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7-1-1《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之一(06)
1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之一参用大纲:《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2006年9月修订)使用教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一、二册使用年级:2006级《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先秦文学部分)袁行霈主编何永福编写大理学院文学院2006年9月2*总绪论总绪论(2学时)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史基本构成要素和了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理解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特点,这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前提,也是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分期方法和特点,重点了解三古七段说的分期法,为以下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提供宏观的把握。二、重点和难点:理解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内外部因素,掌握三古七段说的分期理由和分期特点。三、具体内容:第一节文学史的形成过程一、文学史观念(一)文学史概念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作品,文学史就是以语言文字表达的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为本位,来阐述文学发展的历程。(二)文学史构成要素1、文学史的主体、核心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及文学创作主(作家)。2、文学史的两翼(1)文学鉴赏、文学批评(2)文学传媒二、古代史料中关于文学史的评述资料1、历代有关文体的材料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最早关于辞赋发展经历的记述。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关于诗歌发展的记述。2、历代有关作品目录的记述刘歆的《七略》是我国最早的目录资料,共辑录古籍13200册,对汉代学术演变有所评价。《汉书·艺文志》确定了经史子集的划分体例,对后世文体分类产生了深远影响。《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的“小说”是指“残丛小语”“街谈巷语”,但后来成了文体名称。《隋书·经籍志》对隋书收录的经籍资料进行评价。3纪昀的《四库全书·目录摘要》分经史子集四类收录,是古代目录的集大成。3、历代有关诗文评价的资料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时序”各章阐述了文学发生论,提出了著名的“物感说”。钟嵘的《诗品》对两汉以来的文人五言诗进行了详细的评论,这既是我国第一部诗歌专论,也是第一次从纯文学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评价。宋代以来的各种“诗话”、“纪事”,记录诗歌创作中的典故佚闻和诗词鉴赏。历代书信、序跋中有关的文学评论。4、有关选学的资料梁朝萧统《文选》明代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全九册),三秦出版社,主编:高海夫,1998年9月1版)明代毛晋《宋元六十种曲》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三、文学史专著的诞生1、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1910年日本宏文堂印刷)(1)作者在京师大学堂任国文教员时编写的讲义,用纪事可本末体为线,分文体叙述。(2)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专著。2、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年著,1957年12月修订一版)(1)第一次从纯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发生发展过程。(2)第一次提出分段说(三期:古代:西晋以前,纯中国本土文学;中世:东晋,佛教文学输入始;近代:明嘉靖至新文化运动,俗文学发展时期)。(3)成为后来各种《中国文学史》编撰的母本。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三册本《中国文学史》(1962年7月一版)。(1)材料翔实。(2)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全面地介绍分析我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评价允当。(3)问世以来,一直是我国高校文科的主要教学用书。4、游国恩、萧涤非等主编的四册本《中国文学史》(1963年7月一版)。(1)代表了解放以来中国文学史的基本文学评论观点。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重点)4一、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1、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2、民族矛盾(华夷之辨)3、地理环境的影响(南北文化的差异)二、影响中国文学发展的内部因素(一)文学要素的差异1、文体的差异(1)不同文体成熟的时间有先有后(2)不同文体发展的过程有差异2、朝代的差异(1)不同朝代主流文体不同(2)不同朝代审美倾向不同3、区域的差异(行政区域)(1)不同朝代文学创作中心的差异(2)不同地域的文学性特征的差异(二)文学要素之间的相反相成1、雅俗之间的相反相成2、文体之间的相反相成3、复古与革新之间的相反相成4、文道之间的相反相成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一、上古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一)先秦文学的特点1、文学形态表现为一种综合性2、战国后期创作主体由群体向个体转变(二)两汉文学特点1、创作主体的处境发生变化:出现文学群体2、诗歌体制的创新3、形成以大为美、铺张扬厉的文风二、中古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成熟时期(三)魏晋至盛唐时期的文学特点51、文学创作的个性化与作家人格的相互融合2、诗歌创作取得独尊的地位3、形成众多的文学创作集团和文学思潮(家庭文学集团、宫廷文人集团;建安诗歌、永明体)4、玄学、佛学的渗透,使文学创作出现了多姿多彩的特点(四)中唐至南宋时期的文学特点1、创立了一种新的散文文体——古文2、出现了一种新的韵文体式——词3、出现了一种新的叙事文体——话本4、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审美倾向(1)由中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2)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文学作品文论化倾向明显,化俗为雅(五)元初至明中叶时期的文学特点1、叙事文学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2、文学传媒手段大大增多3、文人纷纷转向通俗文学创作三、近古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六)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潮更迭,流派纷呈2、作品众多,各擅巅峰(七)鸦片战争以来的文学的特点1、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救亡图存,求新变异的观念成为文学创作的基调2、新的文体(报刊小说)和新的叙事技巧(写实)的出现*