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1、路线平面: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2、路线纵断面;沿道路中线的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在立面上的投影即是路线的纵断面3、路线横断面;道路中线上任意一点的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横断面。1、路线设计:指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2、路线平面设计:在路线平面图上研究道路的基本走向及线形的过程。3、路线纵断面设计:在路线纵断面图上研究道路纵坡及坡长的过程。4、路线横断面设计:在路线横断面图上研究路基断面形状的过程1)极限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2)一般最小半径.各级公路按设计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舒适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4)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圆曲线半径较大时,离心力就小,可以不设置超高,而设置与直线段相同的双向横坡的路拱形式1、平曲线:在平面线形中路线转向处曲线的总称,包括圆曲线和缓和曲线。2、圆曲线:道路平面走向改变方向或竖向改变坡度时所设置的连接两相邻直线段的圆弧形曲线3、缓和曲线:平面线形中,在直线与圆曲线、圆曲线与圆曲线之间设置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1.行车视距定义:为了行车安全,驾驶员能随时看到前面相当远的一段路程,一旦发现前方路面上有障碍物或迎面来车,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这一必需的距离称为行车视距(1)停车视距:指驾驶人员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后,采取制定措施使汽车在障碍物前停下来所需要的最短距离(2)会车视距:在同一车道上两对向汽车相遇,从相互发现时起,至同时采取制动措施使两车安全停止,所需的最短距离。(3)错车视距:在没有明确划分车道线的双车道道路上,两队向行驶的车辆相遇,发现后即采取减速避让措施安全错车所需的最短距离。(4)超车视距:在双车道公路上,后车超越前车时,从开始驶离原车道之处起,至可见逆行车并能超车后安全驶回原车道所需的最短距离。(4)动力因素.在海平面上,满载的情况下,汽车行驶中克服道路阻力和惯性阻力的能力。表明了爬坡及加、减速的能力,反映了汽车的重要行驶性能1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沿法向的垂直剖面,它是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所组成的地面线:是表征地面起伏变化的线设计线:是根据技术标准确定的不同构成部分及其宽度和横坡度的规则线1路拱:为了利于路面排水,将路面做成由中央向两侧倾斜的拱形1、超高:为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于内侧的单向横坡的形式1、选线定义: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的全过程。3、卵型;用一个回旋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4、凸型;两个同向回旋线间不插入圆曲线而径相衔接的组合五)复合型;两个以上同向回旋线间在曲率相等处相互连接的线形。六)C型;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线形组合平曲线最小长度一般情况以6秒行程控制圆曲横向力系数越大,则汽车行驶的稳定性越差。线的最小长度一般要求有3s的行程。停车视距构成1)反应距离2)制动距离3)安全距离牵引力必须等于各项行驶阻力之和,这是汽车行驶的必要条件,附着条件是汽车行驶的充分条件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主要有三个因素限制,即汽车行驶的缓和冲击、行驶时间、视距要求。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主要包括:行车道、分隔带、绿带及人行道。公路横断面组成1行车道2路肩3中间带4边坡5边沟路拱的形式: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折线形影响道路的主要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地质条件、土质及植物覆盖等沿溪线布线要点为:河岸选择、线位高度选择、跨河地点选择一)直线的优点1、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2、通视条件好;3、便于测设;4、汽车在直线上行驶受力简单,方向明确,操作简易。二)直线的缺点1直线线形多难与地形相协调,长度不当,破坏线形的连续性,也不与线形设计自身协调。2过长的直线易使驾驶人感到单调、疲倦。3难以目测车间距离。一)宜采用直线线形的路段:(1)不受地形、地物限制的平坦地区或山间的开阔谷地;(2)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的农耕区等以直线条为主的地区;(3)长的桥梁、隧道等构造物路段;(4)路线交叉点及其前后;(5)双车道公路提供超车的路段。