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方法研究尽管他们研究的角度不同,所提出的概念也有所差异,但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可以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低碳经济实质上强调的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强调从石化燃料为导向的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归根到底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总结传统产业的发展途径,多是“先大力发展高碳排放产业,不惜资源、环境代价,迅速带动经济发展,再来费力采取措施实施碳减排”这一模式。而“低碳产业”从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中转变过来,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国内外都在积极开展实现低碳经济的研究,无论是在大的宏观(如:全球、国家)层面,还是小的微观区域(如:省)层面,都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研究总结出实现低碳经济,主要有四大途径:基底能源发展低碳化、经济产业结构低碳化、技术支撑低碳化和社会生活方式低碳化。后发优势较为明显,所谓后发优势,是经济后发展区域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中所拥有的特殊优势,可以吸取发达区域已经历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经验和教训,设计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这种优势不是由后发展区域通过自身努力创造的,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崇明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的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CO2排放可分为自然排放和人工排放,人工排放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CO2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质燃烧等,其中化石燃料消耗所排放的CO2占95%以上。。由于本研究主要是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所以以化石燃料消耗为主要碳源,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这与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高度一致的。另外,低碳经济在实质上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机制,要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根本转变的技术经济特性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能减排、提高能效、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建设“两型社会”等做法是一致的,显然低碳经济的发展无疑会有助于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低碳经济: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之基础——兼谈中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完善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刘欢牛琪王建华)中国26日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前夕提出“清晰的量化目标”,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将对大会的预期结果产生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中国提出清晰量化指标,已远远超出了‘巴厘路线图’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显示了中国力促哥本哈根大会取得成功的认真态度,以及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重大承诺。”知名气候变化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说。“发达国家在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减排强度的。”他说。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中国社科院的国际关系学者陶文钊也表示,中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了切实可行的自主行动,首次对二氧化碳提出量化的减排目标,“是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风范”。减排目标:2020年森林面积比05年增4千万公顷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15%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1)经济发展阶段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压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也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下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将面I临强制性的减排要求。它们一方面会挖掘自身的节能潜力,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而另一方面会向海外开拓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外购”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增加企业利润,弥补因为在国内履约而造成的损失。面对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界的工业基地;虽然得到了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取得了经济增长,但代价也不可忽视。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物理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而且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宗耐用消费品一旦投入,其用期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这样投入的资金便被“锁定”(1ock—in),立即更换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当未来中国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6%,仅次于美国。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强烈。另外,欧洲和一些国家很可能会根据中国一些工业出口产品的排放来制定一些标准,以形成绿色壁垒,中国钢铁产品以及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产品可能将最先受到压力。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2)我国处于粗放型“高碳”发展模式数字显示,2005年我国的GDP是1.6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9%,但是我国石油的消耗占全球石油消耗总量的31%、煤炭生产消耗占全球煤炭消耗总量的41%、水泥消耗占全球水泥消耗总量的36.8%。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比较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许多环境和社会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低碳经济: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之基础——兼谈中国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完善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经济活动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的低碳发展研究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中国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一直居世界前列,图1是EIA公布的我国1980—2005年化石能源消费产出的碳排放,在1990-2001年,我国CO2排放量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目前,我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30年,我国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高碳模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就国内而言,‘高碳模式’将会严重制约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是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研讨会上说这番话的。在他看来,“高碳模式”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阶段,支撑重工业的是能源。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不断大幅涨价,我们获取的代价越来越高,依存度越来越高,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差,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第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情况下,“碳排放”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打压和限制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第三,从国际来讲,“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过去大家争夺的是土地、石油、煤炭、矿产等,将来就会争夺碳排放权。而现在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位于产业链低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较大比例。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五分之一,这将挤占本土战略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第四,从社会角度看,高碳排放和其他伴生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已经造成严重后果。据多项社会调查显示,环境污染已经和腐败、贫富差距扩大一起,跃升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前几位因素。“碳排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3)能源安全考虑在主要能源煤炭方面,中国仍然依赖于国内供应,但国内石油供应有限,中国每天进口大约350万桶石油,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中国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日本或欧洲人均消耗量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数字正在增加,且在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正随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增长。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权威预测,尽管中国在能源生产上取得重大成果,但未来其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进口将日益上升。到2030年,中国可消耗多达38亿吨油当量(2008年消耗约19亿万吨油当量),其中包括24亿吨煤及8亿吨石油,大部分石油将依赖进口(约每天1300万吨)。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考量1,能源安全。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对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的态势.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由于巨大的能源消耗,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虽然中国非常注重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但国内替代选择方式有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改变。考虑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石油进口的过度敏感,以及根据西方国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时期的经验,中国必须重视能源供给安全。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4)资源缺乏2,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却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步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需求压力增大,粗放型经济快速增长使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进一步紧张,如石由供应不足,水资源短缺,电力紧张等问题。从统计数据来看,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5.5%,但能源消耗、钢材和水泥消耗却分别占世界的15%、30%和54%。据预测,到2020年,在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45种矿产资源中,可以保证的有24种,基本保证的有2种,短缺的有l0种,严重短缺的有9种。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以我国目前的增长速度和生产规模,依赖国际市场购人大量资源来支持粗放型增长是不切实际的。中国不能无限度地利用国际市场.这就要求在加强对国内资源开发和国外资源利用的同时,更要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标题:低碳经济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5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