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57保险欺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保险欺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作者:袁辉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参考文献(48条)1.曹建明国际经济法学20002.牛津法律大辞典19883.李玉泉保险欺诈及其法律对策4.陈立双.段志强保险学5.丹尼尔·贝尔.范岱年当代西方社会科学19886.汪翔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19897.韩璞庚.张正君理性:在经济哲学的视域中2000(12)8.周长城理性选择理论及其研究2000(01)9.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198910.赫伯特·西蒙.杨砾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198811.丘海雄.张应祥理性选择理论述评1998(01)12.詹姆斯·科尔曼.邓方社会理论的基础199913.陈正云金融欺诈及其防治199714.林荫茂.陆爱勤保险违约与保险犯罪200215.刘诗平保险欺诈:暗流不容忽视200216.徐文虎将保险反欺诈进行到底20011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199618.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2(1)19.谢识予经济博弈论200220.陈斯琪.陈玥保险欺诈和逆向选择的经济学分析21.罗之仁保险机动车辆事故的典型欺诈案例以及反欺诈的一般方法[期刊论文]-上海保险2004(4)2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199923.夏益国保险欺诈现象初探[期刊论文]-济南金融2005(4)24.张旭升.徐沈新保险欺诈行为的经济分析及预防建议2005(10)25.张秀华保险违约和欺诈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北方经贸2003(3)26.顾晓锋保险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欺诈管理[期刊论文]-中国金融电脑2004(7)27.董保民.王勇信息经济学讲义200028.陈瑞华信息经济学200329.ScottEHarrington.GregoryRNiehaus风险管理与保险200130.袁建华论保险欺诈的预防[期刊论文]-保险研究2005(12)31.龙莺机会主义、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期刊论文]-武汉金融2000(11)32.秦晓楠美国健康保险的欺诈及其防范2005(05)33.杜鹃试析保险欺诈[期刊论文]-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34.唐红祥投保方保险欺诈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5.韦宇红.曾枝柳信息不对称与我国保险信用体系的建设2003(01)36.祖晓青保险欺诈及其防范对策分析[期刊论文]-安阳大学学报2003(2)37.2003中金在线保险欺诈及防范38.邬润龙管窥美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的防范39.杨玉山诌议保险欺诈行为之对策1994(05)40.黄薇建立我国保险信誉机制的博弈论分析2005(04)41.谢康微观信息经济学199542.吕鹰飞论保险欺诈的危害及其防范[期刊论文]-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3.宋宇宙论保险诈骗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期刊论文]-中州大学学报2004(3)44.AkerlofGATheMarketfor'Lemon':QualityUncertaintyandtheMarketMechanism197045.WilsonCTheNatureofEquilibriuminMarketswithAdverseSelection198046.RothschildM.StiglitzJEquilibriuminCompetitiveInsuranceMarkets:AnEssayontheEconomicsofImperfectInformation197647.JaneBryantQuinnProvingaCaseofInsuranceDeception48.BureauofInsurance,DepartmentofProfessionalandFinancialRegulationStudyontheFeasibilityofandProcessfortheCreationofanInsuranceFraudDivisionwithintheBureauofInsurance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任海燕保险欺诈形式、成因及对策2007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欺诈案件亦呈现上升的趋势,保险欺诈扰乱了正常的保险经营活动,严重侵害了保险人和广大保户的合法权益,阻碍了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保险欺诈及其法律对策,对准确地识别保险欺诈行为,增强防范,预防保险欺诈行为的发生,维护正常的保险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投保人和保险人两个角度对保险欺诈的表现形式进行归纳,进而从社会原因、经济原因、保险公司内部原因三个层面对保险欺诈的成因进行探讨,并从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诚信原则、法制建设等六个方面对反保险保险欺诈的对策提出了防范建议。投保人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奇高的回报,是保险欺诈产生的内在基础;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者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保险合同与保险公司管理上的缺陷,通过虚构保险标的、对保险标的所面临的风险做虚假告知、购买重复保险、以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标的投保。谎报保险事故、编造保险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获得保险金,是保险欺诈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道德意识的变化,是保险欺诈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保险欺诈行为的宽恕与怂恿以及司法机关对保险欺诈行为打击不力,也是保险欺诈广泛存在、屡禁不止的社会原因。保险价值的不确定性、可变性、可移动性与保险标的损失程度衡量的人为性以及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保险欺诈的经济原因。反保险欺诈是保险公司以及全社会的共同职责,我们应该化解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强调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法中的重要地位,并借助于国外的经验,采用相应的对策同保险欺诈行为作斗争。2.期刊论文董昭江.冯前程信息不对称及其对保险欺诈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6,(2)调查表明,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十分严重的.保险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保险欺诈得逞的重要条件.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保险欺诈行为的实施者伤害的不仅仅是合同相对人,最终也将伤害到自己.只有建立起相互共享的信息系统,完善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保险欺诈行为的产生.3.