二)当采用长的直线线形时,应注意的问题(1)在直线上纵坡不宜过大,因长直线再加下陡坡更易导致高速。(2)长直线与大半径凹竖曲线组合为宜,可以使生硬呆板的直线得到一些缓和。(3)道路两侧过于空旷时,宜采取植不同树种或设置一定建筑物、广告牌等措施,以改善单调的景观。(4)长直线或长下坡的尽头的平曲线,除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必须符合规定外,还必须采取设置标志等安全措施。一)圆曲线的特点1、任一点的曲率半径常数,曲率常数。2、任一点都不断改变方向,比直线更能适应地形的变化3、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受到离心力的作用,往往比直线上行驶多占用道路宽度。4、汽车在小半径圆曲线内侧行驶时,视觉条件差。视线受到路堑或其它障碍物的影响较大。5、可循性好、线形美观(一)在确定圆曲线半径时,应注意:(1)一般情况下宜采用超高为2%~4%的圆曲线半径(2)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应采用大于或接近于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3)地形条件特殊困难而不得已时,方可采用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最小值”。(4)应同前后线形要素相协调,使之构成连续、均衡的曲线线形。(5)应同纵面线形相配合,必须避免小半径圆曲线与陡坡相重合。三、最小曲线长的控制理由1、操纵安全,汽车在曲线上行驶,若曲线短,则驾驶员操作方向盘频繁而紧张,高速行驶下是危险的。2、减小离心力的变化率3、当偏角很小时,产生错觉三、缓和曲线作用1)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旅客感觉舒适2)超高及加宽过渡3)曲率连续变化,便于车辆行驶4)与圆曲线配合得当,增加线形美观缓和曲线的形式1)回旋线2)三次抛物线3)双纽线一)缓和曲线长度的确定:1、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不过大2、行车道外侧因超高产生的附加坡度不过大3、行驶时间不过短4、满足视觉的要求二)缓和曲线参数A值的确定;以离心加速度的变化率来确定最小缓和曲线参数A从视觉条件要求确定A一、平曲线线形设计一般原则1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2行驶力学上的要求是基本的,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对高速路应尽量满足3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4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5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一、附着系数φ值的影响因素有:1)路面的粗糙程度和潮湿泥泞程度;2)轮胎花纹和气压;3)行驶车速;4)荷载二、汽车行驶对路线的要求1、保证汽车在路上行驶的稳定性2、尽可能提高车速3、保证公路上的行车畅通4、尽量满足行车舒适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1.平原地形的纵坡应均匀、平缓。2.丘陵地形的纵坡应避免过分迁就地形而起伏过大。3.山区的沿河线,应采用平缓的纵坡,坡长不宜超过规定的限值,纵坡不宜大于6%。4.山区的越岭线纵坡应力求均匀,不应采用极限或接近极限的坡度,更不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短距离缓坡的纵坡线形。越岭展线不应设置反坡。5.山区的山脊线和山腰线,除结合地形不得已时采用较大的纵坡外,在可能条件下应采用平缓的纵坡。6纵坡设计应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考虑,最大限度地保证路基的稳定和道路交通的畅通7填挖平衡是纵坡设计的重要控制因素,尽量就近移挖作填以减少借方,节省土石方数量和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8.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纵坡设计的基本规定1最大纵坡度2高原坡度折减3平均纵坡4最小纵坡5)合成坡度6坡长限制7缓和坡段8桥上及桥头路线的纵坡9隧道部分路线的纵坡(一)平、纵线形组合的设计原则1.视觉上自然地引导驾驶的视线,保持视觉的连续性。2.保持平、纵线形的技术指标大小应均衡,使线形在视觉、心理上保持协调。3.排水顺畅,以利于路面排水和行车安全。4.选择组合得当的合成坡度,注意线形与自然环境的配合与协调。减轻驾驶员的疲劳和紧张程度。(二)平、纵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方法)1、平曲线与竖曲线组合宜相互对应,且稍长于竖曲线2、合成坡度的设计应与线形组合设计相结合3、平、纵面线形组合设计应使线形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相配合、协调4平曲线缓而长,且竖曲线坡差小于1%时,平曲线中可包含多个竖曲线。