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
-1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人类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个环境当中,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引起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政府对于环境的治理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政府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环境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和谐有着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有利于我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即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对其需求的能力的一种发展方式。我县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环境和资源的支撑。政府治理环境,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经济发展已造成了环境的污染,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的一大公害,政府治理环境,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将会为我们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基础与前提,是早日实现小康生活的有力保障。2(三)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发挥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人与资源的关系。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二、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经济快速增长是资源和环境更快速度的损耗为代价的。现今,政府已意识到环境治理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展开行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但政府在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扭曲的发展观和不当的政绩观导致生态政府危机。我们一直有一个思想上的误区,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就等于发展,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政治、社会和环境问题。然而现实的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回受到更大的制约,因为经济发展取得的大部分效益是在为所欠的生态绩付帐,为滞后的体制付帐,从而导致政府的生态危机,即生态环境与经济严重失调。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耗能,中污染产业,同时包庇-3纵容违法排污行为;一方面对治污工程不重视,没有积极筹集治污资金或未安排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又进一步加深了政府的生态危机。(二)法律法规滞后,环境监管能力弱,监管体制不健全,环境治理难以奏效。法制化程度不高,面对日益分散、复杂的环境污染,政府机关立法滞后,法律条文粗糙,缺乏可操作性,普遍出现“环保部门软,发展部门硬”,从而制约了环保执法力度。现在的问题是,能够对各项具体制度安排产生较大影响的基本制度没有从法律法规上得到保障。此外,政府环境监管体制不健全,也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如在税费制度、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企业环保考核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和环境统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三、加强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分析解决政府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污染的治理,更不能将环境治理当单纯技术问题处理。关键要积极寻求对策,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针对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问题要采取以下对策:(一)合理选择经济增长途径鉴于环境保护问题,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提出的,所以,经济增长途径的选择,对环境保护,具有决定性影响。可以说,政府选择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保护环境的根本途径。41.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和环保意识。政府应该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环境当中来。其中,公众是环保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公众通过对自身生活质量和健康的关注,支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行动,形成一种推动力。也可依据法律程序,对政府和企业的行动不力,提出抗议和直接对话,形成社会监督压力。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环保还未成为全民自觉行动,对政府、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污染治理,缺乏社会基础。鉴于人们对环保的参与,是以对自身生活质量、健康的关注为基础,所以,政府应及时把污染研究成果,特别是对健康的危害,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众对污染危害的认识水平。还应结合各地的环境问题,利用不同的环境纪念日,加强环保宣传,唤起居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生态道德,树立保护生态的自我约束意识和生态责任感。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一些科学循环农业,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3.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过去政府那种主要靠增加物质投入、铺摊子上项目,求得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做到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逐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5(二)加强政府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建设和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1.加强环境法律制度建设,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强化政府干预的法律手段,严厉打击、惩处违法者。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执法、监管人员本身素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办法并使其制度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确认目前的监理机构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2.扩大筹资渠道,争取社会群众的广泛参与。为了解决生态治理中资金紧张问题,非营利组织可以和营利组织合作。非营利组织要在政府日益减少投资的情况下,维持正常运转,完成其存在的社会使命,就必须想办法从各个方面获得组织生存的经费。其中和营利组织形成联盟就是一种获取资金,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实现双赢交易的办法。生态治理中的非营利机构可效仿这样成功的合作,从营利组织获得所需的资金。另外非营利组织也要不断地扩大自身宣传,使得群众广泛参与,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生态治理非营利组织也要逐步向国际化接轨,努力寻找国外资金来源。(三)加强领导,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列入乡镇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继续推行环保年度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制订年度生态环境治理目标和任务,并认真组织6实施,通过逐级签订环保目标任期责任书,加强任期内考核,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投入到位和措施到位。重点乡镇建立环保机构并设立专职环保员,具体负责本辖区环保工作,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综合性、公益性的工程,应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将各级政府对本辖区农村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要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好转。
本文标题: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2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