学位论文袁明航反保险欺诈研究2005保险欺诈是经济欺诈这种违法现象中的一类,它既具有经济欺诈的共性,又具有保险关系的射幸性,且涉及到信息经济学原理,因而保险欺诈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本文着重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我国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研究,立足防范保险欺诈的发生。文章首先论述了保险欺诈的定义及包含的内容,阐述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保险欺诈的影响。从保险期欺诈的一般特征入手,论述了保险欺诈产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进一步借鉴发达国家反保险欺诈的经验,结合我国特殊的文化环境及保险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利用博弈论重复博弈与激励理论,主要从改造个人思想、改进保险的社会环境、规范保险中介市场、加强立法监管等方面着手,提出了解决保险欺诈问题的一些具体方案和措施。4.学位论文黄欢我国保险代理人欺诈问题研究2008国内保险业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欺诈现象也愈加严重,其中保险代理人欺诈具有更广的危害性和更严重的社会影响。引致保险代理人欺诈行为的既有现有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监管有效性不足以及保险代理人市场定位不清等一系列现实的市场和制度因素,也有更深层次的基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委托代理关系本身的因素。本文通过这两大方面因素分析,认为可以从市场和制度建设以及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关系本身入手,运用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结论同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保险代理人欺诈行为。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保险欺诈的研究文献做了梳理,为文章的后续写作做铺垫。第二章首先描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保险欺诈的各种形式,然后分析了保险欺诈的法律和经济学意义,同时从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角度提出了保险欺诈约束的概念,最后构建了基于成本收益核算的博弈模型,并应用这一模型对保险欺诈现象的一般原因做了解析。第三章以保险代理人欺诈为分析重点,首先总结了我国保险代理人市场和保险代理人制度的相关特点,之后探讨了代理人欺诈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市场和制度以及委托代理关系本身两个方面论述了保险代理人欺诈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承接第三章分析结论,通过传统模型评述以及双重因素下长期动态激励均衡模型的建立对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涵做了阐释,进一步解释了保险代理人欺诈行为。最后一章提出了解决保险代理人欺诈问题的相关对策和建议。5.学位论文杨紫辉基于福利最大化的不对称信息保险市场博弈分析2009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是影响保险市场健康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福利。在保险市场中,各参与方均为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选择不同的策略,他们之间可能是对抗,也可能是合作,博弈的结果可能是无效的,也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的,但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博弈的规则和参与人的行为偏好。作为个人,实现自己的福利最大化是在保险市场博弈的目标,在利益的驱使下保险欺诈的产生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社会保障措施的出现是为了增加社会公平,提高全社会福利的,因此对保险市场欺诈的监管有利于提高社会总福利水平。br 本文从保险市场参与人的角度,对不对称信息保险市场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保险市场问题,提出了防范保险欺诈有价值的方法和建议。6.期刊论文李立.LILi关于建立我国保险业欺诈检测系统的思考-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7,6(5)由于信息不对称,保险人面临着严重的保险欺诈问题.为此,保险人必须对赔案进行分类和审计,但需要承受额外的成本并降低了服务水准.本文通过阐明保险欺诈检测系统对保险人的意义,对建立我国保险业欺诈检测系统进行了相关探讨.7.学位论文叶明华中国机动车保险欺诈: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2007从80年代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进入迅速发展时期,保费平均年增长达到30%。基于精算技术、保险标的特点及经营风险的差异,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实行分业经营,财产保险公司的主体也从最初的一家发展到2006年的40家。但是,至今,机动车保险一直是我国财产保险中的核心业务,从保费收入来看,占据财产保险60%至80%的份额。因此,机动车保险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国际和国内的财产保险调查都显示,机动车保险经历严重的保险欺诈。美国的机动车保险约有20%-30%的欺诈,而我国的北京和上海的保险监管机构也估测,我国的机动车保险约有20%的欺诈。鉴于此,本文将机动车保险欺诈作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分析机动车保险欺诈的国际及国内现状。机动车保险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法律状况、道路交通状况、保险市场成熟度息息相关。而机动车保险欺诈在不同的国家经济制度下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的机动车保险欺诈现状及反欺诈措施,以及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有所借鉴之处。接着,分析机动车保险欺诈的理论成因。既往的研究中大多只关注信息不对称及道德风险下的保险欺诈,本文从经济伦理学、信息不对称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偏好-效用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博弈论等角度来分析投保人和被保险人实施机动车保险欺诈的动因,不同的分析视角可以很好地解释不同类型的欺诈。实际上,机动车保险欺诈的形成有环境因素、也有投保人自身因素,这里着重分析:机动车保险软欺诈和硬欺诈实施的不同动因;投保之前和投保之后投保人及被保险人的偏好因为风险状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导致的欺诈;外在惩罚成本和制度背景也会对欺诈的实施产生影响,区分这些动因的差异是力图对不同类型的欺诈采取不同的识别和防范措施。再次,研究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模型。这里重点分析AAG识别模型、PRIDIT识别模型、EXPERTSYSTEM、决策树方法、神经元网络方法。这些模型在机动车保险欺诈的识别中各有其优缺点。从数据的要求、对索赔的分布特点要求、数据的缺失影响、参数的估计、识别的准确率、错误率等角度进行模型的比对分析。我国的机动车保险经营中
本文标题:57保险欺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4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