5、竖曲线半径宜大于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以上二、平、纵曲线形组合的基本要求1、当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应在平曲线之内,且平曲线应长于竖曲线2、保持平曲线与竖曲线大小均衡3、平曲线缓长、纵断面坡差较小时可不要求平、竖曲线一一对应(四)平、纵线形设计中应注意避免的组合1、避免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2、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3、避免使竖曲线顶、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4、避免出现驼峰、暗凹、折曲等使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五)道路线形与景观的协调配合1.应在道路的规划、选线、设计、施工全过程中重视景观要求2.尽量少破坏沿线自然景观,避免深挖高填3.应能提供视野的多样性4应进行综合绿化处理,避免形式和内容上的单一化5.条件允许时,适当放缓边坡,使边坡接近地面形状,增进美观二、纵断面设计的一般原则1、满足纵坡和竖曲线的各项规定2、纵坡均匀平顺。3、结合沿线自然条件确定设计标高4、纵断面设计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5、争取填挖平衡、降低工程造价。6、以路线的性质要求为主,适当照顾当地运输、农业机械、等方面要求。一、纵断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准备工作2、标注控制点3、试坡4、调整5、核对6、定坡7、设置竖曲线二、纵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设置回头曲线地段,拉坡时先定出该地段的纵坡,后从两端接坡。在回头曲线地段不宜设竖曲线。2、大、中桥上不宜设置竖曲线,桥头两端竖曲线起、终点应设在桥头l0m以外,3、小桥涵允许设在斜坡地段或竖曲线上,应尽量避免出现“驼峰式”纵坡,4、注意平面交叉口纵坡及两端接线要求。道路与道路交叉时,一般设在水平坡段,其长度不应小于最短坡长规定。四、纵断面图的绘制•纵断面图可看成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和下部,上部:主要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线。标注竖曲线及其要素;坡度及坡长水准点位置、编号和标高;桩号等。•下部:用来填写有关内容,自下而上填写(1)超高(2)直线及平曲线(3)里程桩号(4)地面高程(5)设计高程(6)填、挖高度(7)坡度/坡长(8)土壤地质说明(一)平曲线加宽原因1、汽车曲线上行驶时,前后轮轨迹不重合,占路面宽度大。2、由于横向力影响,汽车可能出现横向摆动。3、行驶中车辆偏离行车道(一)加宽缓和段的长度(1)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用与缓和曲线相同的长度。(2)不设缓和曲线,但设有超高缓和段的平曲线,可用与超高缓和段相同的长度。(3)即不设缓和曲线,又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加宽缓和段应按渐变率为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一)路肩的作用:(1)支挡作用;(2)临时停车或堆料;(3)增加有效行车道宽度;(4)提供道路养护作业、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精心养护的路肩,能增加公路的美观(一)中间带的作用(1)将上、下行车流分开,减少车祸,降低公路中线附近的交通阻力,提高通行能力。(2)可作设置公路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没施的场地,也可作为行人的安全岛使用。(3)分隔带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起到美化路容和环境的作用。(4)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可引导驾驶员视线,从而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性(一)选择路拱大小与形状应考虑的因素:1)排水顺畅;2)行车安全;3)不同的路面类型和行车道宽度,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采用不同的路拱坡度三、超高过渡方式:1.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1)绕路面内边缘旋转:一般用于新建工程。(2)绕路中线旋转:一般用于改建工程及城市道路(3)绕路面外边缘旋转:可在特殊设计时采用。2.有中间带公路的超高过渡(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中间带宽度较窄的公路可采用;(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各种宽度中间带的均可采用(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车道数大于4条的公路可采用(一)超高方式图绘图规则:(1)按比例绘制一条水平基线,代表路中心线。(2)绘制两侧路面边缘线。用实线绘出路线前进方向右侧路面边
本文标题:道路勘测设计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34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