衷于势力和诽谤的、由会说话的猴子组成的社会。六、总结和延伸:(一)、文学术语较为灵活的意义p291、“浪漫的”(romantic)“现实的”(realistic)每一部作品与它的后继者相比都是“浪漫的”,而与它的先行者相比都是“现实的”。2、“自然主义”作为虚构作品的一种门类很想侦探小说,原因:它以地道的模仿开始,力图按生活本来的面目来描绘生活,必然以反讽作为结束。(二)、虚构作品的作家如何进行选择的原则:运用鬼魂的例子。P301、神话中,鬼魂和活人之间没有区别。2、浪漫故事中,鬼魂属于和活人不同的异类,并不引起惊愕。3、高模仿作品中,鬼魂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可怕和神秘的生灵。4、低模仿作品中,鬼魂不可以进入。5、反讽作品中,鬼魂又开始作为分裂人格的一个方面回归到作品中。(三)、重新组合五种模式。P31当一种模式构成一部虚构作品的基调时,其他四种的之一或者所有的四种可能同时存在吗,伟大作品里的精微之处来自于诸种模式相反相成的搭配。即,一部艺术品有两个基本的事实,一方面它与自己的时代有共通之处,另一方面又与我们的时代有共通之处,这两方面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四)历史循环理论。反讽向神话回流:五种模式的关系。P32,p331、五种模式中模仿倾向本身:惟妙惟肖和准确无误的倾向文学的两极之一。关于神祗的神话消融到关于英雄的传说之中;关于英雄的传说消融到悲剧和喜剧的情节之中;悲剧和喜剧的情节或多或少消融到现实主义作品的情节之中。这些变化是社会有关环境的变化,讲故事的结构原则通过它们仍保持不变。2、可以把浪漫的、高模仿的河低模仿的模式看作一系列移位的神话,或者好所是一系列情节套式或相继向与神话相对立的一极即真实转移,一直变为当代反讽样式,再开始向神话回流。第四部分:主题型模式一、亚里士多德诗歌的六方面:韵律(melody)辞藻(diction)场景(spectacle)6托密斯(mythos)或情节(plot)依托斯(ethos)包括人物(character)及其背景(setting)思想(dianoia或thought)“主题”(theme),着力表现这种理想或理念的文学可称为主题型文学。二、内向虚构与外向虚构:内向虚构作品:描写英雄及其社会。小说,戏剧。外向虚构作品:勾划作者与作者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散文,抒情诗。三、主题型文学分类。(一)、说明:侧重虚构和强调主题并不能割裂,只是侧重点不同。P35,p531、诗人像一个个体那样写作,把孤立的个人的诗歌称为“抒情诗”。插曲型。2、诗人专注做社会的代言人,把此类称为有“史诗”倾向。百科全书型。(二)、主题型模式中两条重要的原则。P391、全部幻想的内容是具体表现在一种百科全书型的形式之中,这种幻想的内容是所有的神话诗人全部相信的,而这种形式可以由一个有充分学识和灵感的诗人来尝试,也可以为一种具有充分的文化共同性的诗派或传统所采用。2、在任何一种模式中,都可能有打量的各种各样的插曲型形式的存在,在每一种模式中,我们队待定的插曲型形式加上特殊的意义,这种插曲型似乎是从百科全书型的形式那里派出来的。四、五种虚构模式和两种主题型形式的集合分类。(一)神话模式:p401、百科全书型主题:使神话成为神圣的经文般的东西。2、插曲型主题:典型的插曲型产物是神谕。(二)、浪漫故事:p401、百科全书型主题:这类浪漫故事中的百科知识被神圣地认为是同神的知识相类似的关于人的知识。当做教诲故事的诗歌模式。2、插曲型主题:意识边缘的主题,诗的精神感觉从一个世界走到另一个世界,或同时意识到两者。(三)、高模仿模式:p421、百科全书型主题:爱国的和宗教观念连结起来的民族史诗。2、插曲型主题:向心凝视的主题,心向情人、朋友,敬奉神祗等。文学柏拉图主义。(四)、低模仿模式:p441、百科全书型主题:构建神话的史诗。《浮士德》2、插曲型主题:对主观精神状态的分析或表现。卢梭,拜伦。(五)、主题型反讽:p461、百科全书型主题:用事例和历史所展示的广大的全景做比较。2、插曲型主题:纯粹的。稍纵即逝的幻象,是美感的或永恒的片刻……p463、主题型反讽的一般定式:摒弃省略的标志,摒弃直白呼叫,增加对定冠词的使用。(一些类似技巧的细节。)五、历史循环理论:p48(一)例证:韩波里尔克尼采叶芝乔伊斯维科(二)五种模式的内在关系。1、一种后来的模式最强烈地反对紧挨着的父辈的模式
本文标题:弗莱《批评的剖析-》第一篇-历史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18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