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4学时)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对掌握先秦文学的主要特征有个总体把握,为以下各章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掌握先秦文化经历了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的嬗变过程,文学也经历了远古时代传说时期文学(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时期,明确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并打上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二、重点和难点:6本章重点在于介绍先秦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使学生充分认识文学发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充分阐述先秦文化由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及伴随文化的变迁文学发展的变化状况,从而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学文化学的研究视角。三、具体内容:第一节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一、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前的一切文学现象,主要包括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先秦散文、先秦诗歌等文学类型。二、先秦文学的形态划分1、口传文学(原始歌谣、神话传说)2、书面文学(甲骨文、钟鼎铭文、先秦诗歌、先秦散文)三、先秦文学的分期及其特点(一)传说时期及其文学特点1、口头性2、综合性(1)原始歌谣的歌、舞、乐结合的特点(2)神话传说的社会生活内容、宗教情感、哲学、自然科学结合的特点(二)两周、春秋战国时期及其文学特点1、集体创作的特点2、应用性与文学性的合一性特点3、文史哲的合一性特点第二节先秦文化演变与文学创作主体的变迁一、传说时期原始文化——民众——歌谣、神话传说人为巫史、集体口头创作、集体口头流传二、夏商时期巫文化——巫史——占卜辞殷商文化的代表是巫,巫文化包括史和巫两部分。三、两周时期及春秋初礼乐文化——贵族——诗经、尚书周公改制: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殷商重鬼神,成周重人事。《诗经》是礼乐文化的表现,《尚7书》是历史借鉴的作用。四、春秋末及战国时期诸子文化——士——散文、楚辞春秋以来士阶层的扩大,士的来源复杂:一是没落贵族,二是平民而受学者,三是周代的列士。不同士,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观点。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2)一、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神话的有关知识,认识神话的价值和意义。二、重点和难点:重点讲授中国神话所蕴涵的上古社会文化风貌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认识神话作为原始宗教文化下的文学特征,发掘神话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具体内容:上古文学指的是原始时代的文学,它包括原始歌谣和神话两部分,二者都是先民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时创作的,在其产生和早期传播中都具有集体性、口头性特点,到了文字时代才逐步予以录载。上古神话比歌谣更富于文学性和浪漫主义色彩,对我国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刻,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武库和土壤。第一节原始歌谣一、原始歌谣的生产与保存沈约《宋书·谢灵运传》“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原始歌谣,只有《弹歌》(《吴越春秋》)、《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候人歌》(《吕氏春秋·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的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二、原始歌谣的分类及内容我国现存原始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劳动歌谣。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如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限渴望。2、祭祀歌谣。这类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8的原始宗教意识。又可分三种:第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第二种是咒语式祭歌,表现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愿,他们相信可以凭借语言的力量喝令、胁迫神祗服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害的侵扰。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又如《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第三种是颂歌。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限依恋和向往的深情。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情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3、婚恋歌谣。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另外如《咸》卦爻辞“咸:亨,利贞,取女吉。初六:咸其拇。六二:咸其腓,凶,居吉。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五:咸其脢,无悔。上六:咸其辅,颊,舌。”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强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周易·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4、战争歌谣。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情况。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归来情景的。三、原始歌谣的艺术特征原始歌谣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原始歌谣绝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时出现的。《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原始歌谣第二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原始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活。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
本文标题:7-1-1《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上)之一(0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27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