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羌村三首(优秀课件)
羌村三首(之三)唐·杜甫一、作者简介(一)杜甫的生平及创作阶段杜甫的一生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35岁以前)2、困守长安时期(35岁—44岁)3、陷贼和为官时期(44岁—48岁)4、漂泊西南时期(48岁——59岁)(二)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1、杜甫诗歌形象、广泛、真实、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面貌;2、杜诗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3、杜诗尖锐批判谴责了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罪行。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第三首:写父老乡亲看望杜甫的情景。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译文】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手里都带著礼物,倒上一杯杯的浊酒和清酒一再的解释说:“酒味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没人去耕耘。战争尚未停息,孩子们全都东征去了。”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生活里,领受你们深厚的情谊,真是惭愧啊!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甚。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长安陷落。诗人杜甫与平民百姓一样,不幸被战争的狂潮所吞噬,开始了辗转流离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战祸的危害。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旧历五月,刚任左拾遗不久的杜甫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触怒肃宗,差点没砍掉脑袋,但从此肃宗便很讨厌他,闰八月,便命他离开凤翔。诗人此行从凤翔回鄜州羌村探望家小,这倒给诗人一个深入民间的机会。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个月没和家里通音信了,由于兵荒马乱,情况不明,传说纷纭,杜甫当时的心情十分焦虑。乱离中的诗人历尽艰险,终于平安与家小相聚,此事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羌村》三首。三、题解这首诗通过回家探亲的一些生活片段,反映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小见大,以小题材反映重大主题。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这句可谓“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群鸡乱叫斗争,正呈现出小村庄的寂寥荒乱景象,与整首组诗所反映出的战争年间动荡艰难时世的气氛十分协调,并且也很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兵革未息,“黍地无人耕”之语。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这两句承上启下,虽用语简朴,却写得“村景如绘”,真切地展现出乡村的古朴情境。当听到“群鸡乱叫”的嘈杂时,便不耐其烦,因而才“驱鸡上树木”,然后才“使闻扣柴荆”。这样写景正反映出诗人的烦闷情绪。起首四句,用语简朴质实,将乡村特有的景致描绘了出来,而这种质朴,与下文父老乡邻的真挚淳厚的情谊相契合。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父老”说明了家里只有老人,没有稍微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同时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作铺垫。“问”有问候、慰问之义,同时在古代还有“馈赠”的进一步含义,于是又出现“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两句,乡亲们各自携酒为赠,前来庆贺杜甫的生还,尽管这些酒清浊不一,但体现了父老乡亲的深情厚意。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此四句“虽述父老厚意,而时事艰难已带出”即写出战乱时世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其中“酒味薄”既是父老致歉之辞,又反映了田园荒芜的景况,“黍地无人耕”所致,而田荒歉收,又因“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之故。这四句反映出安史之乱所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表现出诗人植根现实,洞察民艰的现实主义精神。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此句乃诗人自述句,写诗人感激父老存问之深情。正因局势如此艰难,又蒙父老赠酒慰问,故诗人既感激,又有愧于父老之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将感慨悲怆之情推至高潮,以概括全诗。主题思想这首诗描述父老来访情景,既如实地写出了劳动人民的深情厚意,充分表现出他们的质朴品德;更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念乱的心情。理解性默写羌村(其三)中,描写战争带来灾难的句子但父老乡亲的深情仍可从句中体现。‘‘黍地无人耕,如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本文标题:羌村三首(优秀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37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