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什么样的微课视频受欢迎
什么样的微课视频受欢迎——从慕课数据学习录制更吸引人的微课看完下文对慕课的统计数据,希望你能学到录制更有吸引力微课作品的捷径。让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是教师的责任之一。MOOC的学生流失率一直是关注焦点,开课教师也会绞尽脑汁地吸引、鼓励学生,哪怕只是多学一点点也能让教师的成就感提升。最近读的两篇论文分别基于coursera和edX的数据,从课程制作和授课过程(运营)两个角度分析了如果提升学生的活跃度。有些结论显而易见,有些结论令人惊讶,对开课教师以及平台设计和运营都很有借鉴意义。所以,将其主要结论摘要于此,并夹带一些个人感受。具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本文不赘述,感兴趣的请查阅论文全文。论文《HowVideoProductionAffectsStudentEngagement:AnEmpiricalStudyofMOOCVideos》由MIT的博士生、博士后,及edX工程副总裁共同撰写,发表于应MOOC兴起而新设立,专注于教育与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的会议——ACMLearning@Scale。它分析了edX上690万条视频观看记录,统计得出怎样的视频更吸引人。短于6分钟的视频最吸引人基于ed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而且6-9分钟长的视频是个拐点,更长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反倒会下降。比如长度超过12分钟的视频,实际观看中位数只有3分钟。所以,“短视频到底多短最合适”这个问题有了标准答案了:6分钟。这个数字挺难让人接受的,因为按多数老师的习惯,6分钟根本讲不了什么东西,15分钟都勉强。但和下一个结论联合分析,其实真未必做不到。笔者2013年6月进行了一项面向我国中小学首届微课大赛参赛微课视频的数据分析表明:3-7分钟为最佳时长,太长效果不好,太短则讲不清或视频编辑技术要求高。(即:87%以上微课教学视频长度都小于10分钟。其中75%的视频时长在5~8分钟之间,小于3分钟的也不到6%,超过10分钟的不到13%。可以看出,中小学微课视频长度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5~8分钟最为适宜。不同学科、不同学习对象略有不同。)如图:语速快,很关键虽然统计数字表明语速和视频吸引力并不完全成正比,但当语速达到每分钟185-254个单词(对应中文我估计少说得300个字吧?)时,无论视频多长,都比低语速能获得更多注意力。原因很好理解,快语速常常伴随着激情,激情富有感染力,感染力可以让学生更专注。所以,教师越热情,甚至是激情,越能吸引学生。语速加快,讲同样内容所需时间就会缩短,这样产出的视频就可以向下接近甚至达到6分钟的建议长度了。录课前做好规划,让内容更紧凑,节奏更快,不说废话,不机械重复(学生可以自己重复看),剪掉“嗯”、“啊”等口头语,短小精悍的视频就有了。(注:这就是微课视频制作必须要求老师具备的“语言观”。微课视频大多数摆脱了吵杂的课堂教学情景中摄制的方式,而采用可汗学院式“视频(一个人、一台电脑、一个话筒、一个PPT课件的一对一辅导的录制方式),只录教师讲授的内容及操作(一般用鼠标或手写板代替),而教师讲课时的头像和肢体动作不录进微课视频中。这就要求老师的语言必须声音清晰、发音标准、语速适当(甚至可以偏快、因为学生看视频时对于偏快偏难的地方可以暂停或重复观看)、富有感染力,能把电脑面前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吸住。)教师头像绝非可有可无对于大于6分钟的视频,有教师讲课头像的和纯ppt、软件操作等录屏相比,前者收获的关注更多。我想,这是因为头像总在动,比时长处于静止画面的单调录屏更提神吧。我个人确实比较喜欢那种头像嵌入视频一角的形式,但前提是ppt把那一角特意留出来,头像不会遮挡该看到的课件内容。(注:关于头像,我们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不必完全照搬可汗学院式视频的方法,教师的头像在某种教学情景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况且中国的学生受传统的班级教学影响深刻,没有头像的课教师自己也上得不习惯不自然,学生就更会觉得没有老师的”现场感“和亲切感和监督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减弱,学习一段时间后估计也容易分神。因此,中国式微课视频可以走”折中“路线——片头片尾可以出现、中间偶尔出现、重要内容时可以出现、小结时可以出现,甚至教师头像的画面位置和大小都可以设置的。而这种出现在CS录屏软件的后期编辑中是很容易实现的。)制造一对一的感觉教师都习惯教室气氛,黑板/大屏幕,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甚至安排一些学生假装听众来提起讲课的性质。但数据分析表明,这种在教室/演播室,配置昂贵设备录制的视频,在吸引力上其实不如更低成本的私人录制方式。教师坐着,面对镜头,背景就是办公室,像做单独辅导一样地讲课,效果是最好的。这样很容易产生一种亲切感,而且和坐在电脑前的学生所处学习环境最契合。这里的关键点,就是让学生有一对一的感觉。坐下来直面镜头,就基本创造出了这种感觉。语言上再多用“你”而不是“你们”,用“咱们”而不是“大家”,气氛就有了。很多不谙此道的老师课程开头第一句话总是“同学们,大家好”,我通常在那一刻就“出戏”了。注:这个太重要的。微课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对一高效式学习而设计制作的(是给学生看的而不是给老师看的!)一对一学习里蕴藏着最扁平化的学习(学生直接与学习内容或过程交互,没有多余的、无关的甚至是无效的中间教学环节,如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与同学讨论、分享、交流、回答,即使有,也是学生在心里、一个人的思考与活动。)