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他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2)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3)文学的宫廷化•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第二节三曹•一、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曹操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也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述志、游仙、咏史)•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诗歌选讲:《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自然。••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凶吉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感。”二、曹丕•1、曹丕简介•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继曹操为魏王,随即废汉自立,世称魏文帝。•曹丕在文学上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他的文学组织工作•二是他的文学批评工作•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篇文学专论,开文学批评风气之先。•三是他的文学创作•邺下时期保存下来的作品颇多,诗、赋和各体文章均有佳作,与曹植各有所长。2、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成熟的七言古诗。3、曹丕诗的风格•曹丕诗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十九首》的风致。•沈得潜《古诗源》(卷五):•“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曹丕诗歌选讲•《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燕歌行》属于乐府诗题。•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诗以细腻的感情、缠绵委婉的语调表现了旷妇闺思的幽怨哀婉之意。•艺术特色:•此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华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曹丕此诗的贡献不仅在于它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歌。三、曹植•(一)、曹植生平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二)、曹植的诗歌创作•1、前期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2、后期创作•A、离别之悲、忧生之嗟、悼亡之恨•如:《赠白马王彪》、《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B、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寄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等。•C.游仙诗•如:《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三)、曹植的文学成就•1、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歌九十余首中,就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钟嵘《诗品》将其诗列为“上品”,并称赞说:“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fǔfú)。”•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张戒《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曹植诗歌选讲•《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此诗着力描写并强烈歌颂的是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青春气息浓厚。•诗通过描述“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的精神。•《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意象高古,语言警策,急于有为的壮烈情怀跃然纸上。•《赠白马王彪》•本篇是曹植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诗歌中的佳篇。从序言可知,这是诗人在处境险恶、心情悲痛的情况下,于兄弟被迫分手时所写的一首长篇赠别诗。•题材较大,内涵丰富,思想深沉,强烈的悲痛震撼人心。通过抒情和写景,形象而深
本文标题:A 建安与正始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855057 .html