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雷雨前》教案完美版
《雷雨前》教案(含学案答案)主备人:蔡小萍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涵2、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3、教育同学们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涵,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习难点:探究文中出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二、作者和背景介绍作者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之一。“茅盾”是1926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林家铺子》、《腐蚀》等;散文集有《茅盾散文集》、《话匣子》、《野蔷薇》、《见闻杂记》等。现有《茅盾全集》行世。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那个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进行军事“围剿”,对白区进行文化“围剿”,全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品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黑暗统治,表达了革命者奋力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昂扬斗志,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雷雨前》是茅盾散文写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他在大革命失败后,怀着极其苦闷的心情,远走日本两年。这两年是他散文创作的第一阶段,以《雾》为代表作。1930年4月回国后加入“左联”,与鲁迅先生并肩战斗,开始了他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小知识所谓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手法,一般常见于散文作品,尤其是抒情散文作品中。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另外,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只要放得开,收得拢,做到形散神聚即可。但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并没有固定的联系,因为象征体的属性是多侧面的,在不同的场合,同一事物也可以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雷电象征反动势力,而在郭沫若的剧本《屈原》中,雷电则成了歌颂对象。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以时间为顺序,描写了雷雨前的景物特征,用空行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节)写“清早”的天气;第二部分(5—16节)写从上午到午后三点雷雨前的天气变化;第三部分(17—20节)以瞬间的变化,写出了雷雨到来的气势和快意。品析课文1、早上的天气如何?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的?试作说明。作者强调的是闷热、无风、干燥的特点。从视觉、触觉来写自己的实际感受。如:带着热的石桥、露宿的人、灰白的幔、龟裂的河床、开了沟的农田、苍白干硬的泥土等,并且在第四小节细腻地描写了人在烦闷气候下的感觉。2、第二部分作者继续描写“雷雨前”的天气。作者进一步渲染了什么内容?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试作说明。作者进一步渲染雷雨前的闷热和人的焦躁不安,真实地再现了随时间推移,闷热增强、压抑郁闷的气愤也随之增浓的情景。从这些方面来写的:一、人在闷热的空气下的感觉。呼吸:“吸进来的只是热辣辣的一股闷”;出汗:“胶水一样,胶得你浑身不爽快,像结了一层壳”;感觉:“像快要干死的鱼”,“焦躁地等着”,“觉得世界末日也不比这更坏”。二、空气被灰色的幔罩住,“比以前加倍闷”。三、昆虫,苍蝇、文字“一大群乘隙进攻”,蝉儿在树梢上唱着“要死呦!要死呦!”这些都是为了渲染郁闷腻热的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身受其害的真切感受。3、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对比:(举例说明略)比喻:(举例说明略)夸张:(举例说明略)拟人:(举例说明略)4、结合写作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本文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人们常把它与高尔基的《海燕》想媲美。作品描写郁闷窒息、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色,寄予着对三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各种社会势力的嘴脸进行揭露之意。作者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心,一次次革命风暴的酝酿与爆发,将冲破压抑中国人民的沉闷空气,让人看到希望。5、本文使用了象征的手法,那么文章中有哪些事物具有象征意义?分别象征了什么?1、用闷热、干旱造成的灾害: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2、灰色的幔:国民党统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3、苍蝇、蚊子、蝉儿:反动官僚、帮闲文人4、天外巨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风雷闪电:一切革命力量6、大雷雨:革命高潮,推翻反革命统治的大决战小结全文,写作特色1、层次清晰,语言准确精练;2、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大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概括,生动而传神。3、鲜明的寓意和象征意义。考考你:1.《雷雨前》写于(1934)年,作者是现代作家(茅盾)。是一篇(抒情)散文,采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它描写了(郁闷窒息)和(密云不雨)的天气景象,结尾句表达了作者(要求推翻旧世界、创建新世界)的信念.课堂练习答案:1、C(箪食壶浆sì,佶屈聱牙jí,煊赫一时xuān)2、B(A,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终将失败。C,“他”没有离开本土家乡用“衣锦还乡”不恰当,可换成“光宗耀祖”。D,“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夸张过度。其中,“赤地千里”表示因旱灾或虫灾寸草不生,不指火灾。)3、A(“不足”与“多”自相矛盾)四、拓展练习1.大嫂、母亲,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慷慨,老妇人,阅尽沧桑、宽容、豁达。2.(1)梨花一枝春带雨(2)杏花春雨江南(3)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3.(1)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2)说她“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指她正在描绘秋之图,并在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随风而来。4.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标题:《雷雨前》教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489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