容易的内容可以跳着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暂停着去查相关资料弄明白相关基础知识后接着看,看的时候可以线上做练习,做笔记。100%的掌握后才看下一个微课。这样的学习效率就特别高,且不会遗留下空白,差生就再也不会形成的。手写屏/笔是最值得购买的设备可汗学院的视频是典型的手写笔应用,所以论文干脆将这种视频称为“可汗风格”。统计表明,与录屏风格相比,学生愿意在可汗风格的视频中投入1.5-2倍的时间。老师边讲边画,确实很像一对一给我讲题的感觉。或者在一片白板/黑板上用板书讲课,或者在ppt上勾画要强调的内容,手写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该看哪里,并忠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注:对于数理化偏理科或美术科的老师来说,一支几十元或者高档的几百元的手写笔实在是太值得投入了。试想一下,传统的数学公开课上,如果那位老师一直是用PPT播放的方式来讲授内容--而没有用粉笔黑板同步演示、推理分析过程,学生只记住了概念原理知识,而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就几乎无从谈起。不论你的PPT课件做得多么精彩,这样的让课件牵着学生和老师鼻子走的课肯定是一堂失败的课!】用鼠标是很难“写”出好板书的。手写电磁屏用起来很直观,但也很昂贵。手写笔也够用,而且只卖几百元,非常值得配备一块。论文《EngagingwithMassiveOnlineCourses》由斯坦福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博士生、教授合作,发表于计算机应用领域世界最顶级的学术会议之一——,并且获得了最佳论文亚军,非常强大。论文通过挖掘coursera上MachineLearning(以下简称ML)和ProbabilisticGraphicalModels(以下简称PGM)两门课各三次开课的数据记录,分析了最终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差异,以及如何提升课程论坛活跃度。课程开始前后选课的用户质量最高在课程正式开始前半个月,到课程第一次作业截止这段时间里选课的学生,其中的活跃者比例远高于其它时间选课的。所以,MOOC课程宣传的最佳时机,就是开课前后这个时间窗口,能获取更优质的学员。早选课的活跃度低,可能是因为学习热情在等待中消散,或者时间发生了冲突。第一次作业截止时间之后,再努力学也难以获得证书,所以对后续作业等也就不关注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自开课时间起,哪怕到了课程结束之后,加入到课程但只看视频的学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比例。他们虽然不交作业、不考试,但也能从视频有所得,这也是课程价值的体现。所以有些MOOC课程结束后就彻底关闭,连视频都不给人看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另外,60%的学生是在课程开始前选课的,所以足够长的预告期还是有必要的。学生越活跃,成绩越高基本上,学生的最终成绩和他在看视频、做测验、交作业和读论坛的次数是成正比的。也应了那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老话。但“读论坛”这项活动有个独特现象,在80-100分这个区间会变成反比,也就是分数越高,论坛看得越少。这说明学霸对论坛的依赖不高。论坛主要服务于非学霸。但不要以为学霸对论坛就没贡献,事实上他们很重要。统计数据表明,占据论坛沙发的学生论坛活跃度都很高(侧面说明人数少),而且他们的平均成绩也在80分之上。最大的杀手,是做题统计表明,并没有任何视频成为明显的学习终结者,但确实有些作业题目成为障碍,大量的学生被挂在上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说明学习中止的很大原因是遇到困难,而非单纯的懒惰。如果能在解题过程多提供一些帮助,可以帮学生走得更远。学霸和学渣的帖子有显著区别只需要对讨论区做简单的词频统计,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交作业多的学生帖子包含更多术语,交作业少的则刷的只是存在感(hello、me、I’m、interested是学渣高频词)。如此说来,假如要对学生论坛表现评分的话,那么词频统计的方法也是有一定可行性的。另一个区别是帖子的位置。前面说了,学霸喜沙发。那学渣喜什么呢?喜欢提问……其实说提问的是学渣,是不对的。虽然统计表明提问者的平均成绩较低,但还没低到学渣的地步。真正的学渣是连问都不会问的。虚荣心是可利用的ML的第三次授课在论坛里引入了游戏中常用的勋章系统,结果论坛活跃度提升了不少。而且,勋章的展现越显著(比如紧贴着用户姓名显示),越能刺激活跃度。当然,负面作用也有,就是恶意投票的增加了。总结:教师先洗脑,才能做好在线课程两篇论文的分析虽然还谈不上全面、严密,他们自己也坦诚有漏洞。但瑕不掩瑜,这些结论还是很有指导性,并引人思考的。它们坚定了一个观点:一定不要照搬课堂讲课的习惯与模式到在线课程。授课是一项以对象和目标为导向的活动,在线课程的授课对象构成要更复杂(年龄、基础、地域、作息习惯,国际课程还有文化背景差异),学习目的也多样(拿证、深入学习、大体了解、解决手头问题等),再加上学习工具与环境的剧烈变化,可想而知照搬课堂授课的效果会多差。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涉足在线教育。先放下自己赖以成名的教学习惯与观念,用小白的心态重新学习如何在线授课,是扎实的第一步。
本文标题:什么样的微课视频受欢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35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